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李光地<撰>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乐类
  • 古乐
  • 经传
  • 中国古典文献
  • 音乐史
  • 文化典籍
  • 历史文献
  • 传统音乐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是书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氏《新书》,而参以注疏及朱子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及李之藻《頫宫礼乐疏》者为多。议论醇正,考订简核,颇得要领,其间精审处往往足资考证。

内页插图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是一部汇集先秦至清代有关音乐理论、音乐史、乐器、乐律、乐教、乐舞等文献的集成性巨著。这部书的编纂,旨在系统地梳理和保存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后世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一、 编纂背景与意义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乾隆皇帝敕令编纂,其目的是“网罗天下图书,校勘讹谬,汇而藏之”。在《四库全书》的宏大体系中,“乐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古乐经传》则是“乐类”的核心组成部分。 编纂《古乐经传》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保存珍贵文献: 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已经濒临失传的古代音乐文献,通过《四库全书》的收录得以保存,避免了湮没的命运。 系统梳理研究: 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音乐文献集中整理,方便学者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研究和辨析,揭示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传承文化精髓: 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乐经传》的编纂,不仅是对音乐文献的整理,更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承。 促进学术发展: 为后来的音乐史学家、理论家、演奏家、教育家等提供了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推动了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 内容构成与价值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方方面面。虽然具体的收录篇目庞大且变化,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1. 音乐理论与哲学: 乐论与乐理: 包含大量关于音乐起源、功能、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音乐与天道、人伦、政治、社会等关系的论述。例如,探讨“乐”的本体、作用、与“道”的关系,分析音乐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 乐律学: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收录了大量关于十二律、五音、宫调、音阶、音程、定音方法等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涉及数学上的计算和推导,更包含了对声音物理特性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声音世界的精妙探索。例如,关于律管的长度与音高的关系,不同调式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以及不同朝代在乐律标准上的异同等。 音乐美学: 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鉴赏原则,以及音乐的艺术价值。这部分内容常常与哲学、文学相结合,探讨音乐的和谐、韵味、意境等。 2. 音乐史与文献考证: 音乐史料: 汇集了历代关于音乐制度、音乐活动、重要音乐家、乐器革新、音乐事件等的记载。这些史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 乐器文献: 详细介绍了各种古代乐器的形制、构造、演奏方法、音响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场合的应用。从宫廷礼乐用的编钟、编磬,到民间流行的琴、瑟、箫、笛,再到各种打击乐器、弹拨乐器,都有详尽的描述。 乐谱文献: 尽管古代乐谱的保存相对困难,但《古乐经传》中也可能收录了一些重要的乐谱资料或关于乐谱的考证与解说,为后人理解古代音乐的实际形态提供了线索。 文献辨伪与考订: 对前代音乐文献的真伪进行辨析,对历史记载中的讹误进行考证,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乐教与礼乐制度: 礼乐论: 深入探讨音乐在国家治理、社会教化、伦理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强调“乐”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培养君子人格。 乐舞文献: 记录了古代各种祭祀、朝会、宴飨等场合使用的乐舞形式,以及乐舞的编排、表演特点。这些文献揭示了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的古代艺术形态。 音乐教育: 阐述了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方法和内容,以及音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三、 分类与流派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的收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不同学派的学术旨趣。 儒家音乐观: 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认为“乐”应“中正平和”,合乎礼制,能够“安上而利民”。代表性的文献可能包含《乐记》等。 道家音乐观: 倾向于“大乐不音”的哲学境界,追求自然、超脱的音乐审美,反对过度追求技巧和繁复的形式。 法家音乐观: 关注音乐的政治功用,可能对“乱声”有所警惕,强调音乐对统治秩序的辅助作用。 墨家音乐观: 批判“非乐”,认为过度的音乐活动浪费民力,与“节用”的原则相悖。 此外,书中可能还会收录一些对特定乐器、乐律、乐曲进行深入研究的个人或学派的著作,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多元化面貌。 四、 研究价值与当代意义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宝库,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哲学、文学、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参考。 音乐史研究: 是构建中国音乐史体系最基础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可以了解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演奏技巧、乐器使用等。 音乐理论研究: 为现代音乐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和哲学思考。例如,中国古代关于音高、音程、调式的认识,与现代西方音乐理论存在异同,具有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入理解和挖掘《古乐经传》中的音乐智慧,可以为当代中国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灵感。一些古老的乐器、乐曲、音乐理念,在经过现代化的阐释和演绎后,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跨学科研究: 《古乐经传》中蕴含的音乐与哲学、音乐与伦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关联,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 读者群体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主要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音乐史研究者: 这是最主要的读者群体,他们需要通过这部文献来了解中国音乐史的演变。 音乐理论家: 探讨音乐的本质、构成、规律,从中汲取养分。 古琴、古乐演奏者: 学习和传承古代音乐,理解其创作背景和演奏风格。 民俗音乐研究者: 了解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 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哲学、历史、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 从音乐文献中寻找跨学科研究的线索。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其内容之宏富,价值之深远,在世界音乐文献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更是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代乐舞传统的收录和辨析。我原本以为“古乐经传”的范畴会非常狭窄,仅限于中原正声,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居然收录了相当篇幅来论述南方楚地的乐舞遗风,以及与西域早期交流留下的音乐痕迹。这种跨越地域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音乐多元性的认知。尤其是一段关于巴蜀祭祀音乐的零星记载,虽然语焉不详,却充满了神秘和野性的美感,与中原的典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包容性,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僵硬的典籍汇编,更像是一张古代文明声音版图的早期测绘图,展现了中华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广博胸襟。

