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谈中医健康观念的经典新作
★ 一套关于中医“知与行”的认识,重新看待生命和我们的生活
★ 把握中医思想的精髓,轻松掌握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
★ 一本让普通读者快速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 书中有关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医师也有所启发
★ 关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专题讲座整理及汇编
★ 徐文兵梁冬联袂推荐
★ 本书内容源自李辛老师在上海、北京、汉堡、柏林的多次关于儿童健康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童健康与调理思路、儿童的精神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
《经典中医启蒙》
《经典中医启蒙》是李辛医师在2014年9月讲授中医启蒙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儿童健康讲记》
本书内容源自作者在上海、北京、汉堡、柏林的多次关于儿童健康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童健康与调理思路、儿童的精神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
作者认为儿童的健康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其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认知与精神状态、教育文化的观念与方法,都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我们父母跳脱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去认识儿童的丰富生命。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 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 顾问。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瑞士,2013)《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立品图书,2015)
《经典中医启蒙》
01
只有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为什么叫经典中医呢?最近十几年,大家开始对中医反思。虽然,中医的源头在中国,但是最近一百年,尤其最近三十年,从中国周边,比如越南、泰国、东南亚、日本、韩国,再到欧洲、美洲……几乎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医。
全世界学习中医,跟国内一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来论证、学习和运用中医。比如做理化研究、药物实验、老鼠实验。这个方法有它的用处,能加深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也能加深我们临床医生对中医的认识。
但是,这个看起来是“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方法,是从外面的一根根管子来看一整个豹子,而这个豹子的全貌是什么?仅仅通过几根管子是看不全的。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豹子的全貌呢?这个问题,我在学中医的时候想了很久,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系统论、整体论。科学的观点是多层次、多角度各种方法来看这个豹子。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只有你变成了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对于中医也好,对于传统文化也好,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变成呢?中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第二个方向,被称为“经典中医”。
运用传统的训练方法,通过静定,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这样医生就可能直接体会和感知到病人,乃至环境、草木的能量与信息状态。然后,以传统的中医思维和语言来表述与传授——这是经典中医的学习方法。
经典中医,包括传统文化,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讲两个字:本、末。
“本”是指主干的部分或者说根的部分。中医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从主干慢慢延伸出来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很多中医流派,单从针灸来说,就有日本针灸、韩国针灸、越南针灸,它其实是从主干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学派。
对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在大学里面临同样的困惑:信息量太大。如果你没有掌握主干,这些信息就会看起来都是片段、互相矛盾、不好理解,都是不好用的碎片。这是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难点。
所以这次,我把传统中医学习中,和主干有关的基本概念讲一下。
关于中医的一些争论,比如,中西医哪个好?中医是否科学?这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从“科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科学这两个字,它倒过来是什么?学科。当我们这么来看科学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化学是一个角度,物理、数学也是一个角度,中医也是一个角度。
学过文明史的同学知道,在古代,宗教、艺术、科学其实是一个东西,但它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察万物的一个管子而已,未来关于科学的标准,还会变。
02
中医调整无形的层面
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
西方的自然医学也是如此,包括和疗(顺势疗法)、草药疗法、花精疗法,还有西方的能量按摩法等等,都属于在能量、信息层面工作的医学。
最近几年我常去欧洲,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医生和老师,他们和我们传统中医师一样,也是基于能量和感受,他们有自己的传承,也打坐或者练功。
精神-信息和能量,这两个部分怎么去体会?用我们的心和身直接感受它。
有形层面,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而现代人更多加入了意识、逻辑、思想去分析。前面是单纯的感受,后面加了主观的东西。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中医和西医入手层面不同,因此适合的病症也不同。比如要是骨折了,或者创伤大出血,得病部位很清楚,原因也很清楚,很明显的物质层面,当然找西医最快最合适。
但是,更多的疾病,即使它有很多症状在肉体部分,但是它的原因不一定在肉体部分,而在能量层面,或者精神-信息层面,比如人的心理、情绪、性格、家庭关系等等,它被现代医学称为“心身疾病”。
这在现代心理学里能够了解到一部分,在这个无形部分,传统的医学要深刻、全面得多。
还有很多病,有明显的症状,但西医用仪器还检测不出来,这种“无形层面”的病,还没有发展到有形的肉体层面,是中医擅长的。
汉代以前的中医,有不少属于巫医阶段,比如扁鹊。巫,是一个接通天地的状态。
我们学习某种学问,要了解它是在哪个层次、哪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中医,它研究的角度不仅仅是疾病,是关于人的生命。
