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浓缩了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常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抓住考试重点和难点,直击核心考点。具体来说本书有如下特色:
本书特色一:立足大纲。本书立足于考试大纲,紧密结合真题题型和考点,符合考情,有针对性。
本书特色二:体例科学。为了方便考生学习、巩固知识点,正文中设置考题再现、重要章节后更有考点强化练习方便考生自我检测。
本书特色三:精巧实用。本书小开本设计方便考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记忆,用彩色标注重点内容,方便考生有针对性记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中公版)依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考查趋势,编写了这本有针对性的高频考点速记。本书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部分。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附有历年真题,在重要章节后设置了考点强化练习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并随时进行自检自测。
目录
第一章运动人体科学/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3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46
第三节体育保健学/90
第四节运动营养学/124
考点强化练习/131
第二章体育教育与训练/132
高频考点提要/132
第一节体育概论/133
第二节学校体育学/141
第三节体育心理学/151
第四节运动训练学/164
考点强化练习/169
第三章体育运动项目/171
高频考点提要/171
第一节田径/171
第二节篮球/192
第三节足球/217
第四节排球/241
第五节体操/275
第六节武术/296
考点强化练习/305
第一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
版)》概述/308
高频考点提要/308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326
高频考点提要/326
考点强化练习/337
第一章初中体育课堂教学/340
高频考点提要/340
第一节体育课堂教学概述/340
第二节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求/342
第三节初中体育课的组织形式/346
第四节体育课教学环境的创设/349
第五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358
第二章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62
高频考点提要/362
第一节体育教学资源概述/362
第二节场地器材的开发与利用/364
考点强化练习/366
第一章体育教学评价概述/370
高频考点提要/370
第一节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其构成/370
第二节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374
第二章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379
高频考点提要/379
第一节体育学习评价概述/379
第二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
与类型/385
第三章体育教师教学评价/388
高频考点提要/388
第一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概述/388
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反思/392
考点强化练习/39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3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与能力
本部分内容包括三章,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和体育运动项目。运动人体科学主要由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构成;体育教育与训练主要由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构成;体育运动项目主要由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构成。
1.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人体运动的神经、体液调控等内容。
4.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5.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和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方法。
6.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按摩和医疗体育的基础知识。
7.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运动性疾病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康复等内容。
8.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了解人体的物质组成、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等内容。
10.掌握运动过程中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特点。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构成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细胞膜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
2.细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其中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3.细胞核
细胞核由核膜围住,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4.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也叫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作上皮,它的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其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二、常用解剖学术语
(一)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拇指在外侧),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人体基本切面
1.矢状面
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切面。
2.冠状面
冠状面或称额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切面。
3.水平面
水平面或称横切面,是指横切人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
(三)人体基本轴
1.垂直轴
垂直轴是呈上下方向,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处绕垂直轴做旋内或旋外运动。
2.矢状轴
矢状轴是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交叉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处绕矢状轴做外展或内收运动。
3.冠状轴
冠状轴或称额状轴,是呈左右方向,并与前两轴相互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处绕冠状轴做屈或伸运动。
三、人体主要器官与系统
(一)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功能。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运动的枢纽,而骨骼肌则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2.骨骼
(1)骨的数目与分类
成人的骨有206块,除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外,骨可进行如下分类:
①按骨的部位可以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颅骨和躯干骨合称为中轴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大部分。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臂部肱骨、前臂部并列的尺骨、桡骨及手的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块指骨。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②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大部分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呈长管状,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跗骨等。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骨密质,内部被以骨松质,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短骨常有多个关节面。
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与外界相通的腔,称含气骨。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
(2)骨的结构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①骨质
骨质即骨组织,是钙化了的细胞间质中的基质,它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
②骨髓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③骨膜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骨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深层疏松,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
(3)骨的功能
骨的功能包括:①保护功能;②支持功能;③造血功能;④贮存功能;⑤运动功能。
大部分骨骼可以执行上述所有功能,但有些骨骼只能负责其中的几项。
(4)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分别赋予骨的韧性和硬度。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28%,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无机物约占72%,主要是水和钙盐,使骨坚硬挺实。该比例赋予了骨最佳的物理特性。幼儿时期,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老年人的骨无机物所占比例更大,此时,骨的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5)骨的发生与生长
骨的发生方式有两种: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多见于一些扁骨,如顶骨、额骨和锁骨等。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多以软骨内成骨方式骨化。
骨的生长包括骨的增粗和骨的长长。骨的增粗是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骨的长长是以软骨内成骨方式为主。在儿童少年时期,长骨骺与骨干之间存在骺软骨,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促使骨不断长长。
(6)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骨的形态结构具有如下影响:
①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②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③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骨小梁增粗;④使儿童、少年的骨长长、长粗、长重量;⑤使骨的血液循环加强,改善骨的营养,使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中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亦随之增加。
适宜的体育运动在使骨的形态结构、骨量发生良好变化的同时,亦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坚固,抗压、抗弯曲和抗扭转等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7)儿童少年骨的特性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①儿童少年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软骨成分较多,水分和有机物(骨胶原纤维)较多,无机物(磷酸钙和碳酸钙)少,骨密质较差,骨有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发生完全性骨折,而易发生弯曲和变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的无机盐增多,水分减少,坚固性增强而韧性降低。直到20~25岁骨化完成后,骨不再生长,身高也不再增长,但骨的内部构造仍在变化。
