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2
“名画的B面”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作家中野京子的代表作品,包括《初见卢浮宫》、《画框里的男人装》、《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四本,均获日本读者好评。
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在本系列里,作者以画中人的命运、名画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为你讲述名画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精彩文字配合大量名画图片,本书将带你畅游艺术史的世界,走进名画背后的历史秘境。
------
《初见卢浮宫》(书号:978-7-5086-6050-9;定价:42.00元)
卢浮宫是一座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藏品超过3.5万件,绘画超过7500幅。当你**次来到卢浮宫,要怎样才能领略她的美妙?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哪些不容错过?《初见卢浮宫》让你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参观,也能不留遗憾。艺术史作家中野京子,以学者之心、匠人之笔,严选出17幅不容错过的卢浮宫馆藏名画珍品,并详细标注参观地图,带你领略卢浮宫馆藏画作的艺术魅力,让你不虚此行。
《画框里的男人装》(书号:978-7-5086-6051-6;定价:38.00元)
你有没有留意过画面中人物的穿着打扮,佩戴的金银珠宝?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他们传递着奇妙的信息,不但反应了画家高超的技巧,也激起我们无限的想象。不论是历史名人还是无名小卒——他们当时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在生活,他们所穿戴的衣装都是重要的线索,让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
“比起容貌,衣着更能代表一切。”现如今,扎克伯格即使穿着跟路人甲一模一样的灰色连帽衫和牛仔裤,出街也会立刻被狗仔跟拍,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公贵族还有富豪们,不打扮得像孔雀一般招摇过市,就根本不会有人认出他们来。衣装代表阶层、地位、财产、权利,凸显了社会阶层意义。不过,关于女装的研究已经有点让人腻烦了,不如让我们来发现男装中的奥秘,其乐趣完全不输于女性时尚!
男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军装!尤其是拿破仑时代的军装。
皮草除了带来奢华的感受还有什么?还有跳蚤,而且很痒。
蕾丝、花边、珠宝、皮草、红色高跟鞋……这些真的是男人穿的吗?答案是YES!
30 篇趣闻逸事和名画,带领读者在衣香鬓影间阅尽千年的男装时尚。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书号:978-7-5086-4678-7;定价:42.00元)
从专注于舞会、时装的**无度,到众目睽睽之下被运往断头台……至今,凡尔赛宫的女主角仍非玛丽?安托瓦内特莫属。
安托瓦内特一直坚信自己是受国民爱戴的。事实上,曾经也的确是这样。往返于巴黎与凡尔赛的时候,这位王妃只要一现身,民众们便反响狂热。无论母亲特蕾西亚教导多少次“民众之心,十分易变”,如此受欢迎的热潮还是让她迷失了。安托瓦内特错以为受人民喜爱的就是如此本性的自己,并没有考虑过,这其实是期待她将来成为亲切、伟大的**而表达的热情。
如果安托瓦内特——像戴安娜王妃那样——定期慰问受病痛、贫困折磨的人们,未来的结局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书号:978-7-5086-8585-4;定价:42.00元)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精选了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人物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享尽荣华的人物走上的截然不同的道路……无论是画中人,还是画家自己,都共同上演了一出命运的大戏!
作者:中野京子(Nakano Kyoko)
出生于北海道,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凭借自己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博学识,以及对人类心理的超群洞察力,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艺术、解读历史。《胆小别看画》(日文原书名为《恐怖绘画》)系列作品在日本出版后一跃成为、备受欢迎的艺术普及类畅销书作家。目前除写书、写专栏之外,还参与一些NHK(日本放送协会)艺术类电视节目的录制,以多种方式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第1章 不可不说拿破仑——大卫《拿破仑加冕礼》(摘自《初见卢浮宫》)
不知真假,却常听人讲——世界上任何一家精神病院都少不了两种人:一种自称是神,另一种自称是拿破仑!
