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園吉金:硃昌言藏古代青銅器

九如園吉金:硃昌言藏古代青銅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彭適凡 著,林海燕 譯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古代史
  • 文物
  • 藝術史
  • 硃昌言
  • 九如園
  • 吉金
  • 收藏
  • 中國古代藝術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501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29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01
字數: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此書從2014年開始倡議籌備,原江西博物館館長彭適凡先生負責編寫,上海博物館青銅部周亞、馬今洪、葛亮三位專傢審訂。學者們多次往返於滬港間,從鑒定原物到指導拍攝,再到落筆成文,圖片排版,編輯齣版等,每一環節都認真嚴謹。這批青銅器史料價值豐富,齣版此書對於中國青銅器研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是為瞭紀念硃昌言先生與上海博物館之間的深厚情誼,對老一輩青銅器研究專傢馬承源、陳佩芬等的深切緬懷。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香港著名收藏傢硃昌言所藏的西周青銅器共75件。全書采用實物原拍圖片,若乾青銅器的器型、紋飾、銘文,如有特色都予以放大,體現青銅器本身的無窮魅力。青銅器文物按照年代或朝代先後次序排列。器物釋文采用中英文兩種文字,介紹瞭青銅器的名稱、年代、尺寸、重量、製作特點、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傳世經過等過程。是難得的青銅器藏品集錄作品。

作者簡介

彭適凡,原江西省博物館館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江西師範大學、廈門大學曆史係教授等職,現任江西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南方文物》名譽主編以及江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長、江西省文物鑒定專傢組組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代錶性專著有《中國南方古代印紋陶》、《江西先秦考古》和《新乾古玉》等,發錶有關考古學、青銅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方麵研究論文200餘萬字。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九如之願/ 楊誌剛

序二 / 張曉敏

序三 紀念隱世藏傢硃昌言先生/ 王世濤

序四 /鬍妍妍


獸麵紋方觚和信成侯鎏金方壺略解/周亞

1. 素紋鬲

2. 弦紋爵

3. 母癸爵

4. 獸麵紋方觚

5. 獸麵紋觶

6. 目雷紋觶

7. 觶

8. 天黽山父乙方罍

9. 羊首刀

10. 龍紋鼎

11. 簋

12. 獸麵紋觶

13. 獸麵紋觚

14. 告田父乙尊

15. 文盨

16. 龍紋鬲

17. 鱗紋匜

18. 三角紋管銎斧

19. 人麵紋麵具

20. 垂鱗紋鼎

21. 秦公鼎

22. 鳥鈕龍紋帶流鼎

23. 子述鬲

24. 方甗

25. 秦公簋

26. 交龍紋簋

27. 交龍紋盨

28. 交龍紋罐

29. 秦公壺

30. 變體獸紋壺

31. 交龍紋罐

32. 秦子戈

33. 公戈

34. 神獸噬人紋短劍

35. 交龍紋鼎

36. 交龍紋盆

37. 交龍紋

38. 蟠龍紋鼎

39. 蟠蛇紋鼎

……

前言/序言

九如之願

九如園主硃昌言先生(1917~2014年)是上海博物館的老朋友,慷慨的捐助人,“上博之友”的活躍成員。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捨的三樓,闢設“中國曆代書法館”,以昌言先生及其他幾位捐贈人士共同冠名,籍以彰顯其齣資裝修這一展廳的義舉。1994年鼕,上海博物館計劃第三度收購流失香港的珍貴戰國竹簡時,昌言先生等再施援手,使這批楚竹書順利迴歸大陸,入藏上海博物館,留下長久的美談。

昌言先生也是一位重量級的收藏傢,並與上海博物館馬承源館長、陳佩芬副館長相交投契。受馬老師、陳老師兩位青銅器研究大傢的影響,青銅器遂成為九如園重點蒐求的對象。《九如園吉金——硃昌言藏古代青銅器》即是集成性的匯編,收集瞭園主購藏的70餘件青銅器,精彩紛呈,琳琅滿目,蔚為大觀,涵蓋瞭三代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不僅有中原重器,也有邊陲民族用器。她們件件都包含藏主的心血和熱忱,彌足珍貴。

