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德维 著,李亚飞 译,杜德维 摄影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影像史
  • 杜德维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文化
  • 摄影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生活
  • 西方视角
  • 历史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5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5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看中国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汉语
附件:《京城店铺幌子图》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30余张国内罕见老照片,感受历史细节的震撼——

  真实的历史不在宫斗剧里,不在教科书里,只有直面这些真实的影像,才能感受到历史细节的震撼。230余张老照片,带你走进遥远却真实的历史,去看一看一百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子。

  ?来自西方摄影师的客观记录,从别人眼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历史——

  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人物、风光、建筑、物什……

  曾担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国通,带着西方人探寻的目光,记录下他生活中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多角度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是如何从百年前的羸弱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强大。

  ?一个时代的缩影,珍稀的实景史料——

  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真实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

  ?不惜成本,追求卓越——

  采用国际印刷巨头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单色图文,据说印刷RMB的也是它。

  ?附赠:清末民俗画画师周培春绘《京城店铺幌子图》,该作品属国际上首次实体印刷呈现,四色精美印刷,可鉴赏、可临摹、可收藏。??

更多优质好书请点击: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是作者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摄影集,记录了1876-1895年间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及作者家人和朋友,这230多幅照片记录下了作者眼中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是晚清重要的实景资料。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作者简介

  杜德维(EdwardBangsDrew1843-1924),美国人,1865年来到中国。曾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并长期在中国任职。这些照片是他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拍摄于1876-1895年间,记录了这个时期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风景人物及杜德维家人及其朋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福建周边(1876-1877)/001

第二册:上海/澳门(1887)/035

第三册:宁波周边(1876-1880)/063

第四册:北京周边(1892)/139

第五册:广州/香港(1893-1895)/165


前言/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


  摄影术的发明和应用几乎与我们近代打开国门的时间相同。这个让西方遐想的神秘国度吸引了许多知名的摄影师——从战地纪实记者到社会学家、传教士、旅行者,等等。有一些名字如费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甘博、小川一真、赫达.莫里逊..被大家熟知,但还有大量普通的西方旅行者特别是一些驻华工作者,如格雷戈里、杜德维、菲尔曼.拉里贝,他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充裕的时间去行游中国,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风土人貌。但他们毕竟不是职业的摄影师,许多照片没有刻意瞄准时事,也没有试图渲染成媒体想要的氛围,甚至没有做任何的照片笔记。


  百年之后,我们再看这些老照片,从面对镜头面色忐忑不安的清末到充满期待与欣喜的民国,从萧条泥泞的街道到布满西洋招牌的马路,从金钱鼠尾到剪发易服..我们还能看到百年前京城的宫阙市景、江南的商船漕运、山间的僧道寺观、田间的农人劳工……简单的文字记录让这些照片像电影画面一样从我们眼前演过——微笑有了温度、街道熙熙攘攘、寺庙有了香火气息、服饰也变得鲜艳..通过这些照片之间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我们或许可以还原百年前的一些生活片段。


  感谢影像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让这些老照片历经百年后再次呈现,让今天的我们能透过胶片感受近代中国的变迁,但由于那个时代的影像技术还未普及,社会跌宕起伏、战火不断、文化变革..所能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致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这些影像记录算作一个基础的铺垫,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也参与到老照片的解读和分享,让今天的人们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加清晰、丰满、鲜活的认识。


  代序

  ——老照片的“意义”


  影像历史,暗含着一种“无意”与“巧合”。地域沟通的便捷与网络通信的发展,让今人得以打开一个万里之外、又颇为神秘的“影像历史宝库”,使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驻足的西方人,和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摄影术诞生后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西方世界日渐崛起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对的是,近代中国经历苦难和倾颓的重重危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通商口岸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官员、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各色人等纷至沓来,也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西洋物件。


  如同当下很多人外出旅游,总要拍照片留念一样,百年前的西方人其实也是旅行者,甚至还比今人有着更浓重的好奇心,想要亲眼目睹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真实状貌。在此之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仅停留于为数不多的图画与文字之中,交织着曲解与误读。待到自己登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用相机记录感兴趣的景观与时刻,把底片带回去集中冲印留存、或分赠好友,其间借助某个特定时机,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途径广泛传播,以真实的影像记录,更新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探究照片背后蕴含的信息与动机不难发现,这些拍摄者大多都是在“无意”间进入历史进程的,图像浩繁、时间太久,个体生活的“无意”记录,在种种“巧合”下被提炼出来,转而成为我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


