 
			 
				安妮·梅西(Anne Massey),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成员(FRSA),1980 年毕业于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主修现代艺术与设计历史;1985 年获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及战后的英国设计理论。2000 年在开放大学获得MBA 学位。其写作及演讲广泛涉及设计史和文化等相关主题。著有《独立团体:英国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1945~1959 年)》(1996)、《银幕后的好莱坞:设计与材料文化》(2000)、《设计邮轮:漂浮的室内设计》(2006)。现任英国金斯顿大学设计史教授。
译者简介
朱淳,199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著有《工艺与工业设计》(2000年)、《环境艺术设计》(2003年)、《景观艺术简史》(2008年)、《造物设计史略》(2009 年)、《景观建筑史》(2012年)、《世界工艺史》(译著,1993年出版,2006年修订再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闻晓菁,201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著有《中外室内设计史图说》(2015年)、《景观设计史图说》(2016年)、《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合著,2009年)等。
【英】《设计史杂志》
一部简明的20世纪室内设计演变史,包括20世纪室内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序 言
第 1 章 维多利亚风格的改良
第 2 章 探索新的风格
第 3 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 4 章 装饰艺术和现代风格
第 5 章 室内装饰职业的兴起
第 6 章 战后现代主义
第 7 章 消费文化
第 8 章 后现代主义时期
第 9 章 室内设计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致 谢
图片来源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精彩文摘
 
受到一种新“机器美学”思想的激励,现代主义运动(Modern Movement)摒弃了室内设计中过于繁复的冗余装饰,把“批量化生产”重新定义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生产手段。合理化和标准化的概念也启迪了现代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们。为了创造一个更为明亮、宽广也更具功能性的环境,大量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被相继采用。早期的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创建一种更健康,又能体现民众意愿的设计风格来改变社会环境,改善大众的居住条件。
率先对室内装饰设计提出全盘否定的是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洛斯(Adolf Loos, 1870 ~ 1933)。洛斯曾在美国工作了三年(1893 ~ 1896),这段经历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何如此厌恶新艺术风格和维也纳 工坊(Wiener Werkstätte)过分奢华的室内设计。留美期间,他了解了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的新艺术运动,洛斯并未受其影响,但却受到了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激励。上述种种外在因素促使洛斯视装饰为一种退化了的、颓废的事物而拒绝接受。他最著名的批判文章《装饰与罪恶》(Ornament and Crime)于1908 年1 月首次在自由派的《新自由杂志》(Neue Freie Presse)上公开发表。文中他指出,这种强烈要求对室内表面进行装饰的行为是一种粗糙的、未开化的行为。
他分别用“刺花文身”“现代犯罪”以及“在厕所墙壁上任意涂鸦”三种行为做例证比喻,进行了充分的辩证论述。这种辩证虽然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新艺术风格设计师所倡导的“在所有表面都应附以装饰”的理念却是一种成功的挑战。他的文章和室内设计作品鞭策、鼓舞着一代建筑师们继续开拓现代主义运动。
在战前的维也纳,洛斯以一名室内设计师的身份服务于各类民用及公共建筑。他的作品,利奥波德·兰格公寓(Leopold Langer Flat, 1901)、施泰纳住宅(Steiner House, 1910),还有他自己的公寓设计,都展现出他对于室内空间娴熟的驾驭能力。裸露的柱梁和前卫的家具均营造出一种舒适而非“虚饰”的空间氛围。无论何时,洛斯都尽可能地将内置式家具(built-in, 或称作“嵌入式家具”)作为他的“空间设计”(Raumplan)理念或大体量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内部空间错综复杂的秩序问题。而洛斯在维也纳设计建造的默勒住宅(Moller House, 1928)和位于布拉格附近的米勒住宅(Müller House, 1930),都将这种错层式的空间处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米勒住宅的起居室内,黑色的天花横梁及勾勒门框、架子和窗架的黑色木条强调了“水平”与“垂直”的设计元素,也展示了运用矩形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洛斯娴熟的空间处理能力也在其他一些社会项目设计中体现出来,如他设计的位于维也纳卡纳特斯大街的“美国酒吧”(American Bar in the Kärntnerstrasse, 1907)。高挑的红木护墙板上方设置了一些镜子,用于反射周边那些黄色大理石凹陷方格天花板和平滑的绿色大理石柱,大大提升了空间纵深感与空阔感。事实上,房间的尺寸只有3.5 米宽、7 米长,只不过对镜子的位置进行合理安排更深化了空间内这种虚幻的纵深感,同时并没有将客人反射进去。
尽管在现代主义运动中获得了巨大声誉[洛斯的《装饰与罪恶》一文于1920年被再次刊登在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办的杂志《新精神》(L’ Esprit Nouveau)中],洛斯却未曾真正加入现代主义运动中;虽然在全面摒弃表面装饰方面起了促进作用,但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19 世纪,因此也不曾涉及“批量生产”的问题。与他同时代的另一名建筑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 ~ 1940),也是一位推动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著名人物。贝伦斯供职于德国电气公司(AEG),他的设计铸就了艺术与工业两者间的全新联系。贝伦斯为公司设计的平面布局、工业设计及厂房造型都展现出清晰的线条感与现代外观,他充分利用新型材料,为工厂创造出简洁而现代的全新视野。建于柏林的AEG汽轮机工厂(AEG Turbine Factory)便是完全运用混凝土浇筑、由裸露的钢管构筑而成,再次印证了贝伦斯从未试图用装饰来掩盖结构的设计理念。