评分

翻开这册浩瀚的典籍,我首先被其作为“乐类”总纲的宏大叙事所震撼。它不像一般的音乐史著作那样专注于某一家一派的技法革新,而是立足于整个古代“经”与“传”的权威性文本,试图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音乐伦理框架。我个人对其中对儒家音乐观的阐释最为着迷。那些关于“中正平和”的论述,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古代士大夫如何通过音乐修身养性、治理国家。书中的引文大量直接取自早期经典,少了后世注解的冗余,多了一份原始的力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手边的古文字典,才能完全领会其中某些古奥的词汇和语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性的锤炼。它不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而是要求读者带着敬畏和探究的精神去“入局”,去体会古人将音乐视为治国方略一部分的深刻用心。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坐冷板凳”去研读的巨著。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流畅的阅读快感,而在于其作为一种“语料库”的原始力量。对于任何想要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形态演变脉络,并试图还原其文化语境的人来说,它是绕不开的参照系。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对一些重要乐谱残片(即使只是文字描述)的考证过程,那种如同侦探解谜般的推演,令人着迷。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年代久远和版本差异,校勘上的细微瑕疵和部分注释的缺失,使得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依然需要依赖其他辅助材料。但瑕不掩瑜,这部汇编为我们保留了最接近古音的文化基因,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值得每一个对华夏文明深层结构感兴趣的人收入囊中。

评分

对于研究古代乐律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有些部分的专业性实在令人望而生畏。比如,那些关于“十二律”的推算过程和“三分损益法”的详细记载,虽然是构建古代音阶的基石,但若无深厚的数学和音响学背景,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我试着去理解不同朝代对“律”、“吕”的界定差异,但书中只是罗列了大量的文献对比,缺乏现代视角下的归纳和解释。这使得某些章节的阅读体验略显枯燥和碎片化,像是一堆精美的砖块,但缺乏一个清晰的现代建筑蓝图来指导我们如何快速有效率地组装它们。当然,这或许正是其“经传”的风格所决定的——尊重原始文本的呈现方式,将解读的重任交还给读者。

评分

这本《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的汇编,简直是音乐史爱好者的一份天籁之音!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对先秦雅乐制度的探讨,那些关于“礼”与“乐”如何相辅相成的论述,实在精妙绝伦。尤其是关于韶乐的复原性研究部分,作者引经据典,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进行了细致的勾稽比对,虽然有些地方的推测略显大胆,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礼器(如编钟、编磬)的形制演变所做的图文对照,这让抽象的古代音乐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宫廷祭祀时那庄严肃穆的钟磬之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中对“八音”的分类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变化,也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对于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底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和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