这个笑话放到现在也不过时,足见在男人眼中,拿破仑?波拿巴的魅力是多么的经久不衰。确实,拿破仑的人生是戏剧性的,他的一生波折起伏:出生在边境地区的没落贵族之家,其貌不扬,个子又矮,被人小瞧,学业成绩一般,却是个军事天才,屡战屡胜,雄心勃勃,加冕称帝,把整个欧洲卷入战火;恋人情妇数不尽,为提高声誉,强娶哈布斯堡公主为妃,有了儿子;后来开始打败仗,被赶下台,流放孤岛,未曾想他还能东山再起,凯旋巴黎,令人们陷入恐慌;他又一次被赶下台,最终在圣赫勒拿岛饮恨而终。波拿巴王朝到底没能建成。
白手起家,荣华至极,没落衰败,短暂而戏剧性的卷土重来(这是关键),幽闭至死。有胜利,有失败,有令人陶醉的爱情,有背叛,有梦想,有地狱……这一生的波澜壮阔,有着荣枯盛衰、诸行无常之意味,如焰火一般围绕拿破仑绽开。也就难怪那些男人会为之心荡神驰了。
以强权著称的君主,无一例外地擅长自我表演。也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路易十四自诩太阳,玛丽娅?特蕾莎扮演“ 国母”,彼得大帝当造船工人,参加体力劳动挥洒汗水:这都是他们与重臣一起,结合自己的个性,精心策划的形象策略,他们也因此获得成功。
拿破仑要打造的,是“ 盖世英雄”的形象。正好,同一时代里有大卫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而大卫本人又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在绘制他的肖像时倾注的心力自然与别个不同。跨越阿尔卑斯山时的马上英姿,在办公室里手揣怀里放松的样子,加冕仪式中宛如罗马皇帝般的仪态:大卫运用各种各样的场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采飞扬的拿破仑形象,让人为之目眩神迷。这一系列画作的巅峰便是《拿破仑加冕礼》。
据说在卢浮宫美术馆,有三件作品没有人会错过,《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再就是这幅《拿破仑加冕礼》。
首先是它很大。高6.2 米,长9.8 米,平放在地上,足有60 平方米。也就是说,跟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差不多大( 难怪绘制这幅画要用三年时间)。据说拿破仑看到完成后的作品非常满意,说“ 好像可以走进画里去”。确实,画里最前排右侧的几个人身高都足有两米,真人进去完全容得下,不会有别扭的感觉。拿破仑还说过:“ 大就是美。即使有很多缺点,人们也会忘记。”(这话从小个子的拿破仑嘴里说出来,给人感觉格外的意味深长。)
这么说,《拿破仑加冕礼》用来吸引观众的,仅仅是它那巨大的画幅吗?其实不然。至少论尺寸,它在卢浮宫还不算最大的,而只是第二。最大的一幅画是维罗奈斯的《迦拿的婚礼》,6.9 米×9.9 米,却饱受冷落。
《迦拿的婚礼》和拿破仑关系很深。是他在征服威尼斯后,把这幅画从修道院的墙上揭下来运回法国的。在战争中,艺术品的掠夺并不少见,卢浮宫里这样得来的作品也不止这一件。
闲话休提。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件作品。《加冕礼》前观众成群,《婚礼》前却少有人驻足。是因为后者的主题无聊吗?绝非如此。《婚礼》取材自《圣经》故事,基督徒无人不知:耶稣在迦拿被请去参加一场婚礼,他在婚宴上行神迹,把水变成了酒。那么,是因为画家不好吗?也不是。维罗奈斯是与丁托列托齐名的16 世纪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画功不逊于大卫。