齣版這樣一部圖錄,在昌言先生仙去前即已形成念想,俾便奉獻社會、啓迪來者,而非韞櫝藏珠,密不示人。惜陳佩芬老師駕鶴歸西後,此事一直延宕未定;幸賴上海朵雲軒的不懈操持,這一年多來得以積極推進。記得去年某日,上海世紀齣版集團張曉敏副總裁攜九如園主賢婿邊耀南先生同訪上海博物館,這是我與香港硃氏傢人第一次接觸。會麵如故友重逢,交談間獲知昌言先生傢屬仍有意嚮上海博物館捐贈館內專傢屬意的珍貴青銅器,同時告知《硃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一書已在編撰之中,還請齣瞭江西省博物館原館長彭適凡等先生為之整理研究。

昌言先生一直是我仰慕和感念的前輩,上海博物館的襄贊者。邊先生的到來,使雙方的緣分再續,情誼曆久彌深。我當即應約,書成之時,撰文一篇,以錶感懷。今略說五願。

傳聞,昌言先生宅子裏築有一園,彆開生麵。園中有一假山,山上有一亭,亭中懸一匾額,上麵是董其昌書寫的“九如”兩字。“九如”典齣《詩經?小雅?天保》,謂: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鬆柏之茂。九如,乃昌言先生畢生的心願和其追求的至高境界,而他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産做齣的卓絕努力,對上海博物館的拳拳情義,生動注解瞭這一精神之境。

2017年9月30日,一場小型的捐贈儀式在紫荊之城舉行。我因有其他公務,不剋赴港齣席,委托上海博物館李仲謀副館長率專傢一行,接受硃氏後人捐贈的一件青銅方觚及一件青銅鈁。昌言先生生前數次贈予文物及工程設備給上海博物館,但這次捐獻由其後人玉成,意義非同一般,實現瞭昌言先生的一個夙願。其中那件商代晚期的獸麵紋方觚,曾受到馬館長、陳副館長的高度青睞,好評有加,為上海博物館所藏青銅器係列所缺。所以這也是做瞭一件足以告慰老領導的快心之事。兩件捐贈品於次日安抵上海博物館庫房,館方還將為此擇日舉辦典禮,以資錶彰和感謝。

本文要錶達的第三願,就是上海朵雲軒編輯齣版本著,瞭卻瞭昌言先生和包括馬館長、陳副館長在內的眾多前輩與朋友的一樁心願。在此要特彆緻謝曉敏兄,正是靠他的努力與堅持,纔迎來瞭《九如園吉金》的問世。

第四願是,在古漢語中,“九如”常用於祝壽,也可錶示頻頻來臨之意。在此我藉用這詞,衷心祝願所有捐助、支持過上海博物館的朋友們身體康泰,如鬆柏常綠,青春永葆;同時冀盼各界朋友多多光臨上海博物館。

最後,祝願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在中華兒女的共同灌溉、努力下,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川之方至……

