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迻(中国历史十六朝兴衰起伏,一千三百余年庙堂与宦海沉浮之反思与觉悟,69年来首次公开面市

史迻(中国历史十六朝兴衰起伏,一千三百余年庙堂与宦海沉浮之反思与觉悟,69年来首次公开面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琮辑录 著,洪波 整理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迻
  • 中国历史
  • 十六朝
  • 兴衰
  • 庙堂
  • 宦海
  • 反思
  • 觉悟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品天下国学生活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7521
商品编码:124391384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精华录 现代管理者的小通鉴

《史迻》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姚琮先生写给蒋介石的精缩版《资治通鉴》。姚琮先生阅读《资治通鉴》时,反思中国历史16朝兴衰起伏,探究1362年宦海沉浮,其感悟全在本书之字里行间。只有反思,才有精进;只有韬光,才能重生;透过历史找到自己。今天的管理者无不俯身事务,大部头的《资治通鉴》无法顾及,现代版小通鉴《史迻》择要而化,为探索者、思考者指点迷津。

  内容简介

《史迻》是姚琮先生阅读《资治通鉴》后的反省、思考之作,主要迻录《资治通鉴》历朝君臣事迹言论,以鉴古知今。崇贤馆版《史迻》以民国时期姚崇先生版本为底本,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洪波、博士陈祝琴、博士黄瑞玲注译整理,本书期望能够延承姚琮先生意愿,使读者“立德、立言、立功皆有所准绳”。

作者简介


 姚琮,1891~1977,字味辛,温州瑞安人,蒋介石同学,南怀瑾旧友,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

 陈祝琴,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黄瑞玲,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从事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工作。

 洪波,曾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本科对外汉语系系主任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负责人。