只不过,在《迦拿的婚礼》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画面中央的耶稣缺乏存在感,尽管头上顶着光环,却还是被淹没在周围人之中。画中人见证了难得一遇的奇迹,却连坐在耶稣旁边的人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讶。说到底,是画家没有突出主题,没有在这幕群像剧中制造一个中心,结果令画面显得杂乱无章。或许比起《圣经》的教义,还是现世的餐桌风景画着更开心吧。很像是威尼斯这座把饮食上升到了艺术高度的享乐之城的风格,可惜对现代人就没有多大吸引力了。
大卫的作品则堪称宣传画的范本。把男女主角——拿破仑和约瑟芬——画得就像好莱坞明星一般魅力十足,光线和众人的视线全都汇聚在他们身上,一切安排都是为突出他们俩。重要的配角也都各具特点,而他们的动作和目光,又把观者的注意力再次引到主角身上,这一构思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他出场人物——据说有150 人之多——也个个描绘得细致入微。整幅画宛如华丽的歌剧世界一般。
然而,这里欠缺的恰恰就是歌剧的热血澎湃。这幅如纪念碑般庄严的鸿幅巨制,自始至终都是冷冰冰的,没有破绽,人物都像是冻住了,如同一座座造型固定的铜像。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它的优点。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加冕礼,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仿佛是发生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样,这正是拿破仑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大卫也果然不负所望。同时代的人看到这幅画,想必都要为英雄拿破仑的英姿而感动,而两百年后的我们——因为知道了拿破仑的命运——也不由得凝视画面,心中生出种种感慨。
拿破仑的自我表演虽有点过火,然而他的个性也确实如此卓而不凡,哪怕是其敌人也不得不叹服。在这幅犹如摆满铜管乐器的橱窗一般的作品中,如果主角不是拿破仑,而换成凡庸、不起眼的路易十六……只需这样试想一下,就能明白这幅画的魅力来自哪里了吧。
1840 年12 月2 日,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年仅35 岁的拿破仑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
历代法王,从9 世纪的路易一世开始连续二十五代,都在位于巴黎东北方向的兰斯圣母院大教堂加冕( 顺便一提,圣母即圣母马利亚。在法语区,取名为圣母院的天主教堂遍布各地)。
拿破仑不想被看作波旁王朝的继承者,他称自己是“ 法国人的皇帝”而非“ 国王”,因此拒绝在兰斯加冕,而是仿效一千年前的“ 罗马皇帝”查理大帝,举行了遵循古式的宗教仪式。也就是说,加冕仪式将由罗马教皇主持,而不是兰斯大主教。
接下来的事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连查理大帝都是亲自前往梵蒂冈,而拿破仑却让教皇来巴黎。拿破仑叫来教皇,让他出席加冕仪式,却只让他施了三次涂油礼,然后还没等他伸手去拿祭坛上的皇冠,拿破仑早已抢在手里,自己给自己戴在头上。接着他又亲手为皇后约瑟芬授冠(只有一个戴的动作)。
因为加冕是由权威者实施的行为,所以拿破仑的这一连串举动都极富政治色彩。作为“ 欧洲的霸主”,拿破仑让法国内外的人都看到,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罗马教皇之上,这对教皇庇护七世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参加仪式的各国代表及显贵也都不约而同地为这一宣示权力的行为而震惊。仇敌英国很快散布出讽刺画,画上肥胖的约瑟芬面前,小矮人拿破仑双手把皇冠戴在自己头上,教皇表情阴沉,众人窃窃私语……虽说不完全是这样,却也相当接近事实了。
