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琴学备要(上下册)(手稿本)
定价:138.00元
作者:顾梅羹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8066745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古琴类
内容提要
《琴学备要(套装上下册 手稿本)》作者顾梅羹,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目录
上册
篇 总规
章 古琴制度
节 琴体的概状
第二节 琴面的部位
第三节 琴底的部位
第四节 琴前后的部位
第五节 琴腹的部位
第六节 琴体的尺度
第七节 徽位的安定
第八节 弦丝的规格
第二章 古琴的装备
节 搓 (lou)穿轸法
第二节 结绳头上弦轸法
第三节 上弦的程序
第四节 间勾调弦法
第三章 演奏规范
节 琴位的安置
第二节 坐位的姿式
第三节 按弹的宜忌
第四章 按谱方法
节 专一心志
第二节 严守指法
第三节 辨别音调
第四节 注念工尺
第五节 审定节奏
第六节 分析句段
第七节 参合谱理
第八节 遵从派别
第九节 揣摩旨趣
第二篇 指法
章 右手指法谱字详释
节 一弦单弹指法谱字
第二节 两弦双弹指法谱字
第三节 数弦连弹指法谱字
第二章 左手指法谱字详释
节 应用各指指法谱字
第二节 本位取音指法谱字
第三节 隔位取音指法谱字
第四节 散弦取音指法谱字
第三章 音位谱字详释
第四章 节奏谱字详释
第五章 通用谱字详释
第六章 指法练习(附练习曲)
第三篇 手势
章 右手手势图说
节 右手举指起势——春莺出谷势
第二节 右大指托擘势——风惊鹤舞势
第三节 右食指抹势——鹤鸣在阴势
第四节 右食指挑势——宝雁衔芦势
第五节 右中指勾剔势——孤鹜顾群势
第六节 右名指打摘势——商羊鼓舞势
第七节 右大、中指大撮势——飞龙拏云势
第八节 右食、中指齐撮势——螳螂捕蝉势
第九节 右名、中、食指轮势——蟹行郭索势
第十节 右食、中、名指泼刺势——游鱼摆尾势
第十一节 右名、中、食指刺伏势——鹰隼捷击势
第十二节 右食、名、(中)指打圆势——神龟出水势
第十三节 右食、中指涓势——幽谷流泉势
第十四节 右中、食指双弹势——饥鸟啄雪势
第十五节 右食、中指圆搂势——鸾凤和鸣势
第十六节 右食、中指锁势——鹍鸡鸣舞式
第十七节 右食、中指全扶势——风送轻云势
第十八节 右名、中、食指索铃势——振索鸣铃势
第二章 左手手势图说
节 左手寄指起势——秋鹗临风势
第二节 左大指按弦势——神鸟衔书势
第三节 左食指按弦势——芳林娇莺势
第四节 左中指按弦势——苍龙入海势
第五节 左名指按弦势——栖凤梳翎势
第六节 左名指跪按势——文豹抱物势
第七节 左大指猱势——号猿升木势
第八节 左大指罨势——空谷传声势
第九节 左大、名指对按掏起势——鸣鸠唤雨势
第十节 左大、中、名指虚罨势——幽禽啄琢木势
第十一节 左大、中、名指吟势——寒蝉吟秋势
第十二节 左大、中、名指走吟势——飞鸟衔蝉势
第十三节 左大、中、名指飞吟势——飞燕颉颃势
第十四节 左大、中、名指游吟势——落花随水势
第十五节 左大、中、名指绰注势——鸣蜩过枝势
第十六节 左大、中、名指进复退复势——燕啄飞虫势
第十七节 左大、食、中、名指浮泛势——粉蝶浮花势
第十八节 左大,食、中、名指互泛势——蜻蜓点水势
第四篇 曲谱
章 琴谱的创制和发展
第二章 减字谱组织法
第三章 打谱的节奏方法
下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实际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日常练习的曲目进行对照印证。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的“实战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琴理的宏观论述上,而是将理论与具体演奏技巧紧密结合。比如,针对某种特定指法的音色控制、气息的运用,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和建议,这些都不是书本上能轻易学到的“套话”。这种将理论“落地”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倍增。它有效地填补了传统师徒教学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知识盲区。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本书会成为你提升演奏境界的“磨刀石”;如果你是入门者,它则能为你打下一个非常扎实,且充满人文情怀的基石,让你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领悟到“琴道”的深远。
评分对于任何一位深入钻研古琴艺术的人来说,工具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是放在首位考量的。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止于“备要”二字所暗示的概要性知识。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作者对各个流派琴谱的取舍和编排,显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梳理和比较,而非简单地堆砌资料。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指法解析和不同版本间的异同探讨,处理得尤为精妙。阅读这些段落时,我能感受到作者是在试图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琴人的桥梁,他不仅仅是在传授技法,更是在传递一种对待音乐和历史的审慎态度。这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迷失方向,使人能够有条不紊地构建起自己的琴学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愧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品,细节之处尽显匠心。首先,那封面采用的纸张质感就非常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沉静的、略带粗粝的触感,与“琴学”的古朴意蕴相得益彰。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上下两册分置,便于携带和翻阅。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专业性和审美品味。文字清晰度极高,墨色浓淡适中,对于需要长时间研读琴谱或文字解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尤其欣赏的是,在关键的琴谱符号和指法图示的处理上,出版社似乎下了不少功夫,界限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要点。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将传统学问的严肃性,与现代出版技术的精良性完美结合,使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让人心生敬畏,也更愿意沉浸其中。
评分购买这类专业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作者的名头和专业背景去的。顾梅羹先生的学识自然是无需多言,但更令人信服的是,他如何将这种高度凝练的知识体系,以一种相对易于消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与晦涩,反而流露出一种温润如玉的大家气度。他讲解复杂的“徽位”或“泛音”时,总能用最恰当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叙述的艺术,是区分“普通抄录者”与“真正学者”的关键。读起来,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不急不躁地在你身边耳提面命,时不时点拨一两句,让你豁然开朗。这种亦师亦友的阅读体验,是许多枯燥的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主动探索欲。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古典音乐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爱好者,我深知“手稿本”三个字所蕴含的特殊意义。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原始性、未被过度修正的鲜活感,以及与作者创作思维最贴近的状态。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呈现,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保留了许多在后续正式出版物中可能被“规范化”而削弱的个人印记和早期研究的探索痕迹。对于研究琴学史或者想探究顾老先生个人学术脉络的同好来说,这种“原生态”的版本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学者思维过程的窗口,可以看到哪些地方是其反复推敲的重点,哪些地方是其初期大胆的假设。这种文献价值,远超出了普通学习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