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廣東植物圖鑒》,集廣東植物之大成者。
我國對植物的采集和研究,可謂是源遠流長。而嶺南地區,一直是植物學的重中之重。從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到明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都是華南地區植物曆史研究文獻中不可缺少的著作。
本書《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由葉華榖,邢福武,廖文波,鄒濱,吳林芳主編,幾位作者經過數十年的野外考察,對拍攝、采集所纍積的十萬張圖片,經分類鑒定之後,精選齣瞭7000多張,閤6160多種,約占廣東省全境維管植物總種數的85%。而且內容簡潔明瞭,使用方便,是難得的珍品。
此圖鑒的齣版,定會對嶺南地區、廣東地區的植物分類學研究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不管你是從事林學、藥學、園藝學等工作者,還是對植物學科普愛好者和生態學旅遊者,一定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和領略,植物世界的大韆風光。
內容簡介
《廣東植物圖鑒》的編撰,擬分上下兩冊齣版,共精選齣廣東省行政區域內的維管束植物彩色圖片7000多張,含近300科,1938屬,6160種(含亞種、變種),約占廣東維管植物總種數的85%,其中蕨類植物54科,133屬,種416;裸子植物10科,31屬,?62種;被子植物236科,1774屬,5637種。為節省篇幅,方便使用,圖譜力求簡明扼要,每種植物僅記載瞭中名、學名,以及所屬科、屬名稱。科的排列,蕨類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係統,裸子植物按鄭萬鈞1975年係統,被子植物按哈欽鬆1934年係統;科內屬、種則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書後附有科、屬名稱索引。
作者簡介
葉華榖
廣東省新豐縣人,1956年齣生,1978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2005年任華南植物園研究員,2005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任華南植物園植物鑒定中心主任,2016年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區係地理學、生物多樣性等研究工作,具有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尤其熟悉華南地區的植物種類的分類工作。從1978年開始參加野外考察工作至今,有近40年的野外工作,足跡踏遍華南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采集和參與采集植物標本近50000號,近20萬份。先後發錶論文84篇,其中SCI文章12篇;齣版專著67部,其中擔任主編40部,擔任副主編4部。有8項科研成果獲奬,其中“南海島嶼植物區係的研究”獲1999年科學院科學進步三等奬及1999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奬,參加“廣東省生物物種資源調查及編目數據庫開發”獲2010年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奬一等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嶺南一直是植物學研究的重鎮,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現《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齣版,可謂集大成者,幾位作者在數十年的野外考察中,共收集到廣東省境內維管植物照片近10萬張,經分類鑒定,精選齣7000多張,閤6160多種,約占廣東省全境維管植物總種數的85%,且編寫簡明,使用方便,殊為不 易。
樂於看到廣東植物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可以預期,本圖鑒的齣版將對嶺南地區、廣東地區的植物分類學研究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林學、藥學、園藝學等工作者,對植物學科普愛好者、生態學旅遊者也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著名生態學傢 王伯蓀教授
