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學術史叢書

鬍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學術史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尤小立 著
圖書標籤:
  • 鬍適之
  • 儒學
  • 學術史
  • 思想史
  • 中國現代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學
  • 近現代史
  • 學術研究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25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32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學術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14
字數:66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研究鬍適《說儒》創作緣起、意旨及其所引發的儒學問題論爭的專著。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研究鬍適《說儒》創作緣起、意旨及其所引發的儒學問題論爭的專著,列入陳平原主編“學術史叢書”中。《說儒》是鬍適較長的一篇文章,近五萬字,發錶於抗日戰爭前夕。《鬍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試圖重新將《說儒》放置在近現代的政治現實和學術史的大語境中考察,從日記、書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並進行再評估,探究鬍適對儒學認識的變化軌跡,解釋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醞釀到爆發過程中所持立場與其思想根源的關係。

作者簡介

  尤小立,1964年生,江蘇蘇州人,先後畢業於四川大學、復旦大學曆史學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哲學史研究,曾在《哲學研究》、《政治大學曆史學報》(颱北)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八十餘篇。

目錄

“學術史叢書”總序 陳平原/

讓儒學迴歸人文化成——序 薑義華/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學術史迴顧/

第二章史、道、儒秩序的重建:晚清民初的原儒說及其齣現的原因/

第一節晚清原儒論的初創:劉師培的奠基/

第二節題號由古今異:章太炎原儒及其範式意義/

第三節道為儒之本:張爾田的原儒說/

第四節“史”無前例:以江瑔、劉鹹炘的原儒為例/

第三章《說儒》前史:影響《說儒》寫作的內源性因素/

第一節思想碎片:學生時代有關儒傢和孔教的認知/

第二節重建學術譜係:係統研究儒傢和孔子思想的起始/

第三節《先秦名學史》和《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中的“老前孔後”說/

第四章事不阻隔:《說儒》齣現前鬍適的學術重心/

第一節“整理國故”時期的原儒:許地山、陳鍾凡、張壽林和狩野直喜/

一、 許地山原儒的神話和比較宗教學視角/

二、 陳鍾凡以“禮”解讀儒和儒傢/

三、 張壽林為狩野直喜原儒說“代言”/

第二節訴諸啓濛:鬍適1920—1930年代初的學術重心/

一、 計劃之外:鬍適“整理國故”的偶然性/

二、 “清學”為何重要?/

三、 從齊學到“國教”:對中古特徵及中國思想宗教化動因的求解/

第五章時勢造境:《說儒》的齣現/

第一節鬍適學界中心地位的確立及自我反省/

一、 代際更迭:學界新核的誕生與際遇/

二、 名聲之纍:鬍適“暴得大名”後的自省/

第二節學界地位如何消解?學科化、唯物論和清華哲學學派/

一、 史學學科化的客觀影響/

二、 唯物論的興起及其衝擊/

三、 哲學學科化、清華哲學學派和馮友蘭的反戈/

第三節不意成聖:鬍適的孔子式孤獨/

一、 少數派:“九一八”事變後鬍適“主和”論的內與外/

二、 “孟真是反對我的”:以對日態度和策略分歧為例/

三、 期望與失望:鬍適與國民黨政府對日政策分歧對其心理的影響/

第六章尋覓重心:《說儒》的文化密碼(上)/

第一節超越“尊孔派”:《說儒》齣現的意味/

一、 孔子乃殷人:《說儒》的雛形/

二、 接力章太炎:《說儒》的學術承續/

三、 《周東封與殷遺民》對《說儒》的啓發/

第二節原始的儒:殷遺民和殷民族的教士/

一、 巫史傳統的重拾:“儒”之概念的重新定義/

二、 人類學或民族學視角:殷民族教士的特徵/

第三節儒之“柔遜”與文化的“倒徵服”/

一、 原始“儒”“柔遜”之史實/

二、 現實因素的滲入:儒之“柔遜”說的另一麵/


第七章建構重心:《說儒》的文化密碼(下)/

第一節文化乃王道:文化上的“倒徵服”及其曆史依據/

一、 “摧剛為柔”:“柔”與“剛”的現實轉換/

二、 曆史、現實與文化學:文化上“倒徵服”的發見/

第二節儒教教主:《說儒》對孔子形象的塑造/

一、 “反孔”與“尊孔”:鬍適在不同時空和不同層麵的錶達/

二、 新形象和新儒行:《說儒》中的孔子/

三、 吊詭的結局:“教主”神話的解構/

第八章《說儒》的爭議和反響/

第一節青年無畏:學生輩的迴應和挑戰/

一、 細節辨正:新派青年的質疑/

二、 “先見”各異:舊派青年的商榷/

三、 唯物論影響下的社會史的迴應/

第二節新派間的學術博弈:同輩學人的商榷/

一、 意氣以外:馮友蘭的全麵商榷/

二、 藉問鬍適:郭沫若的“思想戰”/

三、 中華文化的宗教起源與人文起源:錢穆師生的駁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鬍適儒學簡譜/

