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七位國內傳統文化研究知名專傢運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將孟子思想的學術研究與孟子思想的推廣、傳播與應用結閤起來,對《孟子》七篇進行瞭係統、深入的解讀,對於推動孟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擴大儒傢思想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陳來,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傢,山東省“泰山學者工程儒學大傢”,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誌民,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長,第九、十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首席專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序言 /1
梁惠王篇 /1
公孫醜篇 /117
滕文公篇 /245
離婁篇 /421
萬章篇 /573
告子篇 /733
盡心篇 /829
精彩文摘:
理解和詮釋好經典的思想,準確閤理地解讀文本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更是傳承轉化、應用普及的關鍵。《孟子》作為儒傢經典,於“四書”中內容最多。其中所言仁政思想、浩然之氣、憂患意識、大丈夫人格等,不僅在曆史上閃耀著光輝,而且對當代治國理政、社會文明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孟子〉七篇解讀·序》
《公孫醜》篇真實記錄瞭孟子在齊國的活動,也有一些圍繞著孟子離開齊的記載。
《孟子》之書是經過精心編排的經典著作。從《公孫醜》篇,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也能深切體會齣它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重要的史料價值。
——《〈孟子〉七篇解讀·公孫醜篇》
道性善、行仁政、距楊墨、大丈夫,是《滕文公》篇最基本的思想。
不忘其初,進取不已,是我們讀完《滕文公》篇後應有的基本態度與立場。
——《〈孟子〉七篇解讀·滕文公篇》
我們看到孟子在很多問題上的思考,包括如何過上好的個人生活、傢庭生活和社會政治生活,如何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人格的人,做一個有能力的人,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交朋友,等等。……孟子的思想始終是要促進社會秩序的改善,促進社會關係的改善,這些思想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孟子〉七篇解讀·離婁篇》
如果我們要全麵瞭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的復雜性,非認真閱讀《萬章》不可。
在孟子心目中,士人首先要有一種精神信仰、一種責任擔當,他們關注於人間的政治秩序和普遍利益,堅守著人間的道義和理想。他們對政治充滿熱情,希望積極齣仕,仕以行道,而不隻是為個人謀取飯碗。
——《〈孟子〉七篇解讀·萬章篇》
每個人都有善性,都有善的種子,都有善心,你不能認為有些人變壞瞭而質疑這個價值判斷的正確性。每個人通過老師的教化、身體的訓練和強製,都可以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你無論求學也好,當官也好,與彆人交往也好,隻要秉持善性、善行,就會遊刃有餘。
——《〈孟子〉七篇解讀·告子篇》
孟子明確提齣瞭性善論,提齣瞭士人的“尚誌”的道德境界,提齣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個人修身和濟世利民的道德原則,高揚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他以“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雄偉氣魄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齣瞭仁政思想、王霸之辨,鮮明地錶達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等。這些都成為儒傢的正統思想,可以說是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
——《〈孟子〉七篇解讀·盡心篇》
理解和詮釋好經典的思想,準確閤理地解讀文本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更是傳承轉化、應用普及的關腱。《孟子》作為儒傢經典,於“四書“中內容最多。其中所言仁政思想、浩然之氣、憂患意識、大丈夫人格等,不僅在曆史上閃耀著光輝,麵且對當代治國理政、社會文明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和濟寜市委市政府立足儒傢文化沃土,汲取孔孟思想精華,明確提齣要對烴典著作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孟子研究院坐落在孟子故裏鄒城,秉持“圍繞應用搞研究,搞好研究促應用”的原則,在傳承普及、轉化應用孟子思想方麵有著強烈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孟子》七篇解讀正是適應廣大十部群眾讀好經典文本,更好地理解垡應用、弘揚孟子思想而展開的。
本次解讀活動自2016年9月日開講,至2017年1月15日舉行收官儀式,曆時三個多月,由我和工誌民、李存山、王中江、梁濤、楊海文、孔德立七位學者每人解讀一篇,對《孟子》七篇全文進行瞭係統、詳細的解讀。國內有代錶性的儒學學者走齣大學棧園,走到基層跟廣大十部群眾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經典讀本,應該說這是當代經典學習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儒學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弘揚傳統文化的有關講話精神,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瞭有益的探索。活動由孟子研究院發起,濟寜市委市政府和鄒城市委市政府給予瞭全力的支持心參與解讀的學者廣泛參考有關文本,積極認真備課,力求能夠正確解讀孟子思想中的豐富內涵,同時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群眾十部聽得懂、用得上。文本解讀的活動結束後,應廣大十部群眾的需求,活動視頻在鄒城電視颱、山東教育電視颱等進行瞭播放,取得瞭較好的反響。為進一、步方便乾部群眾的閱讀和學習,解讀者在原來講稿基礎上進行瞭加工修改,形成當前文木。但文本畢竟齣自七位學者之手,風格不盡一緻,為瞭尊重和保存原貌,整理時對各個學者的文本風格都作瞭保留,僅從體例上進行瞭基本的統一從這個方麵來講,還需讀者根據各篇文本解讀的風格適當調整圍讀角度。最後,因為時間倉促,迴題在所難免,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
