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 内生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分析

网络经济 内生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奇平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经济
  • 复杂性经济学
  • 内生结构
  • 经济学
  • 网络分析
  • 系统动力学
  • 非线性动力学
  • 建模与仿真
  • 新兴经济
  • 数字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48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1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内生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分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要从极强的学术专业角度出发,总体阐述网络经济学的背景、基本的结构框架,再分别阐述资源配置的网络结构(随机网络)、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工业经济网络结构(规则网络)、基于网络的信息经济网络结构(互联网络),以及网络经济中的均衡架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等问题。在经济学上,将一切经济现象还原为网络来加以解释,即认为所有经济现象背后都具有原子论与关系论两重性。通过分析节点与边(原子与关系)的配比结构,得出结论:农业生产方式偏于随机网络;工业生产方式偏于规则网络,信息生产方式偏于随机+规则网络。而传统经济学描述的是网络结构的原子论特例(均衡点在P=MC),网络经济学是将结构从原子推广到完整结构后的通则(均衡点在P=AC)。

作者简介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主编。兼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高级专家委员、数字论坛成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2006年,获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电子商务十年发展特殊贡献奖,入选中国互联网十位启蒙人物;2011年,著作入选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著有《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分析》《3%》等二十余部著作。

目录

1网络经济学的议题设置1
1.1复杂性结构理论的经济学背景9
1.1.1复杂性经济学的元问题10
1.1.2结构范式演进的逻辑与历史线索48
1.1.3网络经济学自身的特殊基本问题64
1.2结构问题的技术与社会背景78
1.2.1网络结构的技术含义:概念与议题由来78
1.2.2网络结构的社会含义:思想与理论87
1.3从质性到复杂性量化90
1.3.1经济学中的复杂性量化渊源90
1.3.2作为结构化方法论的图论100
2网络经济学的结构框架115
2.1在现有网络经济学框架中内生复杂性117
2.2在数量、价格外内生第三维:品种118
2.2.1斯蒂格里茨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重新设定119
2.2.2信息化经济学是异质经济学122
2.3在第三维品种基础上内生第四维:网络123
2.3.1元结构:从超图角度看待图124
2.3.2量化第四维:以图为对象的超平面分析法129
2.4高维经济学的理论意图与框架基础130
3概念与定义:量化异质效用135
3.1异质效用的排序问题138
3.1.1新效用量纲的内涵:“全面反映多样性”141
3.1.2量化复杂性:哈耶克数学思路与图论的暗合142
3.1.3图值:自由选择的量化单位145
3.2量化异质效用:以图定义品种148
3.2.1经济学角度的图值:与复杂性科学保持距离149
3.2.2结构化N的理论根据与数学本质150
3.2.3面向节点为异质效用进行图排序153
3.2.4面向边为异质效用进行图排序154
3.2.5异质系数H:用于计算的复杂性系数165
3.3异质财富的“价格”:内生结构的情境价格169
3.3.1系数结构化:在价格中内生结构的问题意识170
3.3.2边“价格”:对货币的情境估值172
3.3.3边权重:信任值173
3.4异质财富的收入:信息国民收入174
3.4.1流量结构化:异质收入174
3.4.2信息国民收入:数量、品种与质“量”175
4不同方式资源配置的网络结构177
4.1资源配置的统一场:从家庭、市场(企业)到网络180
4.1.1与市场并列、从市场推广为通则的网络180
4.1.2对市场结构研究的拓展181
4.1.3配置理论的视角拓展186
4.2随机网络:基于家庭的农业经济网络结构200
4.2.1随机网络:以家庭为中心的网络200
4.2.2随机网络的结构特征:泊松分布与谱密度203
4.2.3随机网络的经济解释205
4.2.4随机结构对均衡的影响210
4.3规则网络: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工业经济网络结构212
4.3.1规则网络:市场、企业的网络结构212
4.3.2市场的图本质:正则网络213
4.3.3企业的图本质:星形网络220
4.3.4规则网络结构对均衡的影响236
4.4复杂网络:基于网络的信息经济网络结构238
4.4.1网络作为市场与企业的推广238
4.4.2小世界网络:规则与随机之间241
4.4.3无标度网络:择优连接246
4.4.4复杂网络结构对均衡的影响250
5网络组织结构:产业与企业的网络化253
5.1产业网络化结构:平台与生态255
5.1.1网络与企业的区别256
5.1.2网络边界界定262
5.1.3网络中的“平台—应用”结构267
5.1.4生态结构288
5.2企业网络化结构293
5.2.1管理图论:网络组织的自治机制294
5.2.2组织的功能结构298
5.2.3管理功能的框架性比较299
6资本结构的网络化与产权制度演进303
6.1思考资本的新方式305
6.1.1资本结构化问题的讨论方法305
6.1.2资本及其结构306
6.2资本的连接方式312
6.2.1结构洞的基本概念312
6.2.2结构洞的方法论意义314
6.2.3结构洞:资本网络化与产权边界317
6.3资本结构与均衡318
6.3.1结构洞与全局均衡318
6.3.2结构洞微观均衡机理322
6.4网络经济的产权制度:实质性变化329
