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园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

九如园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适凡 著,林海燕 译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古代史
  • 文物
  • 艺术史
  • 朱昌言
  • 九如园
  • 吉金
  • 收藏
  • 中国古代艺术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2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01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书从2014年开始倡议筹备,原江西博物馆馆长彭适凡先生负责编写,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周亚、马今洪、葛亮三位专家审订。学者们多次往返于沪港间,从鉴定原物到指导拍摄,再到落笔成文,图片排版,编辑出版等,每一环节都认真严谨。这批青铜器史料价值丰富,出版此书对于中国青铜器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朱昌言先生与上海博物馆之间的深厚情谊,对老一辈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陈佩芬等的深切缅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香港著名收藏家朱昌言所藏的西周青铜器共75件。全书采用实物原拍图片,若干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铭文,如有特色都予以放大,体现青铜器本身的无穷魅力。青铜器文物按照年代或朝代先后次序排列。器物释文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介绍了青铜器的名称、年代、尺寸、重量、制作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传世经过等过程。是难得的青铜器藏品集录作品。

作者简介

彭适凡,原江西省博物馆馆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江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南方文物》名誉主编以及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江西先秦考古》和《新干古玉》等,发表有关考古学、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方面研究论文200余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九如之愿/ 杨志刚

序二 / 张晓敏

序三 纪念隐世藏家朱昌言先生/ 王世涛

序四 /胡妍妍


兽面纹方觚和信成侯鎏金方壶略解/周亚

1. 素纹鬲

2. 弦纹爵

3. 母癸爵

4. 兽面纹方觚

5. 兽面纹觯

6. 目雷纹觯

7. 觯

8. 天黽山父乙方罍

9. 羊首刀

10. 龙纹鼎

11. 簋

12. 兽面纹觯

13. 兽面纹觚

14. 告田父乙尊

15. 文盨

16. 龙纹鬲

17. 鳞纹匜

18. 三角纹管銎斧

19. 人面纹面具

20. 垂鳞纹鼎

21. 秦公鼎

22. 鸟钮龙纹带流鼎

23. 子述鬲

24. 方甗

25. 秦公簋

26. 交龙纹簋

27. 交龙纹盨

28. 交龙纹罐

29. 秦公壶

30. 变体兽纹壶

31. 交龙纹罐

32. 秦子戈

33. 公戈

34. 神兽噬人纹短剑

35. 交龙纹鼎

36. 交龙纹盆

37. 交龙纹

38. 蟠龙纹鼎

39. 蟠蛇纹鼎

……

前言/序言

九如之愿

九如园主朱昌言先生(1917~2014年)是上海博物馆的老朋友,慷慨的捐助人,“上博之友”的活跃成员。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的三楼,辟设“中国历代书法馆”,以昌言先生及其他几位捐赠人士共同冠名,籍以彰显其出资装修这一展厅的义举。1994年冬,上海博物馆计划第三度收购流失香港的珍贵战国竹简时,昌言先生等再施援手,使这批楚竹书顺利回归大陆,入藏上海博物馆,留下长久的美谈。

昌言先生也是一位重量级的收藏家,并与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陈佩芬副馆长相交投契。受马老师、陈老师两位青铜器研究大家的影响,青铜器遂成为九如园重点蒐求的对象。《九如园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即是集成性的汇编,收集了园主购藏的70余件青铜器,精彩纷呈,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涵盖了三代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不仅有中原重器,也有边陲民族用器。她们件件都包含藏主的心血和热忱,弥足珍贵。

出版这样一部图录,在昌言先生仙去前即已形成念想,俾便奉献社会、启迪来者,而非韫椟藏珠,密不示人。惜陈佩芬老师驾鹤归西后,此事一直延宕未定;幸赖上海朵云轩的不懈操持,这一年多来得以积极推进。记得去年某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张晓敏副总裁携九如园主贤婿边耀南先生同访上海博物馆,这是我与香港朱氏家人第一次接触。会面如故友重逢,交谈间获知昌言先生家属仍有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馆内专家属意的珍贵青铜器,同时告知《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一书已在编撰之中,还请出了江西省博物馆原馆长彭适凡等先生为之整理研究。

昌言先生一直是我仰慕和感念的前辈,上海博物馆的襄赞者。边先生的到来,使双方的缘分再续,情谊历久弥深。我当即应约,书成之时,撰文一篇,以表感怀。今略说五愿。

传闻,昌言先生宅子里筑有一园,别开生面。园中有一假山,山上有一亭,亭中悬一匾额,上面是董其昌书写的“九如”两字。“九如”典出《诗经?小雅?天保》,谓: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九如,乃昌言先生毕生的心愿和其追求的至高境界,而他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的卓绝努力,对上海博物馆的拳拳情义,生动注解了这一精神之境。