楊誌剛

2017年12月12日


古器銘文的時代迴響:青銅器研究的新視野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與技術,通過對一係列精選青銅器器物、鑄造工藝、銘文解讀以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進行係統梳理與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文明圖景。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對某一特定收藏或單一主題的集中展示,而是力求構建一個宏觀的視角,以期揭示青銅時代從禮器製度的確立到技術演進、審美變遷的全過程。 第一部分:青銅的起源與早期的禮器製度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青銅冶鑄技術自夏商早期萌芽至西周鼎盛時期的發展脈絡。我們首先考察瞭中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早期特徵,如範鑄法的成熟及其在陶範製作上的精細化。重點分析瞭二裏頭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器型特徵,特彆是禮器組閤的初步形成,如爵、斝等飲酒器的齣現,標誌著早期社會等級製度的物質化體現。 進入商代中期至晚期,青銅文化進入瞭高峰期。本書詳細剖析瞭以司母戊鼎(後母戊鼎)為代錶的巨型器物所體現齣的國傢組織能力與祭祀體係的復雜化。我們著重討論瞭商代青銅器紋飾的演變,從早期神秘化的饕餮(獸麵紋)到後期裝飾趨於繁縟化、程式化的過程。紋飾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古代宗教信仰、族群認同和神權政治的直觀錶達。例如,饕餮紋的象徵意義——“威嚇、溝通天地”的角色——在商代社會結構中占據瞭核心地位。同時,我們結閤考古新發現,探討瞭商代青銅器鑄造所涉及的礦源勘探、配方調整以及不同區域(如殷墟與三星堆文化)青銅風格的異同與交流。 第二部分:周代禮樂製度與青銅銘文的黃金時代 西周的青銅藝術是禮製文明的集大成者。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集中於西周時期,探討青銅器如何成為“明貴賤,辨等級,行賞罰”的製度載體。我們詳細分析瞭西周禮器組閤的標準化與嚴格性,例如鼎簋製度的確立,以及不同諸侯國、貴族等級之間在器物形製和數量上的嚴格區分。 青銅銘文,或稱“金文”,是這一時期研究的重中之重。與商代銘文多為占蔔或祭祀記錄不同,周代銘文內容日益世俗化、敘事化,成為研究周初分封製、井田製、田獵習俗、戰爭契約乃至司法判決的第一手史料。本書精選瞭多篇重要銘文進行深入解讀,如《大盂鼎》所揭示的“德治”思想的初步構建,《毛公鼎》所記錄的周王對臣子的訓誥與治國方略。我們探討瞭銘文書法的演變,從早期的渾厚凝重逐漸過渡到中期相對規整、晚期略顯草化的趨勢,這反映瞭書寫觀念和政治風貌的變化。 第三部分:春鞦戰國:青銅藝術的轉型與技術革新 春鞦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代,青銅藝術也隨之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創新性與世俗化傾嚮。本書詳細論述瞭這一轉型期的關鍵特徵: 1. 禮器形製的打破與仿古風尚:隨著周王室權威的衰落,諸侯僭越行為日益普遍,青銅禮器不再嚴格遵循舊製,開始齣現大量用於宴樂、陳設甚至隨葬的創新器型,如各種造型奇特的酒器和生活用具。同時,一股“復古”思潮興起,許多諸侯國開始大量仿製西周的古樸器物,這反映瞭他們試圖通過模仿周禮來鞏固自身閤法性的努力。 2. 工藝技術的飛躍:本部分重點介紹瞭戰國時期鑄造技術的重要突破,特彆是失蠟法(熔模法)在復雜器物,如蟠螭紋、透雕器皿上的應用。技術的進步使得鏤空、鑲嵌、錯金、鎏銀等裝飾手法得以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瞭青銅器的視覺效果和奢華程度。錯金工藝(如海州孤山楚王墓齣土器物)的應用,標誌著青銅藝術從純粹的禮器嚮高超工藝品和純粹審美對象的轉變。 3. 銘文內容世俗化與地方化:戰國銘文愈發側重於記載買賣、契約、賞賜的具體內容,反映瞭鐵器廣泛使用背景下社會經濟結構的鬆動。同時,各國銘文在語法、詞匯乃至書寫風格上齣現瞭明顯的地方色彩,為研究戰國諸侯國的方言和文化區隔提供瞭重要綫索。 第四部分:青銅器背後的社會文化透視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超越瞭器物學和金文學的範疇,著眼於青銅器作為文化符號的綜閤意義。我們探討瞭: 青銅器與古代宗教:青銅禮器在祭祀活動中的實際功能,以及如何通過器物形製和紋飾來構建古人對鬼神的認知。 青銅器的技術傳承與知識壟斷:古代鑄銅作坊的組織結構、工匠的社會地位以及青銅技術在特定傢族或區域間的保守性。 從禮器到藏品:青銅器在秦漢以後,尤其是宋代以來的收藏與鑒賞史,考察瞭“考據學”的興起如何催生瞭對古代青銅器的學術研究,並最終形成瞭一門獨立的文物學分支。 結語: 本書緻力於以嚴謹的考古學和曆史學方法為基礎,結閤對器物銘文的細緻解讀,全麵展示中國古代青銅器這一獨特的物質載體,如何映照齣數韆年間華夏文明的政治變遷、信仰內核與審美旨趣。它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研究框架,供對古代藝術史、考古學或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極具巧思,它不像那種機械地將圖片和文字簡單並列的圖錄。編者似乎非常注重觀賞的節奏感和視覺的衝擊力。有時候,一件重器會被以跨頁的巨大篇幅呈現,讓觀者能夠完全沉浸在其宏大的氣勢之中;而緊接著,又可能是一組不同角度的小圖對比,用於解析其關鍵的技術特徵。這種動靜結閤、疏密有緻的安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避免瞭長時間麵對大量密集信息的疲勞感。特彆是對一些高浮雕或多層裝飾的器物,這種多角度、高分辨率的圖照處理,使得即便是無法親臨實物現場,也能獲得一種近乎沉浸式的欣賞體驗。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緻考量,是許多官方齣版物中常常被忽略的方麵,但在這本圖錄中卻體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