後記/

作者小傳/
《鬍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一書,作為“學術史叢書”的重要一員,聚焦於中國現代思想巨擘鬍適先生對儒傢思想的解讀與闡釋。本書並非簡單羅列鬍適的儒學觀點,而是深入挖掘其學術生涯中,如何以史學傢的嚴謹、思想傢的洞察,審視、梳理、重塑中國傳統儒傢學說,特彆是其“內”與“外”的辯證思考。 本書的主旨在於呈現鬍適如何在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以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重新激活並定位儒傢思想在現代中國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他並非全盤否定傳統,也非盲目崇拜,而是秉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精神,對儒傢經典的源流、演變、內涵以及其與中國社會曆史的互動關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 核心研究範疇與內容構成: 本書將圍繞鬍適對儒傢思想的幾個關鍵層麵進行深入剖析: 儒傢思想的“內在”之辨: 經典解讀與文本還原: 鬍適對儒傢經典的考據和闡釋是本書的重點。他如何運用他的史學研究方法,如“曆史主義”,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核心儒傢典籍進行文本校勘、溯源,並辨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含義演變?他如何批判性地對待曆代儒者對經典的注解,並試圖迴歸經典的原初意義?這部分將詳細闡述鬍適在“整理國故”運動中的核心貢獻,他如何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去除後世附加的層層疊疊的解釋,力圖呈現一個更純粹、更本真的儒傢思想麵貌。 核心價值體係的重構: 鬍適對儒傢“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從中提煉齣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精神內核。他是否強調儒傢思想中的人文主義精神、理性主義傾嚮,以及其道德實踐的維度?例如,他如何解讀“仁”的普世性,如何理解“義”的社會責任感,如何看待“禮”的社會秩序功能,以及“智”、“信”在個人修養和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本書將追溯鬍適對這些概念的獨特闡釋,以及他如何嘗試將這些古老的價值,重新嵌入現代知識體係。 “做人”之道的現代詮釋: 儒傢思想作為一種實踐倫理,其核心在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鬍適如何理解儒傢的個人修養理論?他是否強調個人品德的培養,獨立人格的塑造,以及如何將這些古老的道德準則,與現代社會對公民素質的要求相聯係?例如,他如何看待儒傢所強調的“剋己復禮”、“誠意正心”等,並將其與現代民主、科學的精神相調和? 儒傢思想的“外在”之維: 儒傢思想與中國社會曆史的互動: 鬍適作為一位傑齣的思想史傢,必然會考察儒傢思想在中國漫長曆史中的實際作用。他如何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傢庭倫理以及文化傳統?他對儒傢思想作為中國古代“國教”的性質,以及其在不同朝代的興衰變遷,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本書將深入探討鬍適對儒傢思想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他者”視角,即儒傢思想如何與其他思想流派(如道傢、法傢、佛教等)相互影響,如何成為社會變遷的動力或阻力。 儒傢思想與西方思潮的碰撞與融閤: 在20世紀初,中國思想界麵臨西方思潮的巨大衝擊。鬍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對儒傢思想與西方理性主義、科學精神、民主思想的比較,以及他如何嘗試在中西思想之間尋求對話與調和,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是否認為儒傢思想中存在與西方思想共通之處,又有哪些方麵需要被批判或超越?他如何看待儒傢思想在接受現代性挑戰時,所麵臨的睏境與可能性?這部分將側重於鬍適如何為儒傢思想尋找到一條融入現代世界文明的道路。 儒傢思想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展望: 鬍適是否提齣過儒傢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轉型的方嚮?他是否強調儒傢思想的“實用主義”麵嚮,以及其在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問題上的潛在價值?例如,他如何看待儒傢思想與民主政治、科學發展、個人自由等現代價值的關係?本書將分析鬍適關於儒傢思想“有用”與否的論辯,以及他對於儒傢思想在未來中國社會復興的可能性所持的態度。 研究視角與方法: 本書將遵循以下研究原則: 1. 史學性: 嚴格以鬍適的著作、文章、書信、演講等一手史料為基礎,還原其思想發展的脈絡和學術演進的軌跡。 2. 思想性: 深入剖析鬍適思想的邏輯結構、概念體係和價值取嚮,理解其思想的深刻性與復雜性。 3. 辨析性: 不迴避鬍適思想中的爭議之處,對他的觀點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力求呈現其思想的多重麵嚮。 4. 體係性: 將鬍適對儒傢思想的研究置於其整體學術思想體係中進行考察,理解其儒學觀與其人生觀、史觀、文化觀之間的內在聯係。 本書價值與意義: 《鬍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一書,不僅是對鬍適先生思想遺産的一次重要梳理和研究,更是對中國傳統儒傢思想在現代語境下如何被理解、被重塑的一次深入探討。它將幫助讀者: 重新認識鬍適: 超越對鬍適“全盤西化”的簡單標簽化認知,深入理解其作為一位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思想傢,如何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貢獻智慧。 理解中國現代思想史: 把握20世紀中國思想界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艱難抉擇與創新探索,儒傢思想的命運與中國社會變革的緊密聯係。 反思儒傢思想的現代價值: 藉由鬍適的視角,重新審視儒傢思想的生命力與適應性,探討其在當代社會是否仍具有啓示意義,以及如何轉化運用。 深化學術研究: 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史料支持,推動對鬍適研究和中國儒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呈現一個立體、豐富、深刻的鬍適之說儒內外。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迷霧,在鬍適嚴謹而富有洞見的學術視野中,感受儒傢思想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命運,體會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如何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書寫獨特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讀《鬍適之說儒內外》,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親曆瞭中國思想界如何掙紮著與傳統告彆,又如何在西方思想的衝擊下重塑自我。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梳理瞭儒傢思想的演變脈絡,更深刻地揭示瞭其“內”與“外”的張力。鬍適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學識,將儒學置於更廣闊的學術史和思想史的語境中進行考察,讓我們看到瞭儒傢在不同時期如何迴應社會變遷,如何被不同學派所闡釋和繼承。無論是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還是宋明理學的理氣之辯,亦或是民國時期新儒傢的復興運動,書中都展現瞭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洞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具體思想流派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仿佛能看到先賢們當年是如何在書齋中揮灑筆墨,又是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思辨抉擇。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溫度,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沉的理解,也對“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有瞭更切身的體會。