6.4.1使用而非拥有的新产权制度329
6.4.2产权制度安排:相对产权论与绝对产权论331
7网络经济的均衡结构分析335
7.1基础模型:文献回顾338
7.2均衡框架:内生范围经济的三维均衡344
7.2.1需求曲面345
7.2.2供给曲面348
7.2.3“简单性—复杂性”两市场一般均衡350
7.3均衡框架:第四维结构化视角的范围经济352
7.3.1议题设置:两种范围经济355
7.3.2问题背景:同质的“异质完全竞争”357
7.3.3范围经济的结构化成本理论363
7.3.4拉姆齐定价作为均衡与最优价格388
7.4展望:从两两均衡到全局均衡395

精彩书摘

  网络经济学可以视为一种复杂性经济学,它是以结构方法量化的复杂性经济学。
  复杂性是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提出复杂性问题,并不是再提出一个经济学以外的问题,而就是经济学本身的问题。我们把现有经济学与网络经济学的区别,简单地当作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区别。把同质性假定称为简单性范式(其方法是原子论而非结构论的),因此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哲学上,可以被视为简单性范式经济学,而网络经济学则是复杂性范式经济学,二者是相反、镜像的对称关系。
  复杂性经济学以复杂性(异质性)为基本假定,复杂性假定是与简单性(同质性假定)相对而言的另一种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杂性经济学提出的复杂性问题,既是一个形式问题,又是一个实质问题。
  可称得上是复杂性经济学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复杂性科学(具有准自然科学的特点),代表是桑塔菲学派,以将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科学为特长,其核心观点见于布莱恩·阿瑟的《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
  布莱恩·阿瑟�备丛泳�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J]�北冉希�2014,74(5)�保�桑塔菲学派的中国观点主要体现于中国信息经济学派,代表性人物是陈禹,核心观点见其《复杂性研究视角中的经济系统》陈禹,方美琪�备丛有匝芯渴咏侵械木�济系统[M]�北本�:商务印书馆,2015�薄T谡庖谎�派之外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以物理学博士陈平为代表。陈平的复杂性经济学是半复杂性科学(混沌理论)、半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其计量方法中自然科学的色彩较重,许多是从物理学、生物学中直接搬到经济现象分析中来的,与经济学自身偏人文色彩的复杂性传统基本脱节。
  另一类来自社会科学内部的传统,最突出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渊源不同,它以人文科学见长。奥地利学派思想源于门格尔,他的观点在与德国历史学派的争论中形成,围绕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争论,而不是物理学争论。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米塞斯,以提出人的行为假设、富于哲学思辨色彩为特色。他们与复杂性科学谈的是相同对象,但彼此没有直接方法关联,内容以人文科学见长(而复杂性科学家的知识结构偏理工),在思想性上弱一些。另外,更加实证的,还有演进经济学(侧重制度问题)、行为经济学(侧重人的问题)、社会网络经济分析(侧重形式问题)等。
  网络问题从表面看是一个形式问题,甚至会被广泛误解、窄化为技术问题。但它背后有没有实质性问题?或者进一步明确地说,有没有理论经济学意义上的实质性问题呢?如果没有,提出网络问题就只是提出了一个方法、应用上的问题,只是局部性的小问题,可以纳入经济学体系中的某一分支来讨论,谈不上是普遍经济学。然而从所解释的信息革命是一场体变而非用变这一考虑提出问题,则需要提出属于体的问题。把新的体作为通则,而把旧的体当作新体的某种发育不全的特例具体是指,新体(网络)具有在复杂性条件下配置资源、分配利益的功能,在加上复杂性特有的维度(品种轴)形成的二维之体看来N=1(同质假定)这一特定条件下,以简单性方式配置与分配的功能(例如,不系统地具备一对一精准配置与分配的结构功能)。而旧体(工业化市场和企业)只能在低一维(只有数量维)条件下。新体的普遍性表现在,放松了多样性这一维量值,从N=1这一“特例”,“推广”到N>1(内生复杂性从而呈现个性化、定制经济)这一更普遍的真实世界情况中去。。对体的问题追问所谓实质性问题,指向的是基本范式,而非细枝末节的应用。
  网络面对的经济(信息经济),是比传统经济(工业经济)更为复杂的经济。这种复杂不仅表现在个性化、定制、风险、不确定等这些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从边缘现象变为中心现象,更表现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存在(如均衡价格的确定规律以及适应这种规律的组织与制度),即复杂性范式本身越来越从边缘范式(如同质化假定将复杂性范式边缘化)变为核心范式。解释这种新的实践,超越了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天花板。
  现代经济学(现代性范式经济学)是以现代性范式为界限的各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所有这些学科都以启蒙理性为其思维的底板。凡超出启蒙理性界限的现象必然会被视为理论上“不存在”的。例如,复杂性现象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但它只是在应用上、细节上“现象地”存在,而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在会计和统计上也会消失,如索洛悖论所说。
  现代经济学以同质性假定为前提的经济人理性,属于启蒙理性的分支设定,或者说是经济学的启蒙理性假定。凡不符合同质性假定的现象,在理论中(在规则体系这个“体”中)就不存在。例如索罗悖论就视信息经济中的异质性产出为统计上不“存在”的。个性化、定制可以在现象上存在,但不可以在基本假定中存在(对均衡没有实质影响)。这是信息革命中最有疑义的思想,亦即革命不能涉及体,不能涉及范式,甚至根本不能这样提出问题。例如,提出属于体变的网络问题。