  这种“无意”与“巧合”的出现,与照片自身的特定属性有着很大关联——可操作者众多,时间与取材各异,私密属性强,存量基数大,不确定性多。正因如此,任何新物证的出现,都可能颠覆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一旦掌握了全新的史料,便可能意味着在一个领域内占据先机。


  近年来“历史影像”的持续升温,推动了大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影像的出现,涵盖自然风光、社会景观、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拍摄者难以计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佚名拍摄者。这批影像文献为观者带来惊喜与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不少有心者的深思——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如此庞大且散碎的史料基础,以期搭建一个相对完整且涵盖面广的近代中国影像史?当下通用的研究方法,是将一个或几个拍摄者作为个案,设置一个特定时间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像整理与比较研究,三位不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因此纳入视野:


  杜德维、菲尔曼.拉里贝、格雷戈里,三位身份不同的西方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中国,以照片呈现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菲尔曼.拉里贝,他少时便喜欢摄影,后来在华负责法国公使馆的保卫工作,工作之余拍摄了大量照片,涵盖题材广泛,同时他也有意通过照片来体现自己对中国的独到观察,并由此为法国的《画报》(L’illustration)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照片。而杜德维和格雷戈里集中呈现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影像,将其与众多西方摄影师的已知影像进行对照,亦能发现中国社会在动荡变迁的大背景下,体现出的细微变化。