目 录

纳言 002

骄盈 002

贪妄 003

兵事 003

贤母 004

兵事 004

简练 004

格言 005

法纪 005

俭朴 006

治理 006

志操 007

明哲 007

宽缓 008

断狱 008

慎密 008

廉洁 009

驭下 010

礼教 010

感化 011

母教 012

吏治 013

纳谏 013

忠直宽明 014

明哲 015

女杰 016

卓识 016

大度 017

伟大 017

应变 018

宽大 019

谦退 019

统驭 020

举善 020

纳降 021

纪律 022

料敌 022

志节 023

虚矫 023

大度 024

卓识 025

隐逸 025

多疑 026

鱼水 027

宽缓久任 028

节操 029

知足 029

料敌 030

智勇 031

仁爱 032

节烈 033

宽简 034

鲠直 034

抗直 035

柔道 035

公忠 036

忠直仁厚 036

忠勇 037

壮勇 038

质实 038

明哲 039

母教 040

畏惧 040

急切 041

谦抑 041

便民 042

公忠 043

慎交 043

宽简 044

清白 044

忠义 045

孝行 046

哲理 047

风度 048

吏治 049

纳谏 050

赏罚 050

公忠 050

吏治 051

文德 052

吏治 053

吏治 054

孝友 054

吏治 055

高厚 056

宽和 057

荐举 058

持平 058

节烈 059

治乱 060

忠孝 061

吏治 062

伟识 063

正大 064

刚直 064

谋略忠节 065

人望 067

大礼 067

教化 068

急智 069

沉着 069

饷需 070

忠益 070

料敌 071

母教 072

壮志 073

忠节 073

节烈 074

吏治 075

政略 076

处变 077

道义 077

劝学 078

义烈 078

治理 079

几谏 080

仪容 080

暴酷 080

格言 081

限权 081

雅重 082

朋党 084

巧诈 084

面折 086

谨厚 086

谨厚 087

节烈 088

知人 088

知人 089

孝友 090

贤妻 091

卓见 092

守礼 092

女宗 093

儒将 093

抗直宽容 096

器度 096

兵略 097

纳士 097

治礼 098

忧时 099

几谏 099

忠言 100

清廉 102

习劳 102

简要 102

宽简 103

机智 104

质实 104

忠烈 105

镇定 105

贤母 106

镇静 107

适分 107

名言 108

轻财 108

识鉴 108

忠直 109

质干 110

绝技 111

霸才 111

古道 112

跋扈 113

贤妇 113

执法 114

邪说 115

荐举 115

宽厚 116

畏惧 116

胆识 117

知人 118

和静 118

机警豪迈 119

早慧 120

驾驭 120

女杰 121

聪言察事 121


《史迻》卷帙浩繁,历经岁月沉淀,终得重见天日。此书非空泛叙事,乃是对中国历史长河中十六个重要王朝兴衰脉络的深刻洞察与反思。它将目光聚焦于那波澜壮阔的一千三百余载,审视了在这段漫长岁月中,庙堂之上的权力更迭、宦海中的沉浮不定,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与严谨的考据。作者以近乎冷峻的笔触,解剖了王朝兴盛背后的内在动力,以及最终走向衰亡的结构性弊端。它并非仅仅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了“何以如此”的根本原因。从制度的僵化到人性的幽微,从边患的压力到内部的纷争,每一页都凝聚着对历史规律的精微把握。 《史迻》所呈现的“兴衰起伏”,是多维度交织的结果。读者将跟随作者的思路,穿越光影交错的宫闱与烽火连天的疆场,去体察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书中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尤为精到,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庙堂哲学,被一层层剥开,显露出其残酷与现实的一面。官员们的晋升与倾轧,士人的抱负与妥协,皆被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 尤值一提的是,本书对“反思与觉悟”的强调。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编纂,更像是一部写给后世的警世恒言。作者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对现实的关照,力求从过去的经验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未来的智慧。这种觉悟,并非基于道德审判,而是基于对历史宿命论的深刻理解——即某些模式的重复是难以避免的,除非我们能真正洞察其本质。 《史迻》的问世,历经磨难,其间蕴含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此次公开发表,标志着一个重要文献的回归。它将为所有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演变的人士,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系。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细节,因其深入探究的特性,很可能颠覆一些既有的传统看法,引发学界的新的讨论与思考。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虽涉及的朝代众多,但叙事线索从未散乱。作者娴熟地运用史料,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人物群像相结合,使得即便是枯燥的制度分析,也充满了张力。例如,在论述某一朝代对外政策的转变时,书中会穿插描绘决策者在面临内外交困时的挣扎与权衡,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史迻》也是一部极佳的入门读物,它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通过阅读此书,读者能够建立起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整体认知框架,理解历代王朝在面对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外部威胁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优劣所在。 简而言之,《史迻》是一部深具洞察力的历史学著作,它以十六朝为镜鉴,映照出权力、制度与人性的永恒主题。它的重现,无疑将为当代社会带来一阵对历史深层逻辑的重新审视之风。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厚重、深刻与警醒,它提供了一个从历史深处汲取经验的宝贵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和纸张的质感,已经暗示了其内容的非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完美融合。你既能看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能清晰地辨识出某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那些关于“宦海沉浮”的描述,尤其精彩,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跃然纸上。它成功地打破了时间壁垒,让今日之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困境与追求。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多维度的对话,让人在唏嘘之余,对“兴衰之道”有了更具象、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叙事,而是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闻到那些宫墙内、书房中的墨香,听到朝堂上剑拔弩张的争论声。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些帝王将相的起落无常、文臣武将的宦海浮沉,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权力更迭背后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展现,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复。它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兴衰起伏”之间的微妙平衡和必然走向,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力。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古朴而又洞察一切的韵味,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往下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时代的脉络和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史诗级戏剧。不同于一些历史著作的平铺直叙,这里的笔触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转折点描绘得惊心动魄;时而又如春水潺潺,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转变。六百多年间,十六个朝代的更迭,庞大的信息量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却丝毫没有给人以繁复之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克制与张力。他没有用过多的情绪化语言去引导读者,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妙运用和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捕捉,让历史本身发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常和宿命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登高一寸,视野就开阔一分。

评分

读完此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循环往复的深深叹息。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对那些看似偶然的兴衰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那种对“庙堂”与“宦海”交织的描绘,尤为精妙。读者很容易被卷入到那些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去,去体会身处局中的人,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忠诚与生存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用极其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对“反思与觉悟”的探讨,更是直击人心。它促使我不仅关注过去,更去审视当下社会运行的某些模式,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历史的烟云中,找到了与自身处境的某种共鸣与启示。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沉思之作”。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解读,更像是对“人性”在特定历史结构下如何扭曲、如何坚守的一次全面扫描。书中对权力腐蚀人心的描绘,其犀利程度令人不寒而栗。很多描绘,即便是隔着千年时光,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寒意和警示。那些关于“觉悟”的篇章,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与辉煌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智慧结晶。对于那些对历史抱有探究精神,不满足于表面化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投入心神,但给予的回报,是远超预期的深度理解和精神滋养。

评分

非常好,对孩子学习帮助大?

评分

赠送的书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这本书真不错

评分

赠品OKOKOK

评分

这本书明显是抄书吗

评分

赠品OKOKOK

评分

这本书没发出

评分

好,,,,,,,,, ,,, ,,,,。

评分

还好,写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