作为生命,有病的时候要治,没病的时候要养生,最好长寿,能无疾而终。但大众一般关注的都只是肉体层面,而调整生命的能量和精神层面,才是我们通往康复和健康长寿的途径。
就象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未知。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东西。
03
教育与传神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一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作志意;第二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还有直觉。这个概念,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
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里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他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学习中医或者传统文化,要注意这个部分。教育也是一样,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半的中医老师,我的体会是,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不仅仅是用来给你思考和分析的,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边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这些东西借助了语言,直接让我们接通了老师想传递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品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它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
在所有的教育里,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把他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如果仅仅是去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的了解。
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
进而言之,如果老师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规律,或者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古人称之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实像一个wifi一样,能帮助学生接通。
这种接通是超乎语言、学科、民族、国家的,就像东方和西方不是绝对一分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质、逻辑,东方不只有心灵,没有逻辑,其实都有。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
《儿童健康讲记》
做一个安心的家长
孩子病了,家长需要做什么?首先要安心、静心。
我注意到有两类家长。一类家长,他们没有太多的医学知识,但遇事并不慌乱。他们会预先判断一下,孩子需要吃药吗,会不会转成肺炎,还是很快会好?这类家长是安心的,他们正在密切观察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对后面趋势有所判断,找医生只是来验证一下是否有风险。另一类家长,平时遇事就容易慌乱,孩子病了更是如此,乱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而且已经给孩子用了好几套方案,这个就很麻烦。
我们欣赏第一种家长,先安心,把问题简化,首先判断一下孩子有没有生命危险?感冒转肺炎也没那么可怕,虽然病深入了,但身体的抵抗力还有,肺炎对中医和西医来说都不是大病。但你需要判断,会不会恶化?或者请医生帮助判断。如果判断不严重,甚至不需要吃药,就让孩子安静地在家里休息,好好吃、好好睡。
但是,当家长已经处在焦虑状态下,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直都比较焦虑,一旦小孩病了,往往会把过去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这个事件中,多半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避免进入这个不良的循环。
最近我碰到一个小病人的家长,他正在学习中医,看了很多书,正在尝试阶段。有一天,他家小孩子得了单纯的上焦感冒,有一点低烧,流鼻涕,没什么胃口,喉咙一点点痛、一点点红,汗时有时无。其实孩子不来看病都可以,我给他开了一个很简单的方子,这种情况,在家吃中药感冒清热口服液,或西药美林都可以。我开了三天药,跟他说吃完就能好,不用再来了。
过了两天,他带着孩子又来了。我想怎么又来了,问他:“药吃完了吗?”他说:“还有一副没吃完”,我看小孩子好像不太对劲。第一次来,虽然感冒发烧,有一点疲倦,但是眼神、表情是正常的,还摸摸这儿,看看那儿什么的,精神还不错,现在小孩子眼神空洞,没什么精神。
我看了上一次的药方,这两副药不应该造成这个眼神,这个表情啊。
我问家长:“你这两天还有什么其他的治疗?”家长说:“我每天都带他去做小儿推拿、按摩”。我问:“做多久?”,他说:“每次一个半小时。”
为什么小孩子感冒不能做长时间的、用力的推拿按摩?小孩子神气敏感,如果是轻柔的推油按摩、精油开背,或者轻轻地给他揉一揉后背,捏捏脊,这些能帮助需要疏通的小身体轻轻地开通一下,是可以的。要是长时间的、用力的推拿按摩,就好像把该在南方战场战斗的兵力,硬是调动到北方去了,南方就打不赢了。
按摩在合适的时候用可以。冰淇淋也是,阳气够的时候能吃,阳气不够的时候别吃。凉拌菜也是生冷的东西,但能不能吃要看体质和状态。对于体质一般的人,能量足的时候吃没有问题,如果今天累了,能量不太够,就不行了,要是两天没好好睡觉了,再吃凉拌菜肯定中招。
孩子食物的调理其实非常简单,当小孩子身体状况不错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给他吃一点。但要做个有心人,你看他吃了以后的反应,如果这种食物在这个状态下吃多了拉肚子,那也没关系,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东西要小心一点,但也不要因为拉了一次肚子,这种东西就永远不能吃了。
当孩子最近有点感冒,又有点过敏,或者最近学习压力大,或者正在青春逆反期,心情不好,那就别添乱了,保证最基本的正常饮食即可,米面、蔬菜,简单清淡的烹调方法是最明智的选择。
《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套装共2册)》这本书,尤其是其中《儿童健康讲记》的部分,真是我家育儿路上的“及时雨”!作为一位新手妈妈,我常常为孩子的小毛小病感到焦虑,网上的信息又太多太杂,让人无从下手。这套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和蔼可亲的中医奶奶在家指导。它没有那些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易懂的语言,把我从“小白”变成了一个能初步判断孩子身体状况的“小行家”。比如,书中关于孩子“积食”、“感冒”的辨证施治,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它详细描述了不同情况下的症状表现,比如孩子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不同的表现对应着不同的食疗和推拿方法。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给孩子做了一些小推拿,再配合上合适的饮食调整,真的就比以前带去看医生或者盲目用药要好很多,孩子也少受了不少罪。最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身体出现小状况,并非都需要立刻上医院,运用好中医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进行很好的调理和预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信心,让我不再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对,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很有乐趣。