贝伦斯在AEG所做的设计得到了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成员们的一致赞赏。德意志制造同盟是一个与“机器时代”息息相关的组织机构,在赫尔曼·穆特修斯和凡·德·费尔德的支持下,于1907 年在柏林成立。到1910 年,该机构已发展到拥有700 多名成员,其中约有一半是工业设计师,其他的是艺术家。它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将制造业(主要针对工厂主)与艺术家联合起来,共同改善德国设计。德意志制造同盟并不忽视批量生产,为了提升工业设计水准开展了一项特色推广活动,将已经获得认同的产品设计公布在年刊和一些公众宣传资料上。
与该组织相关的设计师们都试图将新的功能主义美学观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卡尔·施密特(Karl Schmidt)便是其中一位。施密特是德意志制造同盟的创建者之一,同时掌管着一家家具制造公司—“德国制造”(Deutsche Werstätten)。在“同盟”设计师理查德·里默施密德(Richard Riemerschmid, 1868 ~ 1957)的帮助下,该公司设立了一处新工厂,专门从事批量生产标准化家具和预建房屋。对建造大批量住房的改善成为“制造同盟”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德意志制造同盟已经为批量生产的设计向崭新的美学观过渡铺平了道路。但是从一开始,在商界与艺术界之间就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这种冲突在1914 年举行的制造同盟会议(Werkbund Conference)上表现得尤为尖锐。在会议上,穆特修斯提出设计应当标准化,并由一定数量的“符号形式”组成,这样也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凡·德·费尔德则反对这种改革,认为这样将会抑制和抹杀个人的艺术创造灵感。他的观点赢得了会上多数人的支持。可见,在成员们
的思想之中,艺术的价值观早已根深蒂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 ~ 1969)倾向于凡·德·费尔德的立场。他深信,个人的创造力与艺术的完整性对于支持全新的现代主义美学观而言,是极为重要的。1914 年,他为中欧卧车及餐车股份公司(Mitropa, 1914)设计的卧铺车厢,体现了对有限空间的功能性利用。在1910 年至1911 年间,他与阿道夫·梅耶尔(Adolf Meyer, 1881 ~ 1929)合作,设计了专业生产鞋楦(shoe-last)
的法格斯工厂(Fagus)。这座位于莱茵河畔阿尔费尔德的(Alfeld-an-der-Leine)工厂建筑堪称是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典范。1907 年到1910 年,格罗皮乌斯在贝伦斯事务所工作,从他建筑格调上所表现出的“极度简洁”可以看出贝伦斯对他的影响。在法格斯工厂的设计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楼梯间的设计,这个楼梯间一直延伸到空间另一端,几乎完全暴露在巨大的玻璃窗下。格罗皮乌斯是一位颇能
巧妙利用新结构与新技术的设计师。在“制造同盟”于1914 年举办的科隆博览会(Werkbund’s Cologne Exhibition of 1914)上,他通过一个工厂模型大胆地展示了这种开创性的设计理念:一种被玻璃立面紧紧包围而螺旋向上的楼梯间样式。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时间错落的博物馆里漫步。每一个展厅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设计时代,而作者就是那位睿智的导览员,带领我穿梭于这些空间。我被书中对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设计演变的清晰梳理所折服。作者不仅关注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风格,比如装饰艺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深入挖掘了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思潮。对每一种风格的介绍,都充满了细节和深度,不仅仅是罗列其视觉特征,更是对其背后驱动力的探究。例如,书中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析,就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是提及了装饰性的回归和风格的杂糅,更是将其置于对现代主义单一、理性叙事的反思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室内设计领域贡献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全球设计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形成各自特色的。书中丰富的案例研究,搭配高质量的图片,让那些纸面上的设计理论仿佛跃然眼前。我常常会被书中展示的一些老照片或平面图所吸引,想象着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些空间里生活、工作和社交的。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历史。
评分《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活方式与空间”的深刻对话。作者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1900年至今的室内设计演变,与社会变迁、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我被书中对不同设计风格的解读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风格的罗列,更是对这些风格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思潮的深刻剖析。例如,书中在讲述20世纪中叶的“有机设计”时,并没有仅仅强调其对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后工业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以及对更人性化、更具情感回应的空间的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住宅空间”在不同年代的演变过程的细致描绘。从早期的功能性住所到20世纪中叶的开放式布局,再到当代强调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居住理念,这种对“家”的演变过程的梳理,让我对居住空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选取的非常有代表性,并且配以高质量的图片,使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风格的空间魅力。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也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历史,以及关于我们如何与居住空间互动。