②体育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体育运动要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以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
第二,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超负荷训练容易引起骨骼的过早骨化,故儿童少年运动量要适当,不应超过身体的负担能力。
第三,不应过早地让儿童少年进行专项训练。如果进行早期专项训练则要通过合理的选材,在严格的医务监督下进行。不应过早或过急地要求儿童少年取得好成绩,也不应让儿童少年过多地参加正式比赛。
第四,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注意负荷不宜过重,并尽可能减少憋气动作,避免胸内压过高而导致心肌过早增厚,从而影响心腔的发育。儿童少年屈肌的力量较伸肌的力量强,因而要加强伸肌的发展,以保持伸肌、屈肌间的平衡,以防止驼背的发生。
第五,儿童少年参加运动锻炼,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要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第六,儿童少年体育运动使用运动器械的大小、重量要符合其身体发育特点。
第七,儿童少年的训练要和卫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
第八,注意观察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身体反应,并询问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自我感受。以锻炼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疲劳积累、没有不良感觉(头晕、恶心、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等)为宜。
3.骨连结
(1)骨连结的分类
骨与骨之间借助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相连结,称骨连结。按骨连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①直接连结
直接连结是指骨与骨之间通过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直接相连,其连结之间无间隙,运动范围极小或完全不能活动。根据连结组织是否相同可分为纤维连结(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软骨连结(肋骨与胸骨间的肋软骨连结)和骨性连结(颅骨缝的结缔组织骨化
《精讲精练·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2018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报考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考生量身打造的备考指南。它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高效锁定考试重点,提升应试技巧,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紧密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历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将庞杂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通过精炼、梳理、提炼的方式,转化为考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精华内容。全书内容划分为两大核心板块:“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精讲 此部分深入解读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发展演变及其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应用。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人体生理与运动解剖学基础: 运动生物学: 详细阐述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适应性变化,能量代谢的原理,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机制。 人体解剖学要点: 重点讲解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骨骼、关节、肌肉的结构与功能,神经肌肉协调性,运动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重心、力的传导等),以及不同运动项目的身体姿态与发力技巧的生物力学分析。 生长发育与运动: 探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以及运动在促进身体发育、矫正体态、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关注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训练学原理与方法: 训练原则: 深入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如超量恢复原则、渐进性超负荷原则、系统性原则、个体化原则、周期性原则等,并结合教学实践说明其应用。 训练负荷的构成与调控: 讲解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密度、训练时间等负荷要素,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状况、训练目标、训练阶段科学地调控负荷,避免训练过度或不足。 训练方法与手段: 介绍多种运动训练方法,如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游戏法、竞赛法等,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效果。 运动技能形成与巩固: 阐述运动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分解教学、重复练习、反馈纠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保健与运动伤害防护: 体育卫生基础知识: 讲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运动环境(场地、器材、天气)的安全要求,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整理活动,以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常见运动伤害的识别与处理: 详细介绍运动中可能发生的常见伤害,如扭伤、拉伤、骨折、挫伤、中暑等,以及现场初步处理原则(RICE原则等)和后续康复建议。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关注运动性疲劳、运动性贫血、运动性哮喘等,讲解其成因、表现和预防措施。 体育学史与体育哲学: 中国古代体育发展脉络: 回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如先秦、汉唐、宋明)的体育发展状况、代表性体育活动(如蹴鞠、射箭、武术)及其文化内涵。 世界体育发展简史: 梳理古代奥运会、近代奥运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探讨体育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哲学意义和教育价值。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理念与目标: 深入剖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如“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详细解读各学段(尤其初中)的课程目标、具体要求。 课程内容构成: 系统梳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模块,包括运动技能、体育保健、体育文化等,以及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评价与反馈: 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掌握如何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能力精炼 此部分聚焦于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实践,旨在提升考生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反思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与组织: 学情分析: 讲解如何分析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运动技能基础、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 明确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科学、具体、可操作地设定认知、技能、情感等多维度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特定运动项目技术、身体素质训练、体育游戏等),并将其科学地组织成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的设计: 掌握设计导入(激发兴趣)、新课讲授(技术分解、示范)、练习巩固(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小结(知识回顾、技能提升)、拓展(延伸教学)等教学环节的技巧。 教案撰写要点: 学习撰写一份完整、规范、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要素。 教学实施与组织: 课堂组织与管理: 讲解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队列队形、分组管理、器材发放与回收等,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和师生关系。 技术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掌握清晰、准确、有吸引力的技术动作示范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势、对比等多种手段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突出动作要领。 练习指导与反馈: 学习如何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准确地给予指导和纠正,运用正面强化、负面反馈、提示语等多种方式。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掌握设计和组织各种体育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竞赛性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安全意识与风险管理: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时刻关注学生安全,识别潜在危险,采取预防措施,并建立应急处理预案。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的功能与原则: 理解体育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工具与方法的选择: 学习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如观察记录、技能测试、知识问答、作品分析、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掌握如何分析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鼓励性评价: 强调在评价中注重对学生进步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真实的教学案例,学习识别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的方法: 引导考生学习如何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将其转化为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 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 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进展,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特色: 高频考点精炼: 紧贴2018年考试大纲,提炼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中的高频考点,考生可迅速掌握考试核心。 体系化梳理: 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有机结合,形成清晰的学习逻辑,便于考生系统理解和记忆。 注重实践应用: 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帮助考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场景。 强化应试技巧: 提供了答题思路、解题方法等,帮助考生在考场上灵活应对各种题型。 语言精练易懂: 避免使用生僻术语,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不同基础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本书不仅是备考2018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必备教材,也是广大体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实践的参考读物。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考生将能够全面掌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精髓,熟练运用教学能力,自信满满地迎接考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