  但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终究是要以对现实的解释力来论是非。当同质化的工业经济(典型如单一品种大规模制造见长的传统中国制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让位于向复杂性转型升级(典型如小批量多品种的中国创造)的经济时,提出网络经济,旨在为转型升级的经济,从根本上提出新的范式。通过新的范式,可以看出在传统“天花板”内看不出的事实与规律(如受限于GDP观察不清的财富、多样化效率)。
  由于涉及现代性水平上的范式转换(诸如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转换),新的范式必须高于启蒙理性的总体范式。结构,正是这样的范式。罗姆巴赫把实体、体系和结构并称为三大范式,正好对应经济现象中的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网络经济。结构在这里不是一种技术现象,而就是本体论范式,是像经济人理性中的理性那样的同级的范式。结构特指复杂性结构,它的背后就是复杂性作为新范式。新旧范式之际的演进关系在于,同质性是无结构的(均质结构,即结构值N=1);异质性则是内生结构(非均质结构,即结构值N不等于1、大于1)。只有找到对传统理性范式的这一突破点,新的经济现象才能系统地找到理论上的家。
  ……

《数字动脉:网络经济内生结构与复杂性演化》 一部深入剖析网络时代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力作。 在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范式转型。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面对网络效应、平台崛起、算法驱动以及海量数据交互所构建的全新经济形态时,显得力不从心。是时候跳出线性思维的藩篱,拥抱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个由无数节点、动态连接和涌现行为构成的庞大数字生态系统了。《数字动脉》正是应运而生,它以宏大的视野和精深的理论,对网络经济的内生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揭示了其复杂性演化的内在机制。 核心洞察:结构之维与涌现之美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网络经济的表象,而是直击其核心——那些在数字世界中无形却至关重要的“结构”。作者认为,网络经济的内在逻辑并非来自于宏观调控或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源自于节点(个体、企业、算法、数据)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方式、信息传递的路径以及由此形成的动态反馈循环。这些连接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参与者的互动以及技术迭代而不断重塑,从而催生出全新的经济现象和市场形态。 节点与连接的几何学: 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节点(消费者、生产者、平台、开发者、投资者)如何在这个数字空间中相互连接,以及连接的密度、强度和模式如何直接影响信息的流动、价值的创造和资源的配置。从社交网络中的“弱连接”到电商平台上的“强连接”,再到区块链技术下的去中心化连接,本书将用严谨的经济学模型和前沿的计算方法,勾勒出这些连接的“几何学”,并分析其对市场效率、创新扩散以及竞争格局的深远影响。 平台作为复杂系统的核心驱动: 在网络经济中,平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连接、匹配和激励的关键枢纽。本书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工具,如网络分析、博弈论和代理人建模,来解析平台如何通过设计激励机制、管理网络效应、控制信息流来影响用户行为,并最终驱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我们将探讨“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的内在动力学,以及平台垄断和开放生态系统之间的张力。 算法的“隐形之手”与效率之辩: 算法已经渗透到网络经济的方方面面,从个性化推荐到动态定价,再到信用评估。本书将把算法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或“智能代理”,分析其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审视算法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价格歧视以及市场操纵等复杂问题。我们将探讨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在构建公平、高效网络市场中的重要性。 数据的“生命周期”与价值链重构: 数据,作为网络经济的“新石油”,其产生、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本书将深入分析数据流动的内在机制,探讨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交易的经济学问题。我们将理解数据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和聚合,从而产生网络效应,并驱动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演化视角:从静态均衡到动态涌现 传统经济学多关注均衡状态,但网络经济的本质恰恰在于其持续的动态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本书打破了静态分析的局限,将复杂性科学的演化论融入经济学分析之中。 网络效应的非线性力量: 网络效应是理解网络经济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间接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如何通过正反馈循环,在数字空间中放大初始优势,形成“赢者通吃”或“赢者全得”的市场格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负外部性”或“多样化机制”来打破僵化,促进市场的健康竞争。 涌现性:超越个体最优的整体行为: 网络经济的许多重要现象,如病毒式传播、集体智慧、群体决策,都属于“涌现性”的范畴。这意味着整体的宏观行为并非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无数微观互动自发形成的。