评分《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的旅人,带着我一一拜访了1900年至今的各个设计时代。我被书中对不同设计风格的分析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表面的风格描述,更是对这些风格背后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书中对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的解读,就不仅仅是强调其简洁、功能和对工业化生产的拥抱,更是探讨了其在战后重建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可持续设计”和“绿色设计”等当代设计理念的关注。作者将这些新兴的设计趋势,置于整个设计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环境挑战的同时,也进行着自身的反思和演进。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配以高质量的图片,这使得抽象的设计理论变得生动而形象。我常常会被书中展示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所吸引,并试图去理解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和设计者的意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设计史读物,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类居住智慧和审美演变的深度探索。
评分《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种极为流畅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20世纪以来的室内设计变迁呈现出来。我被书中对不同时代设计风格的解读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风格的罗列,更是对这些风格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思潮的深刻剖析。例如,书中在讲述“后现代主义”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其视觉上的多元化和装饰性的回归,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对现代主义单一、理性逻辑的质疑,以及对历史语境和象征意义的重新关注,这让我对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风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色彩”和“材料”在不同设计年代中所扮演角色的细致描绘。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时期在色彩运用上的偏好变化,以及对特定材料(如玻璃、钢材、天然石材等)的热衷和创新应用,这让那些抽象的设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选取的非常有代表性,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使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风格的空间魅力。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家”的理解也更加丰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文化、历史和个人情感的载体。
评分当我拿到《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时,我预期的可能是一本厚重、专业的设计类参考书。然而,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设计评论家,用优雅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为我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设计史诗。书中对20世纪各个设计流派的描述,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例如,对“包豪斯”风格的阐述,作者不仅仅是提到了其对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拥抱,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在教育模式和艺术与工艺融合方面的创新,这让我对这个流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描述不同风格时,那种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即使是最为前卫的设计,作者也能找到其与人类需求和情感的连接点。例如,在探讨20世纪末兴起的“解构主义”时,书中也强调了其对传统空间秩序的挑战,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人们对个性化和自由表达的渴望。书中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分析,都经过精心挑选,能够非常直观地印证作者的观点。我常常会被书中展示的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室内设计照片所吸引,想象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反映并塑造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的。
评分在我开始阅读《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之前,我对室内设计史的认知大多是零散的。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那些散落的丝线编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挂毯。我被作者对20世纪初至今室内设计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所打动。书中对“装饰艺术”风格的描写,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繁荣、乐观精神的捕捉,从其大胆的几何图案到对奢华材料的运用,都精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绪。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包豪斯”设计理念的阐释,不仅仅是强调其功能主义和标准化,更是深入挖掘了其在艺术、工艺和工业设计之间的融合,以及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这让我对这个划时代的运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设计的演变,也做了细致的描绘,从Art Nouveau的有机曲线到Mid-Century Modern的流畅线条,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都展现了设计如何与时代同步发展。书中丰富的图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悠久的空间之中,感受着材质的质感和设计的温度。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室内设计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设计,以及设计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刻关联。