廣東地處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過渡地區,北迴歸綫從中部穿過,水熱條件充沛,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本書作者團隊對數十年來在廣東省全境開展野外調查、采集、拍攝所積纍的海量照片進行瞭詳細的分類鑒定,查閱和考證瞭相關分類學專著,在此基礎上完成《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本書全彩圖印刷,每種配以精美圖片,並附有中名、學名,以及所屬科、屬名稱。本書是全麵瞭解廣東植物的寶典,能幫助大傢直觀地識彆廣東植物物種。
——編者
目錄
一、蕨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
三、被子植物
前言/序言
嶺南一直是植物學研究的重鎮,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漢代,?我國便有《神農本草經》,記載全國各地的植物。而在漢魏六朝時期記載的嶺南植物的“異誌”、“物誌”或“專著”更是豐富多彩(繆啓愉等,1990)。晉永興元年(304年)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狀》就是我國早的地方植物誌,記述廣東番禺、南海等地植物約80多種,如石菖蒲Acorus?gramineus等。此後,三國東吳人萬震著《南州異物誌》、晉代袁宏著《羅浮山記》、晉末劉宋時戴凱之著《竹譜》等都記載有豐富的嶺南植物。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可謂一劃時代的巨著,?其時李時珍亦曾到過廣東、福建采集。至清代有經史學傢江藩(1761-1831)著《續南方草木狀》,?以及李調元《粵東筆記》(1777)、郭柏蒼《閩産錄異》(1886)、範成大《桂海虞衡錄》、蕭步丹《嶺南采藥錄》等都是華南地區植物曆史研究文獻中不可缺少的著作。
自清中葉後,?由於清政府腐敗,我國植物學研究有一段令人心痛屈辱的曆史,?這一時期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1842-1862年,英國人Robert?Fortune先後四次沿廣州海岸至南澳島、廈門、寜波、上海、蘇州一帶采集。1861年,?英國人G.?Bentham齣版瞭《香港植物誌》,共記載植物550屬1003種。時W.?J.?Tutcher在香港植物園主持工作,?曾多次組織在廣東江岸嚮北溯江深入羅浮山、蓮花山、連江流域等地采集。據不完全統計(畢列爵,?1983),?僅1900-1949年就有西方14個國傢232人次到過我國采集。進入廣東境內的有41人。大量采集達上萬份標本的就有?J.?M.?Delavay,?G.?Forest,?P.?H.?Perny,??K.?A.?H.?Smith,?E.?H.?Wilson?等人,?總計采集標本達39萬份,?種類達到20,000餘種,?使該時期從事中國植物研究的愛國學者束手無策,?睏難重重。
自20世紀初,?我國植物學者開始瞭中國現代植物采集和研究的曆史。1918年,?鍾觀光到廣東西部、北部采集。1919年9月,?陳煥鏞教授迴國,?自1926年起開始瞭海南及廣東的植物分類學研究工作,?1928年,?他創立瞭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室,後成立華南植物研究所,並於1934年建立廣西大學植物研究室,後成立廣西植物研究所,全麵開始兩廣植物的大規模采集、研究。1930-1948年陳煥鏞創辦瞭英文版植物學期刊《Sunyatsenia》,發錶瞭大量華南和中國植物學考察成果。1964年陳煥鏞主編齣版瞭《海南植物誌》,開創瞭廣東植物學研究的新時代。
1987-2011年,吳德鄰等主編的新版《廣東植物誌》陸續齣版。期間,羅獻瑞陸續齣版瞭4捲《廣東藥用植物》彩繪版,共記述常用中草藥1200餘種。2006年,葉華榖齣版瞭《廣東植物多樣性編目》,記載維管束植物7700餘種(含常見栽培種),可見,關於廣東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2010年後,隨著拍攝技術的成熟和植物學考察的加強,廣東植物學傢陸續齣版瞭數部彩色圖譜,如邢福武等齣版《廣州野生植物》(2011),鄒濱等齣版《樂昌植物》(2013),陳紅峰等齣版《南昆山植物》(2017)等。
現《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齣版,可謂集大成者,幾位作者在數十年的野外考察中,共收集到廣東省境內維管植物照片近10萬張,經分類鑒定,精選齣7000多張,閤6160多種,約占廣東省全境維管植物總種數的85%,且編寫簡明,使用方便,殊為不易。樂於看到廣東植物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可以預期,本圖鑒的齣版將對嶺南地區、廣東地區的植物分類學研究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林學、藥學、園藝學等工作者,對植物學科普愛好者、生態學旅遊者也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 前言 廣東,這片南國大地,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獨特的地理環境聞名。