從文物本身的稀有性和時代跨度來看,這個收藏無疑是重量級的。我翻閱時,時不時會被那些罕見的器形和精美的組閤所震撼。尤其是那些青銅禮器組閤的陳列,不僅僅是器物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無聲的古代貴族生活史的縮影。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器物,其銘文內容在相關文獻中鮮有提及,這對於考古學和金文研究領域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這種通過私人收藏匯聚起來的、具有高度係統性和完整性的古代青銅精品集,是非常難得的。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重要收藏傢對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熱忱與專注。每一次細看,總能發現一些先前忽略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工藝亮點,比如某些錯綜復雜的鑄接技術或是精妙絕倫的局部裝飾處理。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青銅文化有長期興趣的人,我發現這本書在學術語境的構建上做得非常成功,它巧妙地平衡瞭“雅”與“俗”——這裏的“俗”並非指低俗,而是指更具普及性和可讀性。它沒有故作高深地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精準的圖示和清晰的注釋,將復雜的器物學知識“翻譯”成瞭易於理解的語言。例如,對於一些特定禮器的功用解釋,它會結閤場景化的描述,讓抽象的禮儀製度變得具象化。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進入青銅器研究領域的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敢遠觀的精美文物,通過這本書變得觸手可及。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頂尖的收藏與廣大的文化愛好者群體,拓寬瞭青銅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

這本圖錄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典雅的氣質。我特彆喜歡那種古樸的色調,看起來就像是真的經曆瞭歲月的洗禮。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觸摸曆史的肌理。而且,紙張的質感非常棒,印刷的色彩飽和度也恰到好處,完全能夠呈現齣青銅器那種特有的、斑駁陸離的銹色和光澤。那些對器物細節的拍攝,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無論是銘文的刻痕,還是鑄造時留下的細微紋理,都清晰可見,讓人忍不住想用放大鏡去仔細端詳一番。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古代藝術品的愛好者來說,能看到如此高水準的影印和裝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不僅僅是一本器物展示冊,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我甚至覺得,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莊重典雅的氛圍。

評分

書中對於每一件青銅器的介紹,雖然文字部分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鋪陳冗長,但其精煉的論述卻直擊要害,透露齣研究者深厚的專業功底。我尤其欣賞那種旁徵博引的敘述方式,幾句簡潔的話語,就能勾勒齣器物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工藝水平。比如,對某一特定紋飾的解讀,不僅限於圖案的象徵意義,還結閤瞭當時禮製、社會結構的變化進行分析,讓人對青銅禮器在國傢權力構建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發現,很多在其他地方模糊不清的器物斷代和功能界定,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且令人信服的闡釋。這說明編者在梳理硃昌言先生的收藏脈絡時,下瞭極大的功夫,將零散的器物信息整閤成瞭連貫的曆史敘事。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可以建立一個紮實的認知框架;而對於資深藏傢而言,其中不乏值得推敲的細節和新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