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广东植物图鉴》,集广东植物之大成者。
我国对植物的采集和研究,可谓是源远流长。而岭南地区,一直是植物学的重中之重。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到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都是华南地区植物历史研究文献中不可缺少的著作。
本书《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由叶华谷,邢福武,廖文波,邹滨,吴林芳主编,几位作者经过数十年的野外考察,对拍摄、采集所累积的十万张图片,经分类鉴定之后,精选出了7000多张,合6160多种,约占广东省全境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而且内容简洁明了,使用方便,是难得的珍品。
此图鉴的出版,定会对岭南地区、广东地区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不管你是从事林学、药学、园艺学等工作者,还是对植物学科普爱好者和生态学旅游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和领略,植物世界的大千风光。
内容简介
《广东植物图鉴》的编撰,拟分上下两册出版,共精选出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维管束植物彩色图片7000多张,含近300科,1938属,6160种(含亚种、变种),约占广东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其中蕨类植物54科,133属,种416;裸子植物10科,31属,?62种;被子植物236科,1774属,5637种。为节省篇幅,方便使用,图谱力求简明扼要,每种植物仅记载了中名、学名,以及所属科、属名称。科的排列,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5年系统,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34年系统;科内属、种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科、属名称索引。
作者简介
叶华谷
广东省新丰县人,1956年出生,1978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5年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任华南植物园植物鉴定中心主任,2016年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尤其熟悉华南地区的植物种类的分类工作。从1978年开始参加野外考察工作至今,有近40年的野外工作,足迹踏遍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采集和参与采集植物标本近50000号,近20万份。先后发表论文84篇,其中SCI文章12篇;出版专著67部,其中担任主编40部,担任副主编4部。有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南海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获1999年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及199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参加“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及编目数据库开发”获201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岭南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出版,可谓集大成者,几位作者在数十年的野外考察中,共收集到广东省境内维管植物照片近10万张,经分类鉴定,精选出7000多张,合6160多种,约占广东省全境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且编写简明,使用方便,殊为不 易。
乐于看到广东植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可以预期,本图鉴的出版将对岭南地区、广东地区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林学、药学、园艺学等工作者,对植物学科普爱好者、生态学旅游者也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著名生态学家 王伯荪教授
广东地处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过渡地区,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水热条件充沛,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本书作者团队对数十年来在广东省全境开展野外调查、采集、拍摄所积累的海量照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鉴定,查阅和考证了相关分类学专著,在此基础上完成《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本书全彩图印刷,每种配以精美图片,并附有中名、学名,以及所属科、属名称。本书是全面了解广东植物的宝典,能帮助大家直观地识别广东植物物种。
——编者
目录
一、蕨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
三、被子植物
前言/序言
岭南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我国便有《神农本草经》,记载全国各地的植物。而在汉魏六朝时期记载的岭南植物的“异志”、“物志”或“专著”更是丰富多彩(缪启愉等,1990)。晋永兴元年(304年)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就是我国早的地方植物志,记述广东番禺、南海等地植物约80多种,如石菖蒲Acorus?gramineus等。此后,三国东吴人万震著《南州异物志》、晋代袁宏著《罗浮山记》、晋末刘宋时戴凯之著《竹谱》等都记载有丰富的岭南植物。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可谓一划时代的巨著,?其时李时珍亦曾到过广东、福建采集。至清代有经史学家江藩(1761-1831)著《续南方草木状》,?以及李调元《粤东笔记》(1777)、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范成大《桂海虞衡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等都是华南地区植物历史研究文献中不可缺少的著作。
