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完整讲述中国改革故事
写作跨越20年,论述跨越60年
*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
* 全景展现中国改革的理念、历程和方向
* 洞察中国真问题,照亮前行的道路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总序
Ⅰ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讲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讲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第三讲中国不能没有生机蓬勃的企业
第四讲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第五讲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讲改革的战略选择
第七讲行政性分权,此路不通
第八讲跨越企业承包制
第九讲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利益格局的建立
第十讲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新
第十一讲农村社会的变革
第十二讲改革时期的发展方针
附录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
Ⅱ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篇 总论
**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
第二篇 部门专论
第3章 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
第4章 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
6.4 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议题
第7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
7.2 1980~1993年: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
7.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
7.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
第8章 对外开放
8.1 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8.2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8.3 经济特区的构建和开放地区的扩展
8.4 外商直接投资
8.5 中国对外开放前景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9章 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9.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其分类
9.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
9.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
**0章 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10.1 宏观经济的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
10.2 1979~1996年间的四次经济波动
10.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波动
10.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章 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
11.1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
11.2 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规划及其进程
11.3 中国转型期中的社会矛盾
11.4 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
**2章 结束语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它的发展前景
12.2 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Ⅲ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章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第3章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第4章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
的探索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第5章 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 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
第6章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6.2 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附录1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
附录2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
附录3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作者。我对这位作家一直有种莫名的好感,他写的很多文章都非常有深度,而且视角独特,总能挖掘出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带着一种人文关怀,不会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局限性。我记得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某个改革时期的地方官员的文章,写的就特别生动,把那种夹在上面的压力和下面的阻力中,想做点事情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当我知道他写了这么一套关于中国改革的书,而且是“三部曲”,立刻就心动了。我猜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很多我之前不曾了解的细节,比如一些鲜为人知的会议记录,或者是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这些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才能构成一幅更完整的历史画卷。我对那些具体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政策落地后的实际影响,都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去感受那些变革的脉搏。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转型时期。尤其是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全方位重塑。我平时关注时事,但总感觉很多分析都停留在表面,或者过于片面。我希望能有一套书,能够系统地、深入地梳理出中国改革的全貌,从宏观的政策走向,到微观的个体经验,都能够有所涉及。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改革三部曲”,恰恰符合了我的这种需求。我推测,这套书很可能不会回避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争议性的议题。我对此是持开放态度的,毕竟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相反,那些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叙述,反而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帮助我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根源。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开放,并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这个过程无疑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改革三部曲”,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三部曲”的说法暗示着这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叙事体系。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不同的角度,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中国改革的历程。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关于一些关键性改革决策是如何出台的,当时有哪些不同的声音,最终又是如何权衡取舍的。同时,我也想了解改革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发生改变的,有没有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又付出了哪些代价?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干巴巴的理论著作,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史料,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分量不一般。我一直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背后的驱动力。市面上关于这个话题的书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听朋友推荐过这本书,说它的作者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叙事非常有条理。这本书叫“中国改革三部曲”,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丰富,而且“三部曲”暗示着一个连贯且深入的梳理过程,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决策和挑战,又是什么样的思想和力量在推动着这一切。我尤其想了解,在改革的浪潮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感受,是如何共同构成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本书的精装版也很吸引人,显得很有收藏价值,相信内容也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的没话说,拿到手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配色也相当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一直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背后的故事。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事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当时是如何思考的?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又被个体所影响,这其中的互动关系,往往是引人入胜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做出重要抉择的决策者们,他们的视野、胆识、以及面对的巨大压力,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三部曲”暗示着一个完整的、深入的梳理过程,而非碎片化的片段。精装版的质感也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书籍,无论是自己阅读,还是作为礼物赠予他人,都显得非常有分量。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沉浸在这厚重的历史之中,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