当然,身为新古典派的泰斗,同时又是宫廷画师的大卫没带半点儿幽默。他为了礼赞英雄,不厌盛大的美化,有损皇帝威严的东西,哪怕一星半点儿也要予以剔除。“ 奢华”是让人们看到梦想的装置,所以大卫对宝石的光芒、服装的质感都尽量写实地描画。对宗教权威也要加以利用,可如此一来,拿破仑自己给自己加冕就有点儿问题。
大卫曾用这一构图打过草稿。但要把这样的加冕仪式传于后世,对拿破仑来说(抑或对自己这个天才画家来说)真的好吗?对待教会的傲慢态度,后人会原谅吗?大卫亲身经历过革命时期价值观的转变,他感到在画中如此露骨地反对罗马天主教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他最终决定采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构图,避而不谈谁给拿破仑加冕的问题。
让我们去画里看看吧。
拿破仑头戴黄金与钻石打造的月桂冠,露出端正的侧脸。这正是古罗马皇帝的表情。身高比实际增加了几十厘米,丝毫没有肥胖的迹象,完全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金线镶边的纯白天鹅绒上衣,绣着老鹰图案大红披风,里子是白貂皮做的,可能是模仿了波旁家族的大礼服披风。
跪在他面前的,是爱妻约瑟芬,当时41 岁,比拿破仑大。8 年前,她与拿破仑相遇,那时她身为寡妇,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凭借异乎寻常的美貌虏获了拿破仑,成了他的妻子,而今已是法国皇后,无疑正处在人生的好时期。
62 岁的庇护七世身穿白色法衣,在拿破仑的身后弓背坐着,确实是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但从右手手指的形状还是可以看出,他正在为这一场面祈祷祝福。不过,这个动作是大卫虚构的(据说教皇在这之前便与拿破仑激烈对立)。大卫还虚构了一点,画了一个实际上不在场的人。那就是拿破仑的母亲,画中的她坐在正面贵宾席上,面带微笑。事实是,她极力反对自己的儿子称帝,根本没有出席加冕礼。所以这幅画可说是伪造照片的老前辈。
大卫本人也出现在画里。紧挨着拿破仑母亲座位的上一层,斜左方,一个人端着素描簿,正在对仪式的情形进行素描。
在这个全是大人的世界里,唯独一个年幼的孩子混在其中。他站在为约瑟芬提着披风的几个女人身后,穿着红衣服,容貌与拿破仑有几分相似。这个孩子身上,流着拿破仑家族的血。因为拿破仑逼着自己的弟弟娶了约瑟芬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这个孩子名叫查尔斯,便是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约瑟芬的孙子)。因为拿破仑夫妇膝下无子,于是收查尔斯为养子,将来有可能让他继承王朝。这也是他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右边靠前站立的几个男子都是拿破仑的亲信。其中一个披着红斗篷,鼻子高挺,侧脸特征鲜明,非常抢眼,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塔列朗。
再来了解一下这些人在加冕礼之后的命运吧。
拿破仑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差不多10 年。时间是多么短啊!之后6 年他被流放到荒岛上。在拿破仑死后,他的母亲又活了15 年。约瑟芬46 岁时与拿破仑离婚。因为她没能生下可以继承王朝的孩子。不过她靠着丰厚的收入,依然过着光鲜的生活,与拿破仑也仍旧保持着良好关系,以至于遭到继室玛丽?路易丝的嫉妒。
约瑟芬在“ 百日王朝”尚未开始之前便病故了。有传言称拿破仑临终时说的话是“ 法兰西、陆军、约瑟芬”。
庇护七世与拿破仑的关系越来越糟,他宣布将拿破仑革除教门,结果输于武力,被囚禁起来,直到拿破仑下台后才被释放。他后来一直活到81 岁高龄。在拿破仑临终之际,他派了神父到圣赫勒拿岛,但这究竟是宽容,还是复仇?
