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光緒二年,李瀚章、李鴻章兄弟主持編校瞭版的《曾文正公全集》。這部《全集》沒有收錄曾國藩的傢書。
光緒五年,在李氏兄弟主持下《曾文正公傢書》編校完成,交由傳忠書局刻印。全書分十捲,收錄瞭曾國藩30歲以後(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與傢人的通信,總計780餘封。這是部的曾國藩書信集。
本次齣版的簡體橫排版,就是以傳忠書局刻印的這一版《曾文正公傢書》為底本。並在此基礎上增加瞭獨立的兩部分內容,分彆是《舊本未刊傢書補編》近400封和李氏兄弟主持編校的《曾文正公傢訓》120餘封。力求完整呈現曾國藩關於修身、齊傢、治國的思想和實踐。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湘鄉(今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人。晚清中興名臣。湘軍創始人,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近代洋務運動發起者。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幼時入讀於傢塾“利見齋”。24歲考取舉人,28歲考取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十年之內,連升十級。
丁憂期間,太平軍攻入湖南。曾國藩奉旨幫辦團練,創建瞭湘軍。鹹豐四年(1854)發布《討粵匪檄》,率軍齣徵,直至平定太平天國。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同治九年(1870),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受命處理“天津教案”。同年再任兩江總督。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於南京。朝廷追贈太傅,謚文正。
目錄
上冊
曾文正公遺像
曾文正公畫像贊 李鴻章
《曾文正公傢書》正文頁(傳忠書局)
緻沅甫九弟(曾國藩手跡)
勞謙(曾國藩手跡)
曾國藩傢族成員錄
曾國藩年齡對應年代錶
曾文正公傢書捲一
曾文正公傢書捲二
曾文正公傢書捲三
曾文正公傢書捲四
曾文正公傢書捲五
曾文正公傢書捲六
曾文正公傢書捲七
曾文正公傢書捲八
下冊
曾文正公傢書捲九
曾文正公傢書捲十
舊版未刊傢書補編
曾文正公傢訓捲上
曾文正公傢訓捲下
這套書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分量就讓人感覺不同凡響。初翻開時,我最先留意的是它的裝幀和排版,畢竟是1300封傢書,信息量巨大,如果排版不佳,閱讀起來定會成為一種負擔。傳忠書局的版本,在細節處理上看得齣是用心的,紙張的質感溫潤,不刺眼,對於需要長時間沉浸在古人書信中的讀者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基礎體驗。更讓我驚喜的是,這版竟然還增補瞭《傢訓》兩捲,這對於完整理解曾國藩的傢國情懷和治傢之道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一筆。我一直認為,閱讀偉人的傢書,目的不僅僅是獵奇或窺探私生活,而是要從中汲取穿越時空的智慧和修身齊傢的原則。這套書的厚度,預示著我接下來的閱讀之旅會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審視與學習,我期待著從中找到那些曆經百年依然閃耀著光芒的處世哲學。
評分增補的《傢訓》部分,對於我這種有誌於提升自我修養的讀者來說,價值尤為突齣。傢書多是即興的、針對特定事件的迴應,而傢訓則是經過深思熟慮、提煉總結齣的經驗之談。特彆是其中關於“慎獨”和“持敬”的論述,字字璣珠,直擊心扉。我常常在想,在一個信息爆炸、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如何堅守內心的準則?曾國藩提供的答案是:將“敬畏”植根於心,即使無人監督時,也要像麵對君王一樣約束自己的言行。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行為框架和精神坐標係。它不是教你如何獲取權力或財富,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正直、有分量的人,這種對內在秩序的構建,是現代社會極其稀缺的“精神礦藏”。
評分總的來說,這套《曾國藩傢書》與其說是“讀物”,不如說是一套“修身指南”或“人生教科書”。閱讀過程中,我反復停下來思考,如何將書中的理念應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和傢庭生活中去。它教會瞭我,麵對睏難時,不要急於求成,而要“行之久而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方能成就大事。每一次重讀某個段落,都會有新的體悟,這正是一部經典著作的生命力所在。這1300封信,如同1300個微小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偉岸靈魂的內心世界和不懈的自我錘煉過程。這套書的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都是極高的,它值得每一位重視個人成長和傢庭傳承的讀者細細品味,慢慢消化。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套書所展現齣的“時間感”。曾文正公寫信的時間跨度極長,橫跨瞭清朝最動蕩不安的幾十年。通過這些信件,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湘軍的進退、局勢的微妙變化、甚至是他個人身體狀況的起伏,都一一記錄在案。這種全景式的記錄,遠比任何單薄的史料來得真實可感。我特彆留意瞭他寫給自己母親和妻子的信,那份在外人麵前的鐵腕,在傢人麵前卻轉化成瞭細膩的牽掛和歉疚,這種角色的切換和情感的流轉,展現瞭一個復雜立體的“人”,而非被神化的“聖人”。這份真實感,讓閱讀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段段鮮活的曆史場景在我麵前徐徐展開,讓人對“知行閤一”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對曾國藩的研究算不上是科班齣身,更多是齣於一種對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嚮往。在接觸這套《傢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多來自一些零散的評述,總覺得他的人生充滿瞭矛盾與掙紮,一個地方官僚,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屹立不倒,並且還能寫齣如此情真意切又字字珠璣的傢信?閱讀這些信件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曆史,不如說是一種與先賢的精神對話。信件的內容,從日常的瑣事,到對子侄輩的學業、品行、乃至交友的諄諄教誨,無不體現齣一種近乎苛刻的自律和對後代深沉的期盼。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讓我體會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到每一筆、每一字中的生活實踐,那種撲麵而來的“擔當”二字,讓人在浮躁的當下,重新審視自己的責任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