  这些流落在西方的影像回归“故土”,说明近代中国历史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研究这些历史影像的最终目的,绝不是看个新鲜、图个热闹,一定要让“无意”变得“有意义”: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张逸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涵盖了其主题、核心论点、研究方法和主要贡献,旨在提供一个丰富而真实的书籍简介,并且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内容。 --- 《工业革命的社会光谱:工厂烟囱下的劳工生活与文化变迁》 书籍简介 《工业革命的社会光谱:工厂烟囱下的劳工生活与文化变迁》是一部深度考察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与精神面貌发生剧烈转型的历史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进步的清单,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卷入巨大社会机器洪流中的普通民众,探究他们如何适应、抵抗、重塑新的生存环境,以及这种转变对整个民族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核心议题:从田园到烟囱的断裂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剖析工业革命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在手工业传统被机器大生产取代的过程中,农村社区的解体、家庭经济单位的消亡,以及城市化的急剧扩张,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渡期。作者详细描绘了新兴工业城镇的物质景观——那些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堪忧的工人聚居区,与工厂主阶层所营造的富裕与秩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空间上的极化,直接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劳工的日常生活与时间观念的重塑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致力于重建早期工厂工人的日常叙事。作者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法庭记录、工厂规章和地方报纸的细致爬梳,揭示了“工厂时间”对个体生命的规训。传统上以季节、日照和农事节奏为核心的时间感,被精确到分钟的钟表和机械节拍所取代。这种对时间的绝对服从,不仅改变了工人的作息,更深刻地塑造了他们对效率、纪律和个人价值的认知。 书中特别关注了童工和女工的境遇。他们是早期工业化中最脆弱的群体,承受着最严酷的劳动条件和最低的报酬。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描绘了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维持生存的策略,以及他们对家庭结构的重塑。例如,女性在工厂劳动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性,但这往往伴随着双重负担——既要在车间工作,又要在家庭中承担传统职责。 工人阶级的文化形成与社会表达 《工业革命的社会光谱》深入探讨了在共同的苦难和集中的生活环境中,工人阶级如何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的过程。文化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积极构建的。 作者考察了早期工会、互助协会和工人教育运动的萌芽阶段。这些组织不仅仅是经济斗争的工具,更是工人阶级文化自我表达的载体。在酒吧、公共房屋和非正式的聚会场所中,新的俚语、歌谣和口头传统得以诞生,它们既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讽刺与控诉,也是对社群内部团结的强化。 此外,本书对“工人文学”的早期形式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早期工人自传、诗歌和政治小册子,展现了这些普通人如何努力掌握语言和叙事权,以对抗精英阶层对工人形象的刻板描绘。这种文化建构的过程,是理解现代阶级政治形成的关键。 环境、疾病与身体的抵抗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危机,是本书不容忽视的侧面。作者将社会史与环境史相结合,探讨了煤烟、污水和密集居住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疾病,尤其是肺部疾病和传染病,成为工业时代社会不平等的物质体现。 然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害者。本书也记录了人们在面对疾病和危险工作环境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抵抗力,包括他们对传统民间疗法和新兴医疗观念的采纳与拒绝。这种身体经验的记录,使历史分析更具触感和真实性。 结论:光谱的意义 本书的“光谱”概念,意指工业革命并非单一的进步叙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与多元声音的混合体。它既是效率和财富增长的时代,也是巨大社会成本和精神迷失的时期。通过对底层生活经验的细致重建,本书挑战了那种将工业化视为不可避免且纯粹进步的线性历史观,强调了社会变迁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矛盾与韧性。它为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更具人性化和复杂性的视角。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档案工作之上,涵盖了英国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中丰富的政府报告、工厂视察员记录、地方治安官卷宗,以及重要的私人收藏中的信件与日记。此外,作者还广泛运用了民俗学、口述历史的二手资料,力求在宏大结构分析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找到平衡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总是由帝国的兴衰来定义,有时,它隐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略的瞬间里。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微观的社会切面。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又充满同情,他解剖着现代化浪潮冲击下,旧有秩序如何一点点瓦解,而新的观念又如何带着阵痛艰难地萌芽。书中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探讨尤为精妙,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的个体命运,读来令人唏嘘。它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在一个极度复杂的灰色地带游走,展示了“进步”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和无可奈何的牺牲。这种克制的叙事态度,反而比激烈的控诉更有力量,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复杂性。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此书的体验,那一定是“陌生化”。作者成功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晚清历史重新剥离,呈现出一种初见的陌生感。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可能已经被后世的解读过度简化了。通过独特的观察点,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是如何折射出巨大的时代症候。比如,对某一类新型商业活动的分析,就折射出旧式家族观念与资本逐利本性之间的微妙拉锯。这种对“日常”的重新审视,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被重新理解和体验的现场。它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历史叙事框架,提供了一个更具弹性、更少教条的解读空间,对于渴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严肃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拓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它在保持历史信息密度的同时,文学色彩浓郁而不显矫揉造作。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非常成熟,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光”与“影”这种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那种时而光亮乍现、时而又被漫长黑夜笼罩的氛围,完美契合了晚清那种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象征手法的贯穿,使得全书具有一种超越文本本身的诗意。它不只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咏叹那个时代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冰冷的事实,而是一幕幕富有情感张力的历史剪影,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正经的历史研究,不如说是一次穿梭于历史迷雾中的私人漫游。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导演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帝王将相,而是一幕幕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市井百态。它成功地捕捉了晚清社会肌理中那些微妙的光影变化,比如一个贫苦农民的眼神里闪烁着怎样的绝望与希望,又比如在那些被洋枪大炮震撼的瞬间,传统士大夫阶层内心深处微妙的动摇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那种对那个时代特有服饰、生活习俗的描摹,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煤烟味和潮湿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它远比宏大的叙事更具穿透力,因为它直抵人心,触及了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沉浮。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韵律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设置悬念,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画面,引导读者主动去追寻后续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时的那种细腻处理,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固然带来了表面的冲击,但真正深刻的变革,往往发生在思想和观念的层面。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救亡图存”时的彷徨与选择的描绘,简直入木三分,让人看到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巨大撕裂。这种对精神困境的捕捉,使得全书的基调不再是简单的“器物”层面的对比,而是上升到了文明深处的对撞与融合。

评分

不错 值得收藏啊

评分

好书!连赠送的册子都那么美!直的收藏!第一本买了全家人都爱看的书~哈哈~

评分

买东西上京东,正版,快递给力,推荐!

评分

好看,实惠,活动价。

评分

回顾历史,从影像中,感受岁月的流逝。

评分

图片可以的不错的可以的,物流也很快的,送货上门的小哥也不错的。我感觉我的感觉是对的我感觉。

评分

不错 值得收藏啊

评分

别人推荐的,但是很小啊,也挺薄的,还没拆看过再来评价吧

评分

买东西上京东,正版,快递给力,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