《孟子》七篇解讀,這個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濃厚的學習興趣。我一直對古代先賢的智慧充滿敬意,而孟子的思想更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多次嘗試閱讀《孟子》原著,但總覺得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和政治理念,需要更具啓發性的解讀纔能真正理解。這本書的標題“解讀”二字,讓我看到瞭希望,它預示著作者將不僅僅是文獻的搬運工,更是思想的梳理者和闡釋者。我期待書中能夠對《孟子》的七篇進行有條理、有深度地分析,幫助我理清孟子思想的脈絡,理解他關於“仁政”、“民本”等核心觀念的由來和發展。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如何藉鑒古代的智慧來解決現實問題,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寶貴的啓示。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感受孟子思想的溫度,理解他那份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標題《孟子》七篇解讀,我腦海中瞬間浮現齣《孟子》中那些經典的場景和深刻的論述,比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雖然我對《孟子》本身並不陌生,但總是覺得對其中一些更深層次的論證和哲學辯駁理解得不夠透徹。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對《孟子》的每一篇都進行深入的剖析,不僅僅是簡單的概括,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後的邏輯推理,以及孟子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的思想體係的。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孟子是如何迴應當時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挑戰的,他的論證是如何有說服力的,又是如何將抽象的道德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政治主張的。這本書的“解讀”二字,預示著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是作者的思考和闡釋,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跟隨作者的視角,去發現《孟子》中那些我曾經忽略的細節和精妙之處,從而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有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孟子》七篇解讀,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孟子》中的一些片段印象深刻,比如他關於“道義”的闡述,以及他對“仁”的不斷強調。然而,將這些零散的認知整閤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係統地理解《孟子》的整體思想。特彆是“七篇”這個數字,暗示瞭本書將對《孟子》的核心篇章進行逐一的、深入的解析。我期待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字麵意思的解釋,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到思想的本質,探討孟子為何會提齣某些觀點,這些觀點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何意義,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孟子在麵對當時政治動蕩和思想混亂時,是如何堅定地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則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係統和深入的方式,去認識和理解這位在中國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評分《孟子》七篇解讀,這個書名一齣現,就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欲。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文化的根源,離不開對儒傢經典的學習,而《孟子》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對於《孟子》的閱讀,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在理解其政治哲學和社會倫理的某些復雜論證時。這本書承諾對“七篇”進行“解讀”,這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孟子》思想的叢林,不僅梳理齣每一篇的核心要義,更重要的是,能夠闡明這些篇章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瞭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詳細的論證和解讀,以及這種“性善論”是如何影響瞭他對於治理國傢、培養君子、安頓民生的方方麵麵的構想。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有機會去近距離地感受那位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思想傢的魅力。
評分這本《孟子》七篇解讀,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單看目錄和一些試讀章節,就足以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思想産生濃厚的興趣。我對孟子的思想一直都有著一種莫名的親近感,總覺得其中包含著許多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智慧。特彆是“仁政”的思想,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如何去理解和實踐,如何讓這種古代的政治哲學煥發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我思考的重點。這本書的標題“七篇解讀”本身就帶有一種深入淺齣的意味,讓我期待作者能夠從七篇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篇章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邏輯綫索,幫助我們理解孟子思想的整體框架,以及他為何能夠成為中國曆史上如此重要的思想傢。我尤其對書中所探討的“民本”思想,以及在那個時代下,孟子是如何構想和倡導“與民同樂”的政治理念感到好奇。在當下社會,資源分配、公平正義等問題層齣不窮,孟子的這些古老智慧,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重新審視和理解這位先賢的思想,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結閤,找到理論與實踐的契閤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