自清中叶后,?由于清政府腐败,我国植物学研究有一段令人心痛屈辱的历史,?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1842-1862年,英国人Robert?Fortune先后四次沿广州海岸至南澳岛、厦门、宁波、上海、苏州一带采集。1861年,?英国人G.?Bentham出版了《香港植物志》,共记载植物550属1003种。时W.?J.?Tutcher在香港植物园主持工作,?曾多次组织在广东江岸向北溯江深入罗浮山、莲花山、连江流域等地采集。据不完全统计(毕列爵,?1983),?仅1900-1949年就有西方14个国家232人次到过我国采集。进入广东境内的有41人。大量采集达上万份标本的就有?J.?M.?Delavay,?G.?Forest,?P.?H.?Perny,??K.?A.?H.?Smith,?E.?H.?Wilson?等人,?总计采集标本达39万份,?种类达到20,000余种,?使该时期从事中国植物研究的爱国学者束手无策,?困难重重。
自20世纪初,?我国植物学者开始了中国现代植物采集和研究的历史。1918年,?钟观光到广东西部、北部采集。1919年9月,?陈焕镛教授回国,?自1926年起开始了海南及广东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1928年,?他创立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后成立华南植物研究所,并于1934年建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室,后成立广西植物研究所,全面开始两广植物的大规模采集、研究。1930-1948年陈焕镛创办了英文版植物学期刊《Sunyatsenia》,发表了大量华南和中国植物学考察成果。1964年陈焕镛主编出版了《海南植物志》,开创了广东植物学研究的新时代。
1987-2011年,吴德邻等主编的新版《广东植物志》陆续出版。期间,罗献瑞陆续出版了4卷《广东药用植物》彩绘版,共记述常用中草药1200余种。2006年,叶华谷出版了《广东植物多样性编目》,记载维管束植物7700余种(含常见栽培种),可见,关于广东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2010年后,随着拍摄技术的成熟和植物学考察的加强,广东植物学家陆续出版了数部彩色图谱,如邢福武等出版《广州野生植物》(2011),邹滨等出版《乐昌植物》(2013),陈红峰等出版《南昆山植物》(2017)等。
现《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出版,可谓集大成者,几位作者在数十年的野外考察中,共收集到广东省境内维管植物照片近10万张,经分类鉴定,精选出7000多张,合6160多种,约占广东省全境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且编写简明,使用方便,殊为不易。乐于看到广东植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可以预期,本图鉴的出版将对岭南地区、广东地区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林学、药学、园艺学等工作者,对植物学科普爱好者、生态学旅游者也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 前言 广东,这片南国大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闻名。从粤北的崇山峻岭到粤东的海岸线,从珠江三角洲的沃野千里到粤西的红土地,气候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差异造就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植物世界。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园林技师、博物学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对植物的观察和赞叹,但真正系统、全面地呈现广东植物全貌的著作,却少之又少。 《广东植物图鉴》(上、下册)的编纂,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传承和科学普及的强烈愿望。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图鉴,将广东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严谨的参考,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一个认识、了解、热爱本土植物的窗口。 这部图鉴的出版,凝聚了众多植物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他们跋山涉水,深入田野,采集标本,记录数据,反复核对,只为呈现最准确、最生动的植物影像和信息。这部图鉴不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是对广东这片土地上生命脉动的敬意之作。 正文 第一卷:草本与木本植物(上) 一、 引言 广东的植物世界,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上册主要收录了广东地区常见的草本植物和部分重要的木本植物。这些植物以其多样的形态、奇特的花朵、神奇的药用价值,构成了广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准确的植物识别指南,帮助您在繁复的植物王国中找到它们的踪迹,理解它们的故事。 二、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是构成广东地被层、草甸、湿地以及林下植被的主力军。它们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但种类繁多,适应性极强。本卷收录的草本植物,涵盖了从路边野花到山间草药,从水边泽畔的浮萍到旱地上的禾本科植物,几乎囊括了广东主要生境下的代表性种类。 禾本科 (Gramineae): 广东拥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资源,如水稻(Oryza sativa)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野生近缘种在野外亦有分布;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常作为草坪和固沙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则在湿地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还有大量作为野生牧草的种类,它们默默地支撑着广东的农业和生态平衡。 