2017年9月30日,一场小型的捐赠仪式在紫荆之城举行。我因有其他公务,不克赴港出席,委托上海博物馆李仲谋副馆长率专家一行,接受朱氏后人捐赠的一件青铜方觚及一件青铜钫。昌言先生生前数次赠予文物及工程设备给上海博物馆,但这次捐献由其后人玉成,意义非同一般,实现了昌言先生的一个夙愿。其中那件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方觚,曾受到马馆长、陈副馆长的高度青睐,好评有加,为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系列所缺。所以这也是做了一件足以告慰老领导的快心之事。两件捐赠品于次日安抵上海博物馆库房,馆方还将为此择日举办典礼,以资表彰和感谢。

本文要表达的第三愿,就是上海朵云轩编辑出版本著,了却了昌言先生和包括马馆长、陈副馆长在内的众多前辈与朋友的一桩心愿。在此要特别致谢晓敏兄,正是靠他的努力与坚持,才迎来了《九如园吉金》的问世。

第四愿是,在古汉语中,“九如”常用于祝寿,也可表示频频来临之意。在此我借用这词,衷心祝愿所有捐助、支持过上海博物馆的朋友们身体康泰,如松柏常绿,青春永葆;同时冀盼各界朋友多多光临上海博物馆。

最后,祝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中华儿女的共同灌溉、努力下,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川之方至……

杨志刚

2017年12月12日


古器铭文的时代回响:青铜器研究的新视野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与技术,通过对一系列精选青铜器器物、铸造工艺、铭文解读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图景。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对某一特定收藏或单一主题的集中展示,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宏观的视角,以期揭示青铜时代从礼器制度的确立到技术演进、审美变迁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青铜的起源与早期的礼器制度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青铜冶铸技术自夏商早期萌芽至西周鼎盛时期的发展脉络。我们首先考察了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早期特征,如范铸法的成熟及其在陶范制作上的精细化。重点分析了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器型特征,特别是礼器组合的初步形成,如爵、斝等饮酒器的出现,标志着早期社会等级制度的物质化体现。 进入商代中期至晚期,青铜文化进入了高峰期。本书详细剖析了以司母戊鼎(后母戊鼎)为代表的巨型器物所体现出的国家组织能力与祭祀体系的复杂化。我们着重讨论了商代青铜器纹饰的演变,从早期神秘化的饕餮(兽面纹)到后期装饰趋于繁缛化、程式化的过程。纹饰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古代宗教信仰、族群认同和神权政治的直观表达。例如,饕餮纹的象征意义——“威吓、沟通天地”的角色——在商代社会结构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同时,我们结合考古新发现,探讨了商代青铜器铸造所涉及的矿源勘探、配方调整以及不同区域(如殷墟与三星堆文化)青铜风格的异同与交流。 第二部分:周代礼乐制度与青铜铭文的黄金时代 西周的青铜艺术是礼制文明的集大成者。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集中于西周时期,探讨青铜器如何成为“明贵贱,辨等级,行赏罚”的制度载体。我们详细分析了西周礼器组合的标准化与严格性,例如鼎簋制度的确立,以及不同诸侯国、贵族等级之间在器物形制和数量上的严格区分。 青铜铭文,或称“金文”,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中之重。与商代铭文多为占卜或祭祀记录不同,周代铭文内容日益世俗化、叙事化,成为研究周初分封制、井田制、田猎习俗、战争契约乃至司法判决的第一手史料。本书精选了多篇重要铭文进行深入解读,如《大盂鼎》所揭示的“德治”思想的初步构建,《毛公鼎》所记录的周王对臣子的训诰与治国方略。我们探讨了铭文书法的演变,从早期的浑厚凝重逐渐过渡到中期相对规整、晚期略显草化的趋势,这反映了书写观念和政治风貌的变化。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的转型与技术革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青铜艺术也随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与世俗化倾向。本书详细论述了这一转型期的关键特征: 1. 礼器形制的打破与仿古风尚: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僭越行为日益普遍,青铜礼器不再严格遵循旧制,开始出现大量用于宴乐、陈设甚至随葬的创新器型,如各种造型奇特的酒器和生活用具。同时,一股“复古”思潮兴起,许多诸侯国开始大量仿制西周的古朴器物,这反映了他们试图通过模仿周礼来巩固自身合法性的努力。 2. 工艺技术的飞跃: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战国时期铸造技术的重要突破,特别是失蜡法(熔模法)在复杂器物,如蟠螭纹、透雕器皿上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使得镂空、镶嵌、错金、鎏银等装饰手法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青铜器的视觉效果和奢华程度。错金工艺(如海州孤山楚王墓出土器物)的应用,标志着青铜艺术从纯粹的礼器向高超工艺品和纯粹审美对象的转变。 3. 铭文内容世俗化与地方化:战国铭文愈发侧重于记载买卖、契约、赏赐的具体内容,反映了铁器广泛使用背景下社会经济结构的松动。同时,各国铭文在语法、词汇乃至书写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地方色彩,为研究战国诸侯国的方言和文化区隔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部分:青铜器背后的社会文化透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器物学和金文学的范畴,着眼于青铜器作为文化符号的综合意义。我们探讨了: 青铜器与古代宗教:青铜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的实际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器物形制和纹饰来构建古人对鬼神的认知。 青铜器的技术传承与知识垄断:古代铸铜作坊的组织结构、工匠的社会地位以及青铜技术在特定家族或区域间的保守性。 从礼器到藏品:青铜器在秦汉以后,尤其是宋代以来的收藏与鉴赏史,考察了“考据学”的兴起如何催生了对古代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文物学分支。 结语: 本书致力于以严谨的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对器物铭文的细致解读,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一独特的物质载体,如何映照出数千年间华夏文明的政治变迁、信仰内核与审美旨趣。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研究框架,供对古代艺术史、考古学或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物本身的稀有性和时代跨度来看,这个收藏无疑是重量级的。我翻阅时,时不时会被那些罕见的器形和精美的组合所震撼。尤其是那些青铜礼器组合的陈列,不仅仅是器物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古代贵族生活史的缩影。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器物,其铭文内容在相关文献中鲜有提及,这对于考古学和金文研究领域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这种通过私人收藏汇聚起来的、具有高度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古代青铜精品集,是非常难得的。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重要收藏家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热忱与专注。每一次细看,总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工艺亮点,比如某些错综复杂的铸接技术或是精妙绝伦的局部装饰处理。