评分当我翻开《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以一个好奇的探索者的心态去阅读。我惊叹于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1900年至今室内设计史的壮丽画卷。书中对“装饰艺术”风格的描述,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活力与创造力,从其大胆的色彩运用到对新材料的尝试,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包豪斯”运动的深度解析,它不仅仅是阐述了其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更深入地探讨了其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对现代设计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设计的演变,也进行了详实的梳理,从Art Nouveau的流畅曲线到Mid-Century Modern的简洁优雅,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都展现了设计如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书中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分析,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悠久的空间之中,感受着材质的温度和设计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设计,以及设计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刻关联。
评分《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连贯性”和“深刻性”。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将1900年至今的室内设计史串联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我惊叹于书中对不同设计风格之间的过渡和联系的精彩描绘。例如,书中是如何从装饰艺术的华丽转向现代主义的简洁,再如何从现代主义的严谨中孕育出后现代主义的戏谑,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让我对设计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有机的一体。我对书中对“功能”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演变的探讨尤为感兴趣。从早期对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强调,到战后对人体工程学和效率的追求,再到当代对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的关注,这种对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室内设计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书中对具体设计的分析,也做到了细致入微,不仅仅是指出其风格特点,更是解析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些设计趋势时,所关联到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进步,这让整个设计史的解读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居住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的容器,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的载体。
评分我对《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可能略显枯燥的设计史书籍,但它却以一种极富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将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室内设计变迁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不同设计流派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性人物的介绍,都显得尤为细致。例如,在谈到20世纪中叶的极简主义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其“少即是多”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战后社会背景下的兴起,以及对功能、形式和空间纯粹性的极致追求。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动,通过对具体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解读,让抽象的设计理念变得具象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风格时,那种对细节的关注,比如色彩搭配的细微变化,家具造型的演进,以及不同材料的组合所产生的独特韵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书中描绘的某个特定年代的设计场景,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室内设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以及设计与社会、文化、科技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的室内设计,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评分初次翻开《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那些或奢华、或朴素、或前卫、或怀旧的家居场景,它们如同一个个时间的切片,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的笔触并非枯燥地罗列风格演变,而是巧妙地将设计趋势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迁紧密相连。我惊叹于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有机线条如何回应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以及装饰艺术风格的几何图案和对奢华材质的钟爱,如何映射出两次世界大战间隙的繁荣与浮华。书中对每种风格的阐释都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插图,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性的空间之中,感受着材质的触感、色彩的温度以及光影的流动。无论是Art Nouveau的自然主义曲线,还是Bauhaus的理性功能主义,抑或是Mid-Century Modern的简洁优雅,作者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描述,而是追溯其背后的哲学理念和设计原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家”的概念在不同年代的演变,从功能性的住所到情感的容器,再到个人身份的表达,每一个转变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室内设计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生活方式回溯,对“居住”这一永恒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空间塑造来表达自己、安顿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