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零零四年七月,启功夫子九旬晋二寿辰,我社出版了《启功口述历史》等数种夫子新著。大家到家里给夫子祝寿,带着新出的样书。夫子那天兴致很好,精神矍铄,说话仍是一贯的风趣。在为大家签名留念时,夫子谈到,书可以出得小一点、薄一点,一本书说清一件事,书也就便宜一些。如沐春风的情景恍如昨日,转瞬成为那样的遥远了。当时受夫子精神的鼓舞,我们很快找到几种启功法书资料,征得夫子同意,准备出几种“小书”,其中就有这本《心经》。到了二零零五年的新年,红皮子的《启功楷书千字文》“小书”送到夫子手里,夫子和我们都很欢喜。不几日,夫子一病竟至于不起了。 启功 书 启功,字符伯,亦元白,满族人,姓爱新觉罗。一九一二年七月生于北京。曾读小学、中学未毕业。从戴姜福甡学古典文学,从贾尔鲁、吴熙曾先生学中国画,从 陈坦先生学文史考证之学。启功先生是当代有名的文史专家、教授,对于古代文学、诗词、书法论、教育论等方面的研究著作颇为丰厚,他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古代字画鉴定大师。而其中很为世人所称道,声被寰中的是他的书法艺术。曾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辅仁大学国文教员、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才、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面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中国人民政治协等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级哲学研讨会的初学者。它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节奏,与其说是教人,不如说是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我读得很慢,几乎每一个短句后面都要停下来,试图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图像或者一个实际的场景来对应它所描述的境界。可惜,我越是努力去“看见”,它就越是遁形。它似乎在鄙视世间一切的执着,包括我试图理解它的这份执着。 当读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时,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不就是典型的“你不去想它,它就不存在”的玄学表达吗?我试着不去“想”我的账单和未完成的任务,结果它们反而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我明白,这或许是我自己的“业障”太重,无法领会其高妙之处。但对于一个寻求即时慰藉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实在太高了。它不提供任何情感上的安慰剂,完全是冷峻的、纯粹的理念灌输。它更像是一份古代的、高度提炼的“代码”,没有注释,没有用户手册,你得自己去编译,而我的编译器似乎不太给力。我最终只能将其归档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不是一本能伴我度过失眠之夜的良伴。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内页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墨色深沉,给人一种沉稳的质感。然而,内容上的“轻盈”与物质上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能提供清晰路径和具体步骤的文本,无论是技术手册还是历史传记,我需要能抓住的“锚点”。而这部心经,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漂浮在云端的一艘船,风景绝佳,但你永远无法真正停靠。它不断地提醒你,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包括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以及阅读它的你本人。这种彻底的虚无论调,虽然在理论上很震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我试图将其中某一句应用于我的日常交谈中,结果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因为我的表达听起来像是一个哲学系高材生在故作高深,而不是一个通达智慧的人在分享见解。 它似乎更适合被供奉起来,偶尔在特定的时刻被虔诚地诵读,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清洁作用,而不是被当作一本可以被反复研读、从中提取实用智慧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所谓的“心经”读下来,我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布局极其精巧,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迷宫。 刚翻开的时候,那种古朴的字体和装帧,确实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得到某种顿悟或者心灵的指引,毕竟名字里带着“般若波罗蜜多”这种玄奥的词汇,总觉得会揭示某种宇宙的终极奥秘。 然而,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欣赏一幅极简主义的水墨画,留白太多,线条的走向总是若即若离。 它不断地强调“空”,但这种“空”的概念,对于一个凡夫俗子来说,实在太过抽象了。我试着用我日常的逻辑去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结果脑子越转越糊涂,仿佛被卷入了一个逻辑的漩涡。 书中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概念的罗列,虽然结构完整,但对我个人生活中的困惑,比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并没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指导。读完后,我合上书本,感觉自己好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体操,身体是放松了,但精神上却留下了一堆未解的方程式。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学作品,一种对语言边界的探索,而不是一本实用的“心灵鸡汤”或者“人生指南”。 它更像是邀请你去进行一次漫长的、没有地图的内心远足,能不能找到出口,全看个人的悟性,对我来说,这次远足的结果更像是在原地打转,虽然风景别致,但终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评分我特地找了个安静的午后,试图完全沉浸式地阅读这篇经文,希望能捕捉到那种传说中“直指人心”的瞬间。这部作品的语言结构非常独特,它摒弃了冗余的描述,像机关枪一样连续抛出肯定的句子,节奏感极强,但这种节奏感反而让我难以停下来进行反思。 它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诵读文本,而不是思辨性的哲学论著。当我试着大声念出某些段落时,我能体会到文字本身的力量,那种韵律感和重复性确实能让人进入一种半催眠的状态。但这更偏向于一种情绪的调动,而非理性的吸收。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比如,它没有告诉我如何处理愤怒,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愤怒本身是空的。我承认,对于那些已经有深厚禅修基础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剂强效的定心丸,但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它更像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咒语,我听到了,但我不理解其运作原理,更无法随意使用。这本书的价值,我更愿意从其历史和文化影响力的角度去评估,而非它对当代个体心理的实用性。
评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蕴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它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批判,而是一种更高维度对低维度生命状态的审视。每次翻开它,我都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仿佛我所珍视的一切——我的名誉、我的财产、我的爱恨情仇——在它面前都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泡沫。 这种感觉很奇特,它既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虚无,又带来了一种奇异的解脱感。但这种解脱是暂时的,因为紧接着而来的就是一种深刻的迷茫:如果一切皆空,那么我为何还要努力生活,为何还要遵守那些社会规则?书中的逻辑是自洽的,但它与现实世界的运作机制是脱节的。我无法想象一个完全遵循“空”的原则的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它更像是一个完美的精神乌托邦的蓝图,美丽得令人心碎,却无法在尘土飞扬的现实中落地生根。我对书中提到的“无智亦无得”这句话深有感触,因为它完美概括了我读完后的状态:我没有获得任何新的知识,也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心境上的提升,只是耗费了时间,带着一脑子的哲学悖论散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