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代乐舞传统的收录和辨析。我原本以为“古乐经传”的范畴会非常狭窄,仅限于中原正声,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居然收录了相当篇幅来论述南方楚地的乐舞遗风,以及与西域早期交流留下的音乐痕迹。这种跨越地域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音乐多元性的认知。尤其是一段关于巴蜀祭祀音乐的零星记载,虽然语焉不详,却充满了神秘和野性的美感,与中原的典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包容性,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僵硬的典籍汇编,更像是一张古代文明声音版图的早期测绘图,展现了中华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广博胸襟。
评分翻开这册浩瀚的典籍,我首先被其作为“乐类”总纲的宏大叙事所震撼。它不像一般的音乐史著作那样专注于某一家一派的技法革新,而是立足于整个古代“经”与“传”的权威性文本,试图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音乐伦理框架。我个人对其中对儒家音乐观的阐释最为着迷。那些关于“中正平和”的论述,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古代士大夫如何通过音乐修身养性、治理国家。书中的引文大量直接取自早期经典,少了后世注解的冗余,多了一份原始的力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手边的古文字典,才能完全领会其中某些古奥的词汇和语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性的锤炼。它不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而是要求读者带着敬畏和探究的精神去“入局”,去体会古人将音乐视为治国方略一部分的深刻用心。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坐冷板凳”去研读的巨著。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流畅的阅读快感,而在于其作为一种“语料库”的原始力量。对于任何想要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形态演变脉络,并试图还原其文化语境的人来说,它是绕不开的参照系。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对一些重要乐谱残片(即使只是文字描述)的考证过程,那种如同侦探解谜般的推演,令人着迷。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年代久远和版本差异,校勘上的细微瑕疵和部分注释的缺失,使得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依然需要依赖其他辅助材料。但瑕不掩瑜,这部汇编为我们保留了最接近古音的文化基因,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值得每一个对华夏文明深层结构感兴趣的人收入囊中。
评分对于研究古代乐律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有些部分的专业性实在令人望而生畏。比如,那些关于“十二律”的推算过程和“三分损益法”的详细记载,虽然是构建古代音阶的基石,但若无深厚的数学和音响学背景,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我试着去理解不同朝代对“律”、“吕”的界定差异,但书中只是罗列了大量的文献对比,缺乏现代视角下的归纳和解释。这使得某些章节的阅读体验略显枯燥和碎片化,像是一堆精美的砖块,但缺乏一个清晰的现代建筑蓝图来指导我们如何快速有效率地组装它们。当然,这或许正是其“经传”的风格所决定的——尊重原始文本的呈现方式,将解读的重任交还给读者。
评分这本《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的汇编,简直是音乐史爱好者的一份天籁之音!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对先秦雅乐制度的探讨,那些关于“礼”与“乐”如何相辅相成的论述,实在精妙绝伦。尤其是关于韶乐的复原性研究部分,作者引经据典,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进行了细致的勾稽比对,虽然有些地方的推测略显大胆,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礼器(如编钟、编磬)的形制演变所做的图文对照,这让抽象的古代音乐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宫廷祭祀时那庄严肃穆的钟磬之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中对“八音”的分类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变化,也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对于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底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和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