從粵北的崇山峻嶺到粵東的海岸綫,從珠江三角洲的沃野韆裏到粵西的紅土地,氣候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差異造就瞭無數令人驚嘆的植物世界。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園林技師、博物學者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對植物的觀察和贊嘆,但真正係統、全麵地呈現廣東植物全貌的著作,卻少之又少。 《廣東植物圖鑒》(上、下冊)的編纂,正是源於這種對知識傳承和科學普及的強烈願望。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圖鑒,將廣東豐富而珍貴的植物資源係統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不僅為植物學研究提供嚴謹的參考,也為廣大公眾提供一個認識、瞭解、熱愛本土植物的窗口。 這部圖鑒的齣版,凝聚瞭眾多植物學傢的心血和汗水。他們跋山涉水,深入田野,采集標本,記錄數據,反復核對,隻為呈現最準確、最生動的植物影像和信息。這部圖鑒不僅是一本科學著作,更是對廣東這片土地上生命脈動的敬意之作。 正文 第一捲:草本與木本植物(上) 一、 引言 廣東的植物世界,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徐徐展開。上冊主要收錄瞭廣東地區常見的草本植物和部分重要的木本植物。這些植物以其多樣的形態、奇特的花朵、神奇的藥用價值,構成瞭廣東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準確的植物識彆指南,幫助您在繁復的植物王國中找到它們的蹤跡,理解它們的故事。 二、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是構成廣東地被層、草甸、濕地以及林下植被的主力軍。它們生命周期相對較短,但種類繁多,適應性極強。本捲收錄的草本植物,涵蓋瞭從路邊野花到山間草藥,從水邊澤畔的浮萍到旱地上的禾本科植物,幾乎囊括瞭廣東主要生境下的代錶性種類。 禾本科 (Gramineae): 廣東擁有豐富的禾本科植物資源,如水稻(Oryza sativa)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野生近緣種在野外亦有分布;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常作為草坪和固沙植物;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則在濕地環境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還有大量作為野生牧草的種類,它們默默地支撐著廣東的農業和生態平衡。 豆科 (Leguminosae): 豆科植物以其固氮能力和多樣的經濟價值而聞名。除瞭重要的食用豆類,如大豆(Glycine max)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野生的決明(Senna tora)、草決明(Cassia nomame)等具有藥用價值。一些觀賞性的金釵(Amherstia nobilis)雖然引種而來,但在適宜環境下也能展現其勃勃生機。 菊科 (Compositae): 菊科植物以其頭狀花序的特殊結構和廣泛的分布而著稱。廣東地區常見的有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艾草(Artemisia argyi)在民間具有重要的藥用和文化意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則以其金黃色的花朵點綴著山野。 蓼科 (Polygonaceae): 蓼科植物多分布於潮濕地帶。酸模(Rumex acetosa)具有酸味,可食用;葒草(Persicaria hydropiper)則多生於水邊。 莎草科 (Cyperaceae): 莎草科植物多生長在水濕環境,如莎草(Cyperus rotundus)是常見的雜草,但也可入藥;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var. polystachyos)在廣東民間藥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唇形科 (Labiatae): 唇形科植物多具有芳香氣味,且常具有藥用價值。薄荷(Mentha haplocalyx)是常見的香料和藥材;紫蘇(Perilla frutescens)在烹飪和藥用上都十分常用。 莧科 (Amaranthaceae): 莧科植物多為一年生草本,如莧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是重要的蔬菜,野生的也較為常見。 傘形科 (Umbelliferae): 傘形科植物多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如當歸(Angelica sinensis)雖然主要産於北方,但在廣東也有引種栽培和研究。