本书将运用计算模型和仿真技术,模拟这些涌现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机制,并为理解和预测市场趋势提供新的视角。 适应性与演化博弈: 在信息不对称、环境快速变化的网络经济中,参与者的策略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引入演化博弈论的概念,分析个体和企业如何在不断适应和学习中调整其策略,以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我们将探讨“适应性偏好”、“学习效应”以及“路径依赖”如何塑造网络经济的长期演化轨迹。 突变与非连续性: 网络经济的发展并非总是平滑线性的,而是可能存在突变和非连续性的时刻。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一个平台规则的调整、一次大规模的用户行为转变,都可能引发“临界点”效应,导致市场结构的剧烈重塑。本书将关注这些“突变点”的识别和分析,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跨学科的融汇与前瞻性的思考 《数字动脉》并非一部孤立的学术著作,它积极借鉴了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将复杂性科学的强大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学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融汇,使得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网络经济的本质。 从“机械钟”到“自组织系统”: 本书将传统经济学视为一个试图理解“机械钟”般精确运转的系统,而将网络经济视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组织的“生态系统”。这种视角转变,有助于我们摆脱对“最优解”的过度追求,转向理解“满意解”和“适应性均衡”。 信息、知识与价值的流动: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准确性和价值转化是关键。本书将深入分析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机制,以及知识的产生、共享和应用如何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我们将探讨“知识网络”与“价值网络”之间的耦合关系。 数字鸿沟与包容性增长: 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本书将关注网络经济的普惠性,探讨如何利用复杂性思维来设计政策和技术,弥合数字差距,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为何阅读《数字动脉》? 洞察未来趋势: 如果您想理解当前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预测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那么本书将为您提供最前沿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重塑思维方式:本书将挑战您固有的经济学认知,引导您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动态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来理解世界。 指导实践决策: 对于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投资者而言,本书提供的深刻洞察将有助于您在复杂多变的数字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抓住发展机遇,规避潜在风险。 学术前沿探索: 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将是您深入理解复杂性经济学、数字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并可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数字动脉:网络经济内生结构与复杂性演化》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认知的飞跃。它将引领您穿越纷繁的网络现象,抵达经济运行的深层结构;它将为您揭示那些驱动数字世界不断演进的复杂力量。阅读本书,您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理解并参与塑造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希望它能提供一种“连接”的视角。网络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连接,它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以及不同平台与生态。而“内生结构”的复杂性,恰恰体现在这些连接方式的不断演化和重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界定和量化这些连接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经济活动的发生和演变。我希望书中能探讨“网络效应”的深层机制,它不仅仅是用户越多越有价值,更可能是指连接的密度、质量以及信息流动的效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讨论“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在网络经济中的动态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和治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分析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在信息爆炸和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哪些类型的连接最具经济价值,以及企业和个人如何通过优化自身的连接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对“连接”的深度解析,对于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高度互联的数字世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涌现性”和“自适应性”的讨论。