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套装共2册)》,其中《经典中医启蒙》这部分的内容,真的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医是那些老人家才懂的东西,深奥又难以理解,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用一种非常现代、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将中医的精髓娓娓道来。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整体观”的理念,不仅仅是关注身体的某个病症,而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来理解健康。书中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如何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和饮食的建议,这些都非常有启发性。我尝试着书中关于“春季养肝”的一些方法,比如在饮食上多吃些绿色的蔬菜,早睡早起,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活力了。而且,这本书还详细讲解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如何通过日常的调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这个注重健康管理的人来说,价值连城。它不是那种只会告诉你“吃这个能治好什么病”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来构建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评分最近我入手了一套名为《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套装共2册)》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上它的内容非常有意思,而且实用性极强。我特别喜欢《经典中医启蒙》这本书,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中医的那些古老智慧“翻译”成了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书中的插图画得非常精美,色彩鲜艳,人物形象也很可爱,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点也不会觉得疲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望闻问切”的讲解,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比如通过描述一个人面色、舌苔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这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着生活智慧。而且,它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的经络、穴位等基础知识,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症状,给出了简单易行的养生建议。比如,针对容易感冒的孩子,书中就给出了如何通过饮食和按摩来调理的方方面面,这些方法操作起来一点也不复杂,而且真的能感受到效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关注度提高了很多,也开始尝试用更温和、更自然的视角去理解和呵护自己的健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套《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套装共2册)》,我最先翻看的是《经典中医启蒙》这本,本来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古籍摘录,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友好的姿态,引领我进入了中医的世界。它没有直接丢给我一堆理论,而是从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概念入手,比如“阴阳五行”在日常饮食和作息中的体现。书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中医概念形象化,让我感觉中医离我并不遥远,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它对“体质”的讲解,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养生,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容易“上火”或者“怕冷”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指南。书里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食疗方和穴位按摩方法,简单易学,我尝试了几种,效果确实不错,感觉身体的小毛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改善。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融入了许多古代中医的养生哲学,教导我们如何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平衡,这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调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治标”。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套装共2册)》里面的《儿童健康讲记》内容,对我这个家里有娃的来说,简直是“神器”!我一直很想给孩子用更天然、更温和的方式来养育,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就非常棒,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讲课,而是像妈妈和妈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它讲到了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小麻烦”,比如睡觉不安稳、食欲不振、容易出汗等等,然后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情况背后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操作性强的建议。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食育”的部分,怎么吃才能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怎么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消化,这些都写得非常具体。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医“情志”对孩子身体影响的讲解,这一点我以前真的很少注意。现在我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书里还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医小儿推拿手法,我跟着书里的图示,学着给孩子做,孩子也觉得舒服,效果也是看得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育儿的智慧和信心,让我能够更科学、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