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创作的《1944--腾冲之围》又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上部 游击腾冲
**章 腾冲陷寇
第2章 预2师挺进腾冲(1942年5月10日至25日)
第3章 围攻橄榄寨(5月25日至6月14日)
第4章 随军抗日县政府(6月5日至7月初)
第5章 腾南战事:土司区的抗战(7月7日至9月12日)
第6章 九一八反“扫荡”(9月13日至10月26日)
第7章 反**至二期“讨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
超链接1:“茶里游击队”暨谢晋生事略
第8章 36师接替预2师游击(暨反第三期“讨伐”)(5月8日至8月)
第9章 田岛诱降张问德(暨日军酝酿“甲号讨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
超链接2:日军在腾冲的军政统治
——暨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事略
**0章 反“甲号讨伐”(10月13日至11月末)
**1章 全域沦陷后的腾冲敌情
超链接3:腾冲游击时期的情报战
**2章 大战来临直前的腾冲
中部海拔*高的战场
反攻战前绸缪
**3章 攻击命令下达(1944年4月19日至26日)
超链接4:54军与53军概况
**4章 同日,敌我两军召开战前会议(5月5日至10日)
超链接5:怒江与高黎贡山
**阶段作战
**5章 渡河攻击(5月10日至11日)
**6章 198师攻击小横沟、灰坡(5月12日至20日)
**7章 36师出击大尖山、唐习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
**8章 593袭占桥头、马面关(5月13日至19日)
**9章 左翼军奉令出击,54军调整态势(5月16日至23日)
第20章 53军续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
第21章 松井部队反击红木树(5月11日至30日)
第22章 战场侧翼:片马(4月初至5月中旬)
第23章 **1集团军酝酿左翼攻势(5月16日至21日)
第二阶段作战
第24章 54军自南北隘路两翼推进(5月23日至27日)
第25章 藏重部队救援桥头、马面关(5月19日至29日)
超链接6:桥头、马面关之战评析
第26章 198师主力惨战北斋公房(5月28日至31日)
第27章 迟到的援军:预2师&桥头、36师&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
第28章 53军攻占大塘子,两路西进(5月23日至6月初)
第29章 藏重、松井部队合击江苴(6月3日至9日)
超链接7:“委座”电头电报小析
第30章 战场侧翼:片马、红木树(5月末至6月上旬)
第31章 沉闷的后续战事:桥头、北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
第32章 54军调整部署,各部攻击再兴(6月5日至11日)
第三阶段作战
第33章 迫于**1集团军攻势,日军决定自腾北收缩
第34章 藏重再次北返接应日隈大队突围(6月9日至11日)
第35章 36师驰援桥头无果(6月11日至13日)
第36章 198师乘势收复北斋公房(6月10日至15日)
超链接8:日军倏忽进退为哪般?——兼评日军“内线作战”
第37章 日军收缩后,我军追击收复失地(6月15日至22日)
超链接9:高黎贡山之战盘点
下部 浴火之城
腾冲城外围战役
第38章 战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
第39章 收缩腾冲后的日军(6月22日至27日)
第40章 130师沿龙川江南下扫荡,切断腾龙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
第41章 116师驱逐飞凤山之敌,进击城东南(6月26日至7月25日)
第42章 36师、198师会攻蜚凤山,进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
第43章 预2师自右翼迂回攻击,逼近来凤山(6月25日至7月5日)
第44章 54军自北、西、南三面合围腾城(7月6日至12日)
第45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上)(7月8日至25日)
第46章 随《扫荡报》记者潘世征巡察战场
第47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下)(7月26日至28日)
超链接10:来自地面和空中的有力支援
超链接11:来凤山之战小结
围攻腾冲城垣战役
第48章 腾冲日军城防及远征军攻城部署
第49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上)(7月29日至8月13日)
超链接12:军地因军粮供应问题引发矛盾
第50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下)(8月14日至9月14日)
超链接13:辻政信制定“断作战”计划
第51章 勋赏与罚罪
第52章 亡命与追剿
第53章 回家——中日士兵的*后归宿
腾冲战役大事记
腾冲战役远征军主要将领略历
附表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向来偏爱那些能拓宽我思维边界的书籍,而这本《2014中国好书》的选篇,明显带有强烈的策展人意志,这种意志在于“打破舒适区”。其中收录的一部关于量子力学通俗解读的文章,让我这个工科背景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顶。以往读到的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枯燥,要么为了有趣而牺牲了严谨性,但这篇文章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和日常的场景构建,将叠加态、量子纠缠这些“反直觉”的概念,阐释得清晰易懂,又不失科学的敬畏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阐释科学原理的同时,还探讨了这种前沿科学对人类认识世界基础的颠覆性影响,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一篇科普,更是一次关于“认识论”的深刻探讨。它证明了即便是看似最硬核的知识,只要用对方法,也能以最优雅的方式抵达普通读者的心中。这种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许多同类选集中所缺乏的。
