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通论》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按照“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治理”的脉络来组织教材内容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区位论与区域空间的形成、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特征分析、区域城市化、区际分工与合作、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经济区划与区域国土开发。
《区域经济学通论》是青海省高校第二轮“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青海大学首批教学名师培养项目成果和青海省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成果。本教材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应用经济学与地理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区域开发规划、区域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丁生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承担区域经济学课程讲授和青藏高原区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科研项目4项。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区域经济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区域经济学教材1部。主持完成区域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负责青海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区域经济学创新团队”建设。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三、区域经济的特征
四、区域经济分异的客观基础与区域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本教材的内容框架
第三节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
一、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
二、区域描述方法
三、区域分析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区位论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第一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一、区位与区位因素分析
二、个体单位的区位决策分析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四、产业布局指向
第二节区位理论
一、区位论的成本学派
二、区位论的市场学派
三、区位论的行为学派
第三节集聚经济理论
一、集聚与集聚经济
二、集聚的类型
三、集聚经济效益
四、产业集聚的地域合理规模评价
五、影响集聚规模的因素
六、集聚不经济
第四节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产业集群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类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因分析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二、增长的传播途径及其效应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理论
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五、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六、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节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西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三、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方法
案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一、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库兹涅茨法则
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四、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四、主导产业升级的途径
五、产业结构优化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区域经济特征分析与发展模式
第一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梯度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第二节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确定
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诊断方法
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增长极模式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
四、梯度推移模式
五、其他开发模式理论
案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一、“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二、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阶段及其特征
第二节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二、城市的功能与分类
三、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第三节城市化理论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的测度
三、城市化规律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的类型
第四节城市化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二、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分析
三、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第五节城镇体系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二、城镇体系的特征
三、城镇体系的相关理论
四、大城市集群
坦白说,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但并没有让它们显得生涩难懂,反而通过生动的叙事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经济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在探讨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方面,书中详细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区域政策的演变,以及在推进区域协调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分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其战略目标和核心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在推进这些战略过程中,如何平衡区域利益、协调行政壁垒、以及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书中关于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分析,以及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才和资本跨区域流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分析方式,让我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区域政策走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之前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模型层面,但这本书却将这些理论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紧密结合,让区域经济学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探讨,通过分析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经验,阐释了要素聚集如何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以及更强的创新能力,这让我对一个地区为何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引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并没有回避区域发展中的负面效应,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并探讨了政府如何在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加强环境规制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实现更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区域发展。读到关于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如何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缩短发展差距时,我感到深受启发。作者的叙述逻辑严谨,引用的数据和案例翔实,使得理论分析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区域经济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部对中国区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深刻剖析。作者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时,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地理位置或资源禀赋,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在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讨论中,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不同路径和策略。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如何利用其区位优势和开放的政策环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而一些内陆地区则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以及数字经济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书中对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理解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激发活力,但过度的恶性竞争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理解和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感到困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在探讨区域间经济联系时,不仅仅关注了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还深入分析了资本、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的流动,以及这些流动如何塑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书中对中心-外围理论的解读,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让我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区域,而是从全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区域之间如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例如,在谈到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引领区域发展、以及推动对外开放方面的作用。这种全局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区域差异的深层原因,从历史的遗留问题,到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再到全球化浪潮下资本和人才流动的双向选择,都描绘得非常清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西部地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深化区域合作来寻求新增长点的论述。它并非简单地给出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例如,在谈到西部地区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其面临的自然资源禀赋限制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而是重点强调了如何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极。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微观操作性的分析,让我对区域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看似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区域动力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