当时3 岁的孩子查尔斯,没等到这幅画完成就因病夭折了。顺便提一下,查尔斯的弟弟便是后来那个“ 烧不透、煮不烂”的拿破仑三世。
然后是塔列朗。他深得拿破仑信任,兼任外交部长和侍从长,然而却在这幅画完成后不久,看到拿破仑气数将尽,转而将其赶下了台。在拿破仑被流放后,塔列朗仍身处法国政治中枢,帮助波旁王朝复辟,掌管国家40 年之久。你看他淡淡的笑容,像不像别有深意?《拿破仑加冕礼》中的赢家,可能就是他塔列朗了。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 )是法国新古典派巨匠。他本人的画家生涯也随着拿破仑倒台而结束。他后来逃往布鲁塞尔,再也没有留下值得一看的画作。希望死后埋葬在法国的愿望最终未能达成。这位画家从狂热的雅各宾派变节成为拿破仑的支持者,他曾为路易十六的死刑投出一票,并画下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往断头台的令人震撼的素描。但毋庸置疑,他是个天才。这幅作品便足以证明。
前言(摘自《画框里的男人装》)
绘画的品鉴方式五花八门。
其中一种就是关于如何鉴赏画中的服饰。在我们惊叹画家怎样运用高超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衣着的材料质感之余,那些衣饰还能激起我们无限的想象—不论是历史名人还是无名小卒—他们当时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在生活。他们身上的穿戴之物都是很重要的线索,让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的样貌。
这一次我之所以特地选定男装为主题,首先是因为关于女性服饰已被再三地讨论,到了让人腻烦的地步,其次是因为日本的白领男士们永远固守着西服加领带这种单调刻板的类似于制服般的穿着打扮。希望大家能通过本书见识到不同时代的服装潮流,来“养养眼”,或者看完这本书觉得还挺有意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衣饰彰显一个人的地位、财产、权力的年代持续了很长时间,以前的那些王公贵族还有富豪们,都爱通过把自己打扮得像孔雀一般来炫耀自己的身份。不过,原本除了“人”以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更加鲜艳美丽,所以过去的男装完胜女装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吧。
在专制主义时期,人们会拜伏于对方华丽的服饰之下。哈布斯堡王朝的约瑟夫二世留下了与水户黄门中的印笼相似的传说。据说当他惩戒完恶人,就是以脱掉斗篷显示给对方看自己华丽的服饰这种形式,来亮出自己真实身份的。在照片还没有出现的世界中,并非“ 人靠衣装马靠鞍”,只不过是“比起容貌,衣着更能代表一切”而已。
路易十六出逃瓦雷纳时也是换上侍从的衣服进行伪装,结果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在那个时代,比起真实容貌,画像至少被美化三成,所以更没有人能认出谁是谁),最后还是叫来宫廷里皇帝身边的仆从,才最终确认了他的真实身份。通过服饰来区别阶级的时代,就是可以这样简单进行乔装。
和今天相比,IT( 信息技术)界的富豪穿着毛衣加牛仔裤出现在大众面前丝毫没有任何违和感,而奥巴马总统装扮成牛仔想必也会马上被认出,这就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巨大差别。
100 多年前,“ 腿部曲线美”这个词还只是属于男性的专用名词。在这个用语的时期,有人在露出半个臀部的裤子上( 就像芭蕾舞演员的那种紧身裤),特地缝制一块遮阴布来强调男性性别。不久之后,这种不雅的遮阴布终于渐渐消失,露脚的时尚延续下去,最后遮掩腿部竟
成了强烈反抗体制的一种手段。服饰传达的信息力量也是够惊人的。
以前穿衣和脱衣的困难程度也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当时的面料缺乏伸展性,在一个没有摁扣儿、拉链和橡皮筋的世界里,把无数的纽扣穿过扣眼儿的程序是免不了的。王公贵族让仆役帮忙穿衣,不是傲慢,更不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只是靠自己实在太花时间,没有办法而已。那些全部得自己穿衣脱衣、贫穷又手笨的贵族,想必每天一定忙得想哭吧。另外,当时跳蚤、虱子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当我们在欣赏那些穿着豪华、神态傲慢的肖像画时,想一想其实他们当时忍耐着浑身的瘙痒,是否觉得他们又可亲些了呢?
流行一般都是从上层扩大到下层,有时也有反转的。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形就是,不但不分男女,而且是老幼贵贱全民一起着装的大流行。你知道那是什么服装吗?答案请在本书中寻找吧。
不但是衣服,还有假发、胡子、鞋子和帽子等,今天的我们看到当时的那些奇装异服也许会惊讶不已,但那时的人们若看到我们现代人的服饰,必定也会大惊失色或者哈哈大笑吧,所以大家就算彼此彼此了。
这30 篇趣闻逸事和这些名画就请大家一起来赏玩一番吧。
名画的B面(套装共4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名画的B面(套装共4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名画的B面(套装共4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