在传统经济学中,我们常常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并根据既定规则进行博弈。但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这一假设。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病毒式扩散,用户的非理性从众行为,以及平台算法的不断迭代,都使得网络经济呈现出一种高度动态和不可预测的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涌现性”是如何在网络经济的无数次互动中产生的,以及这种涌现的结构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适应性”的问题,即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体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它们是否能够通过学习和调整来适应新的规则和模式。如果作者能够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将其与现实中的网络经济现象相结合,那么这本书将非常有价值,它将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无组织”的市场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自组织”逻辑。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学,最终是要理解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网络经济,更是将这种互动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纯粹的宏观或微观经济学分析,深入到构成网络经济的微观主体(个人、企业、平台)是如何在复杂系统中进行决策和互动的。我特别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博弈论在网络经济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分析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策略,用户如何在新兴的社交和交易环境中做出最优选择。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否会讨论“网络外部性”的演化机制,以及这种外部性如何内生性地塑造了市场的集中度或碎片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理解“社群经济”或“注意力经济”的理论框架,解释为什么某些内容或产品能够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并形成规模效应,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可能会怎样”,为我们理解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商业世界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仿佛预示着书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但恰恰是这种厚重感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传统经济学模型似乎越来越难以捕捉瞬息万变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动态。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网络经济中那些看似无序却又遵循某种内在逻辑的现象,比如平台经济的崛起、信息传播的非线性效应、以及用户行为的群体动力学等等。我对书中是否会探讨“涌现”这一概念感到好奇,以及作者如何将复杂性科学的工具和方法论应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来揭示那些隐藏在海量数据和复杂互动背后的经济规律。如果它能让我对“为什么”某些网络经济现象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发生,而不是随机出现,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个数字化的经济浪潮中。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内生结构”这四个字所吸引。在过去接触的一些经济学读物中,很多模型往往依赖于外生的假设,比如技术进步的速度、政府的干预程度等等。但网络经济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很多关键要素是内生于系统自身的,它们相互作用,自我演化,并最终塑造出整个经济的形态。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构建这个“内生结构”的,它包含了哪些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数学模型来刻画,还是通过案例研究来阐释?我个人对非线性动力学和自组织现象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非常着迷,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方面,比如如何理解网络效应的阈值效应,或者信息不对称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均衡状态,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区分网络经济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哪些是可以通过模型来预测的,哪些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而难以精确把握的。这种对内在规律的探寻,对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经济参与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