野生的如蛇床(Cnidium monnieri)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三、 木本植物(部分) 除瞭草本植物,本捲也精選瞭部分廣東地區常見且具有代錶性的木本植物,為讀者提供初步的認識。 喬木與灌木: 廣東的喬木資源極其豐富,從樟科(Lauraceae)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到殼鬥科(Fagaceae)的橡樹(Quercus spp.),再到紫薇科(Lythraceae)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它們共同構成瞭廣東蔥鬱的森林景觀。許多地方性特有喬木,如中山紀念樹(Celtis sinensis)的變種,也展現瞭廣東植物的獨特性。灌木方麵,如杜鵑花(Rhododendron spp.)在粵北山區尤為壯觀,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則以其絢麗的花色裝點著城市的街頭巷尾。 藤本植物: 廣東地區也擁有豐富的藤本植物資源,如攀援在樹乾上的薜荔(Ficus pumila),以及藥用價值極高的絡石藤(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四、 植物識彆要點與應用 本捲在介紹每種植物時,都力求做到科學、準確,並輔以清晰的形態描述,包括: 基本特徵: 植株類型、高度、分枝習性等。 葉: 形態、互生或對生、葉緣、葉脈等。 花: 花序、花瓣數量、顔色、雄蕊、雌蕊等。 果實: 果實類型、顔色、形狀、大小等。 生境: 典型生長的環境,如山地、平原、濕地、林緣等。 地理分布: 在廣東的分布範圍。 用途: 經濟價值(食用、藥用、工業原料、觀賞等)以及生態學意義。 我們尤其強調植物的識彆要點,如葉序、葉形、花序結構、果實形態等,這些是區分相似物種的關鍵。此外,本捲也初步介紹瞭部分植物的傳統用途和現代應用,希望激發讀者對植物科學的興趣。 五、 結語 上冊的植物介紹隻是廣東植物世界的一小部分。它們以堅韌的生命力,在南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為這片土地帶來瞭勃勃生機。希望通過本捲的呈現,能夠讓讀者初步領略到廣東草本和部分木本植物的魅力,並對它們的生存狀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第二捲:木本植物(續)、蕨類、藻類、苔蘚及真菌(下) 一、 引言 承接上冊,本捲將繼續深入探索廣東更為復雜多樣的木本植物,並拓展至蕨類、藻類、苔蘚以及真菌等更為基礎的植物和真菌類彆。廣東地處亞熱帶,濕潤的氣候和多樣的地形為這些類群的繁衍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它們共同構成瞭廣東生態係統中更為深邃而精巧的層麵。 二、 木本植物(續) 下冊將重點收錄廣東地區更為豐富和復雜的木本植物,包括更多的喬木、灌木以及重要的經濟林木和特有物種。 重要的喬木與灌木: 樟科 (Lauraceae): 除瞭樟樹,還有大量的楨楠屬(Machilus spp.)、潤楠屬(Machilus spp.)等,它們是廣東地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油楠(Machilus paucinervis)等。 殼鬥科 (Fagaceae): 各種櫟屬(Quercus spp.)的常綠闊葉林是廣東山地森林的典型代錶,如廣東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還有著名的栲屬(Castanopsis spp.)植物。 山茶科 (Theaceae): 廣東擁有豐富的山茶屬(Camellia spp.)植物,包括許多地方特有種,如廣東山茶(Camellia kwangtungensis),它們不僅具有觀賞價值,也是重要的油料和藥用植物。 蘇木科 (Caesalpiniaceae) / 豆科 (Leguminosae): 除瞭上冊提及的,本捲將重點關注如海南黃檀(Dalbergia hainanensis)等珍貴木材樹種,以及紫荊(Cercis chinensis)等觀賞性強的種類。 棕櫚科 (Palmae): 廣東地區豐富的棕櫚科植物,如蒲桃(Livistona chin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等,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也為風景增添瞭獨特的熱帶風情。 其他重要類群: 如茜草科(Rubiaceae)的觀賞植物,夾竹桃科(Apocynaceae)的某些藥用或觀賞灌木,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優勢物種。 經濟林木與珍稀植物: 本捲還將介紹廣東地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林木,如油桐(Vernicia fordii)用於榨油,以及一些被列為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如華南蘇鐵(Cycas hainanensis)。 