评分

这本图录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典雅的气质。我特别喜欢那种古朴的色调,看起来就像是真的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肌理。而且,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的色彩饱和度也恰到好处,完全能够呈现出青铜器那种特有的、斑驳陆离的锈色和光泽。那些对器物细节的拍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论是铭文的刻痕,还是铸造时留下的细微纹理,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用放大镜去仔细端详一番。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古代艺术品的爱好者来说,能看到如此高水准的影印和装帧,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器物展示册,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我甚至觉得,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庄重典雅的氛围。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青铜文化有长期兴趣的人,我发现这本书在学术语境的构建上做得非常成功,它巧妙地平衡了“雅”与“俗”——这里的“俗”并非指低俗,而是指更具普及性和可读性。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精准的图示和清晰的注释,将复杂的器物学知识“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礼器的功用解释,它会结合场景化的描述,让抽象的礼仪制度变得具象化。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进入青铜器研究领域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只敢远观的精美文物,通过这本书变得触手可及。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顶尖的收藏与广大的文化爱好者群体,拓宽了青铜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极具巧思,它不像那种机械地将图片和文字简单并列的图录。编者似乎非常注重观赏的节奏感和视觉的冲击力。有时候,一件重器会被以跨页的巨大篇幅呈现,让观者能够完全沉浸在其宏大的气势之中;而紧接着,又可能是一组不同角度的小图对比,用于解析其关键的技术特征。这种动静结合、疏密有致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避免了长时间面对大量密集信息的疲劳感。特别是对一些高浮雕或多层装饰的器物,这种多角度、高分辨率的图照处理,使得即便是无法亲临实物现场,也能获得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欣赏体验。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是许多官方出版物中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但在这本图录中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书中对于每一件青铜器的介绍,虽然文字部分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铺陈冗长,但其精炼的论述却直击要害,透露出研究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我尤其欣赏那种旁征博引的叙述方式,几句简洁的话语,就能勾勒出器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比如,对某一特定纹饰的解读,不仅限于图案的象征意义,还结合了当时礼制、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让人对青铜礼器在国家权力构建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很多在其他地方模糊不清的器物断代和功能界定,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且令人信服的阐释。这说明编者在梳理朱昌言先生的收藏脉络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将零散的器物信息整合成了连贯的历史叙事。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可以建立一个扎实的认知框架;而对于资深藏家而言,其中不乏值得推敲的细节和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