评分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一份好的选集必须要有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文字。这本《2014中国好书》里选入的几篇小说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语言的张力和意境的深远,让我反复咀嚼。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叙事手法极其克制,全篇几乎没有直接的情感宣泄,所有的波澜都隐藏在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描写之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围绕着一棵被砍伐的老树展开,但通过对这棵树的“失去”,折射出的是几代人之间情感的错位、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以及个体面对时代洪流时的那种无力感。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到如同用手术刀雕刻,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该出现的位置,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功力,让我对当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重拾信心。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那种冷静的叙述口吻,去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才是好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2014中国好书》的合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那种精装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我通常对这种年度精选集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期待能从中发现被主流视野可能遗漏的瑰宝,又担心它会是某种刻意拔高的“应景之作”。然而,甫一翻阅,那种编辑的用心便扑面而来。它不像某些选集只是简单地堆砌,而是能感受到一种清晰的脉络和对当代阅读风貌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它在文学、历史、科普这些看似泾渭分明的领域之间搭建的隐形桥梁。比如,其中一篇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随笔,其思辨的深度和对未来图景的描绘,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年度精选”的预期,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化为了我们日常可以触摸的困境。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深度报道,作者显然是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文字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匠人的汗水味,那种对“慢工出细活”的现代价值重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总体而言,这套书就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它不强迫你接受某一种单一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精神面貌的绝佳多棱镜。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2014中国好书》起初是有点冲动的,主要被“好书”这个标签吸引了,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真正震撼我心灵的书籍。翻开后发现,它的广度确实令人赞叹,几乎涵盖了那一年度社会关注的所有热点议题,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深度上的挖掘。有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空间”的非虚构作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观察。作者没有去描绘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而是聚焦于那些被高架桥吞噬的城中村、被遗忘的旧厂房,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们那种游离于主流叙事之外的生存状态。那种笔触细腻得近乎残忍,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潮湿的墙壁发霉的味道,能听到狭窄巷道里微弱的电视声。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质问:我们飞速发展背后,究竟牺牲了哪些不可替代的人性温度和历史记忆?读完那部分,我足足沉默了好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匆匆路过的那些城市角落。这绝非轻松的读物,但却是当下中国社会最需要被直视的侧面,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冷峻,完成了对时代侧影的精准定格。
评分购买这本《2014中国好书》的另一个驱动力,是想了解当年社会思潮的“文化温度”。在我看来,社会思潮的变迁往往首先反映在对历史和哲学的再解读上。书中收录了一篇对某个古代哲学流派的全新解读文章,它打破了传统教科书那种刻板、僵硬的定义。作者大胆地将该流派的思想与当代的全球化挑战、信息茧房现象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我最欣赏的是其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它并非是生硬地“嫁接”,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原著文本中的“活水”,证明了那些古老的智慧在面对现代困境时,依然具有惊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这篇文章成功地将“古老”与“前沿”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融为一炉,展现出一种令人振奋的文化自信——即我们的传统并非只能束之高阁,而是可以成为解决当代难题的锐利工具。它成功地激活了我对本土哲学体系的兴趣,让我愿意去挖掘更多被忽视的经典文本,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深远的。
评分好书,看得爱不释手。。。
评分不错,挺好的,你值得拥有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除了发货有点慢之外什么都好。
评分习惯性好评习惯性好评
评分不错,是正版,物流也及时。
评分不错,是正版,物流也及时。
评分不错的好书不错的好书不错的好书不错的好书
评分到腾冲抗战纪念馆看后有深入了解远征军战役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