評分

捧讀《鬍適之說儒內外》,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心靈的滌蕩。鬍適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儒傢思想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進行審視,這種“跳齣儒傢看儒傢”的研究方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書中對於儒傢思想“內外”兼備的闡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所謂的“內”,是對儒傢核心觀念的深入挖掘與辨析,如仁、義、禮、智、信的演變;而所謂的“外”,則是指儒傢在曆史長河中如何與佛教、道教,乃至近代西方思想發生碰撞、融閤,並在此過程中不斷自我革新。這種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讓我們看到瞭儒傢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作者在梳理學術史時,對每一位重要思想傢的貢獻都給予瞭公正的評價,對各種思想流派的特點都做瞭精準的概括,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研究的典範,更是一部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啓示錄。

評分

在翻閱《鬍適之說儒內外》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思想震撼。鬍適先生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儒傢思想的“內外”兩麵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內”的維度,體現在他對儒傢思想體係內部演變的細緻梳理,如同一位考古學傢,層層剝離曆史的積澱,揭示齣儒傢核心觀念在不同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而“外”的維度,則展現瞭儒傢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與各種外來思想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甚至在碰撞中重塑自我,煥發新的生命力。這種“內外兼顧”的研究方法,使得對儒傢思想的探討更加全麵和立體。書中引用的文獻豐富,論證嚴謹,邏輯清晰,沒有絲毫空泛的議論,每一句話都飽含著作者對曆史和思想的深刻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偉大的思想體係,不僅要看到其自身的發展,更要看到它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生存和演進。

評分

《鬍適之說儒內外》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思想的盛宴。鬍適先生的筆觸,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浩如煙海的儒傢思想,與中國乃至世界的學術史、思想史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呈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尤其被書中對“內外”的深刻剖析所打動。所謂“內”,是指儒傢思想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演變;所謂“外”,則是指儒傢如何與外來思潮碰撞、融閤,又如何迴應時代的需求。這種“內外兼修”的視角,使得對儒傢思想的探討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文明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連。作者在論述中,旁徵博引,卻又條理清晰,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分析邏輯嚴密深刻。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平颱,俯瞰瞭中國思想史的起伏跌宕,也更加理解瞭中國文化那獨特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學術視野,更讓我對“知古”與“鑒今”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鬍適之說儒內外》這本書,我一口氣讀瞭下來,感覺腦海中仿佛開啓瞭一扇新的窗戶。鬍適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洞察力,將儒傢思想的“內外”兩個維度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研究角度非常新穎且深刻。所謂的“內”,是他細緻入微地梳理瞭儒傢思想自身發展演變的邏輯,從先秦的萌芽到宋明的集大成,再到近代的新生;而所謂的“外”,則是他將儒傢放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考察其與中國其他思想流派、乃至世界文明的互動與交融。這種“內外兼修”的視角,讓我對儒傢思想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錶麵,而是看到瞭其深厚的曆史底蘊和強大的生命力。作者在論述過程中,語言流暢,結構清晰,引用的史料豐富而精確,充分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學者的嚴謹與博學。讀完此書,我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儒傢思想的現代意義有瞭更深刻的感悟。

評分

好書配京東的好服務,贊一個

評分

好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書配京東的好服務,贊一個

評分

好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書配京東的好服務,贊一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