豆科 (Leguminosae): 豆科植物以其固氮能力和多样的经济价值而闻名。除了重要的食用豆类,如大豆(Glycine max)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野生的决明(Senna tora)、草决明(Cassia nomame)等具有药用价值。一些观赏性的金钗(Amherstia nobilis)虽然引种而来,但在适宜环境下也能展现其勃勃生机。 菊科 (Compositae): 菊科植物以其头状花序的特殊结构和广泛的分布而著称。广东地区常见的有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艾草(Artemisia argyi)在民间具有重要的药用和文化意义;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则以其金黄色的花朵点缀着山野。 蓼科 (Polygonaceae): 蓼科植物多分布于潮湿地带。酸模(Rumex acetosa)具有酸味,可食用;荭草(Persicaria hydropiper)则多生于水边。 莎草科 (Cyperaceae): 莎草科植物多生长在水湿环境,如莎草(Cyperus rotundus)是常见的杂草,但也可入药;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var. polystachyos)在广东民间药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唇形科 (Labiatae): 唇形科植物多具有芳香气味,且常具有药用价值。薄荷(Mentha haplocalyx)是常见的香料和药材;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在烹饪和药用上都十分常用。 苋科 (Amaranthaceae): 苋科植物多为一年生草本,如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是重要的蔬菜,野生的也较为常见。 伞形科 (Umbelliferae): 伞形科植物多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如当归(Angelica sinensis)虽然主要产于北方,但在广东也有引种栽培和研究。野生的如蛇床(Cnidium monnieri)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三、 木本植物(部分) 除了草本植物,本卷也精选了部分广东地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木本植物,为读者提供初步的认识。 乔木与灌木: 广东的乔木资源极其丰富,从樟科(Lauraceae)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到壳斗科(Fagaceae)的橡树(Quercus spp.),再到紫薇科(Lythraceae)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东葱郁的森林景观。许多地方性特有乔木,如中山纪念树(Celtis sinensis)的变种,也展现了广东植物的独特性。灌木方面,如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在粤北山区尤为壮观,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则以其绚丽的花色装点着城市的街头巷尾。 藤本植物: 广东地区也拥有丰富的藤本植物资源,如攀援在树干上的薜荔(Ficus pumila),以及药用价值极高的络石藤(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四、 植物识别要点与应用 本卷在介绍每种植物时,都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并辅以清晰的形态描述,包括: 基本特征: 植株类型、高度、分枝习性等。 叶: 形态、互生或对生、叶缘、叶脉等。 花: 花序、花瓣数量、颜色、雄蕊、雌蕊等。 果实: 果实类型、颜色、形状、大小等。 生境: 典型生长的环境,如山地、平原、湿地、林缘等。 地理分布: 在广东的分布范围。 用途: 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观赏等)以及生态学意义。 我们尤其强调植物的识别要点,如叶序、叶形、花序结构、果实形态等,这些是区分相似物种的关键。此外,本卷也初步介绍了部分植物的传统用途和现代应用,希望激发读者对植物科学的兴趣。 五、 结语 上册的植物介绍只是广东植物世界的一小部分。它们以坚韧的生命力,在南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希望通过本卷的呈现,能够让读者初步领略到广东草本和部分木本植物的魅力,并对它们的生存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卷:木本植物(续)、蕨类、藻类、苔藓及真菌(下) 一、 引言 承接上册,本卷将继续深入探索广东更为复杂多样的木本植物,并拓展至蕨类、藻类、苔藓以及真菌等更为基础的植物和真菌类别。广东地处亚热带,湿润的气候和多样的地形为这些类群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东生态系统中更为深邃而精巧的层面。 二、 木本植物(续) 下册将重点收录广东地区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木本植物,包括更多的乔木、灌木以及重要的经济林木和特有物种。 重要的乔木与灌木: 樟科 (Lauraceae): 除了樟树,还有大量的楨楠属(Machilus spp.)、润楠属(Machilus spp.)等,它们是广东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油楠(Machilus paucinervis)等。 壳斗科 (Fagaceae): 各种栎属(Quercus spp.)的常绿阔叶林是广东山地森林的典型代表,如广东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还有著名的栲属(Castanopsis spp.)植物。 山茶科 (Theaceae): 广东拥有丰富的山茶属(Camellia spp.)植物,包括许多地方特有种,如广东山茶(Camellia kwangtungensis),它们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重要的油料和药用植物。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 豆科 (Leguminosae): 除了上册提及的,本卷将重点关注如海南黄檀(Dalbergia hainanensis)等珍贵木材树种,以及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观赏性强的种类。 