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及其历史》是为纪念国内著名艺术史批评家、中国当代艺术的有力推动者黄专先生,由著名艺术史学者范景中、严善錞发起的一次学术性纪念活动的成果,集结了国内外多位正活跃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倾力撰写的文章,以此为庄重的仪式,表达他们对共同的朋友黄专先生的怀念之情。
“久别增敬爱。”这是由一次特殊的纪念凝聚而成的一本厚重的学者论著。书中收录了郑胜天、墨哲兰、皮道坚、巫鸿、彭德、高名潞、范景中、吕澎、朱青生、杨小彦、严善錞、邵宏、杨思梁、冯博一、沈语冰、王霖、郭伟其、鲁明军、范白丁等19位学者的文章,分别代表了他们的*新研究成果,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史、西方艺术批评史、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哲学等方面,不仅展示了当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水平,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的追问和人文学科研究的深深情怀。
范景中,1951年出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曾担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长年从事美术史、美术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其主要著作有《古希腊雕刻》《图像与观念》《柳如是事辑》《美术史的形状》《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等;主要译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波普尔论文集》等;主编丛书有《艺术史名著译丛》《艺术史研究丛书》《艺术世界丛书》《波普尔文集》《贡布里希文集》等。
严善錞,1957年出生,深圳画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人与画――正史与小说中的画家》、《创造与冥想:王广义的艺术历程》、《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与吕澎合著)、《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潘天寿》(与黄专合著)、《当代艺术问题》(与黄专合著)、《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与黄专合著)、《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与王明贤合著)等。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极其注重“连续性”和“断裂性”的辩证关系。很多艺术史书籍倾向于将不同时期割裂开来,像是一个个孤立的岛屿。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总能找到一条隐秘的线索,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时代连接起来。比如,它非常巧妙地将拜占庭马赛克的精神象征意义,与后世印象派画家对光线瞬间捕捉的追求进行了对话,尽管两者相隔千年,但作者论证了在某些深层次的人类视觉需求上,存在着一种跨越时代的“共振”。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到抽象表现主义时所采用的视角,它没有将之视为对古典传统的彻底反叛,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将其视为对“再现”能力极限的探索,是对人类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意义”的一次深刻追问。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连接,让我的思维不断地跳跃和重组,读完后感觉大脑里的知识网络被重新梳理了一遍,逻辑清晰度大幅提升。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周末,窝在沙发里,一杯热茶旁,才真正沉下心来啃完这本书。它的文字风格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旅伴,不疾不徐地引导你穿梭于不同的文化时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艺术功能”的解构,它没有简单地把艺术定位为“装饰”或“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宗教以及个人精神焦虑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范式”。比如,书中对巴洛克时期雕塑中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对比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更把它链接到了当时天主教会试图重新凝聚信徒精神力量的时代背景。我感觉作者的学识储备是爆炸性的,但表达方式却异常克制,很少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辨,也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类比来解释清楚。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让我能够自信地谈论那些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主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精妙的乐章,时而磅礴激昂,时而宁静深沉。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艺术事件时,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公正和平衡。比如,在叙述某一西方艺术流派对东方元素的借鉴与挪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上“窃取”或“致敬”的标签,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全球贸易路线、殖民历史和文化误读是如何共同作用于那一次艺术碰撞的。这种多维度的审视,避免了将艺术史简化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书中插入的那些第一手资料引述,无论是艺术家的私人信件还是当时报纸的评论,都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让人感觉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亲历”那些风云变幻的时刻。特别是结尾部分,作者对未来艺术可能走向的几点推测,虽然带着一定的开放性,但其论证逻辑之严密,足以让人深思良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并且会随着阅读者的阅历增长而展现出不同层次意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哑光处理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感。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毕竟“艺术”这个词太大了,总觉得会是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理论堆砌。但没想到,它一开篇就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类早期洞穴壁画的神秘感,仿佛带我真的回到了那个烟雾缭绕的火堆旁,感受那种原始的创造冲动。作者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某个小画家的生平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当时市民阶层对美学认知的社会学分析,这个角度非常新颖。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媒介变化时展现的细腻观察,比如油画颜料的研磨方式如何影响了光影的表现力,这种微观的细节被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佳,大量的留白让那些对作品的精彩论述有了呼吸的空间,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非常享受。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审美体验”的好奇心,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提升我日常感官敏锐度的“技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教你“应该”欣赏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观察。它在描述一幅中世纪手抄本插画时,花费了足足两页篇幅来分析墨水的厚度和羊皮纸的纹理,这种对物质性的强调,让我重新审视了手中拿的任何东西。它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艺术的价值往往不在于“画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被制作出来”这个过程本身所蕴含的技艺和时代精神。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咖啡杯的釉面、建筑外墙的接缝,甚至夕阳穿过树叶的方式——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日常体验。它没有给我一套固定的审美标准,反而赋能于我,让我有勇气去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经典”,并试图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属于自己的“美学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