藤本植物的深入: 進一步豐富藤本植物的介紹,如具有藥用價值的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 三、 蕨類植物 (Pteridophytes) 蕨類植物作為地球上古老的植物類群,在廣東的濕潤環境中繁衍生息。 蕨類植物的多樣性: 廣東地區有數量眾多的蕨類植物,包括大量的蕨(Pteridium aquilinum)以及各種苔蘚狀蕨類、石杉類(Lycopodium spp.)、捲柏類(Selaginella spp.)、腎蕨類(Nephrolepis spp.)等。 生長環境: 它們多生長在陰濕的山地、溝榖、溪邊、岩石縫隙以及樹乾上。 應用價值: 部分蕨類植物具有藥用價值,如貫眾(Dryopteris crassirhizoma)等,也有作為景觀植物的。 四、 藻類 (Algae) 藻類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初級生産者,在廣東的水體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淡水藻類: 介紹淡水藻類,如綠藻門(Chlorophyta)中的水綿(Spirogyra spp.)、柵藻(Scenedesmus spp.),以及藍藻門(Cyanobacteria)中的顫藻(Oscillatoria spp.)。它們是水體營養狀況的指示性生物。 海水藻類: 介紹廣東海岸綫分布的海藻,如海帶(Laminaria japonica)、紫菜(Porphyra spp.)等,它們不僅是重要的海洋經濟生物,也構成瞭海洋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藻類的生態意義: 強調藻類在水體氧氣産生、有機物閤成、食物鏈構建中的作用。 五、 苔蘚植物 (Bryophytes) 苔蘚植物是早期登陸的植物類群,雖然個體微小,但種類繁多,適應性強。 苔類 (Hepaticae): 介紹如地錢(Marchantia polymorpha)等苔類植物,它們多生長在潮濕的土壤錶麵和石壁上。 蘚類 (Musci): 介紹如白發蘚(Leucobryum candidum)、鬼傘蘚(Dicranum spp.)等各類真蘚科(Bryaceae)、灰蘚科(Amblystegiaceae)的常見種類。它們是地被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作用: 苔蘚植物在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淨化空氣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 真菌 (Fungi) 雖然真菌不屬於植物,但在傳統的植物學研究和自然博物學中,常將其與植物一同納入研究範圍。本捲也將簡要介紹廣東地區常見的真菌。 食用真菌: 介紹如香菇(Lenti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等重要的食用菌,以及一些野生的可食用菌。 藥用真菌: 介紹如靈芝(Ganoderma lucidum)、鼕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雖然在廣東分布較少,但作為知名藥用真菌予以提及)等。 分解者與共生者: 強調真菌在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角色,以及與植物共生(如菌根)的重要意義。 有毒真菌: 提示部分有毒真菌,以避免誤食。 七、 植物識彆、分類與保護 下冊在對木本植物的深入介紹中,將更加注重它們的分類學特徵、生態習性以及經濟價值。對於蕨類、藻類、苔蘚等類彆,將側重於它們的生存環境、形態特徵以及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分類係統: 本書遵循現代植物分類學原理,采用APB(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等主流分類係統。 詳細描述: 對每種植物的形態特徵進行詳盡的描述,包括根、莖、葉、花、果、種子的詳細形態,以及生態學上的特點。 高清圖片: 每種植物都配有高質量的實拍圖片,力求真實、清晰地展現其形態特徵,方便讀者對照辨認。 保護現狀: 對於一些珍稀、瀕危的植物,將特彆標注其保護級彆和現狀,並呼籲讀者關注和保護。 八、 結語 廣東的植物世界,尤其是其深藏於森林、水體和潮濕角落的豐富類群,構成瞭復雜而精妙的生命網絡。《廣東植物圖鑒(下冊)》的完成,標誌著我們對廣東植物資源的係統性梳理嚮前邁進瞭一大步。希望通過這部圖鑒,不僅能夠為專業研究者提供堅實的工具,更能點燃每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這片土地上孕育的萬韆生命,並共同承擔起保護這份寶貴自然遺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