棕榈科 (Palmae): 广东地区丰富的棕榈科植物,如蒲桃(Livistona chin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等,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为风景增添了独特的热带风情。 其他重要类群: 如茜草科(Rubiaceae)的观赏植物,夹竹桃科(Apocynaceae)的某些药用或观赏灌木,以及一些地方性的优势物种。 经济林木与珍稀植物: 本卷还将介绍广东地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林木,如油桐(Vernicia fordii)用于榨油,以及一些被列为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如华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 藤本植物的深入: 进一步丰富藤本植物的介绍,如具有药用价值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 三、 蕨类植物 (Pteridophytes) 蕨类植物作为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类群,在广东的湿润环境中繁衍生息。 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广东地区有数量众多的蕨类植物,包括大量的蕨(Pteridium aquilinum)以及各种苔藓状蕨类、石杉类(Lycopodium spp.)、卷柏类(Selaginella spp.)、肾蕨类(Nephrolepis spp.)等。 生长环境: 它们多生长在阴湿的山地、沟谷、溪边、岩石缝隙以及树干上。 应用价值: 部分蕨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贯众(Dryopteris crassirhizoma)等,也有作为景观植物的。 四、 藻类 (Algae) 藻类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广东的水体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淡水藻类: 介绍淡水藻类,如绿藻门(Chlorophyta)中的水绵(Spirogyra spp.)、栅藻(Scenedesmus spp.),以及蓝藻门(Cyanobacteria)中的颤藻(Oscillatoria spp.)。它们是水体营养状况的指示性生物。 海水藻类: 介绍广东海岸线分布的海藻,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紫菜(Porphyra spp.)等,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也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的生态意义: 强调藻类在水体氧气产生、有机物合成、食物链构建中的作用。 五、 苔藓植物 (Bryophytes) 苔藓植物是早期登陆的植物类群,虽然个体微小,但种类繁多,适应性强。 苔类 (Hepaticae): 介绍如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等苔类植物,它们多生长在潮湿的土壤表面和石壁上。 藓类 (Musci): 介绍如白发藓(Leucobryum candidum)、鬼伞藓(Dicranum spp.)等各类真藓科(Bryaceae)、灰藓科(Amblystegiaceae)的常见种类。它们是地被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作用: 苔藓植物在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 真菌 (Fungi) 虽然真菌不属于植物,但在传统的植物学研究和自然博物学中,常将其与植物一同纳入研究范围。本卷也将简要介绍广东地区常见的真菌。 食用真菌: 介绍如香菇(Lenti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等重要的食用菌,以及一些野生的可食用菌。 药用真菌: 介绍如灵芝(Ganoderma lucidum)、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虽然在广东分布较少,但作为知名药用真菌予以提及)等。 分解者与共生者: 强调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角色,以及与植物共生(如菌根)的重要意义。 有毒真菌: 提示部分有毒真菌,以避免误食。 七、 植物识别、分类与保护 下册在对木本植物的深入介绍中,将更加注重它们的分类学特征、生态习性以及经济价值。对于蕨类、藻类、苔藓等类别,将侧重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类系统: 本书遵循现代植物分类学原理,采用APB(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等主流分类系统。 详细描述: 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详尽的描述,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的详细形态,以及生态学上的特点。 高清图片: 每种植物都配有高质量的实拍图片,力求真实、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方便读者对照辨认。 保护现状: 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的植物,将特别标注其保护级别和现状,并呼吁读者关注和保护。 八、 结语 广东的植物世界,尤其是其深藏于森林、水体和潮湿角落的丰富类群,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命网络。《广东植物图鉴(下册)》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对广东植物资源的系统性梳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望通过这部图鉴,不仅能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工具,更能点燃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万千生命,并共同承担起保护这份宝贵自然遗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