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商辦到官辦:萍鄉煤礦研究 |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11-01 |
| 作者:陳慶發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9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1617075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江西萍鄉煤礦,又稱安源煤礦。1890年,張之洞開始籌建當時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鐵礦開采企業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為獲得煤焦,其於1892年開始運作萍鄉煤炭資源。1896年,盛宣懷接手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並於1898年正式創辦萍鄉煤礦,設備和工程師全部從國外引進。1908年,萍鄉煤礦全麵建成,名列當時中國“十大廠礦”前三,獲有“北有開平,南有萍鄉”的美譽,噴泉、街燈相映,號稱“小南京”。本書從曆史的視角描寫瞭1892—1939年間的萍鄉煤礦的發展狀態。
陳慶發,1965年生,江西贛州南康人。1988年江西師範大學曆史係本科畢業,1991年吉林大學曆史係日本史方嚮碩士畢業,2010年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曆史係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史方嚮博士畢業。現任江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日社會經濟史比較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狀況
第三節 史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 史料來源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創新
一 萍鄉煤礦的名稱界定與研究斷限
二 內容安排
三 研究創新
四 說明
第二章 萍鄉煤礦的創建(1892-1908)
第一節 萍鄉煤礦的前身
一 萍鄉的煤炭資源
二 萍鄉煤業的發展曆程
三 漢陽鐵廠駐萍鄉煤務局
第二節 萍鄉煤礦的正式創辦
一 費時十年的建礦曆程
二 機構建設與體製建設
三 創辦者經濟思想的影響
第三章 商辦萍鄉煤礦(1908-1928)
第一節 漢冶萍體製
一 商辦漢冶萍公司的建立
二 漢冶萍的企業定位
三 漢冶萍體製的本質
第二節 銷售與銷售管理
一 外商代運代銷
二 寶豐公司的代銷
三 自銷
第三節 組織、人事與財務管理
一 *高管理機構
二 人事及財務管理
第四節 生産與生産管理
一 以銷定産
二 安全管理
三 産品質量管理
第五節 “生産型”萍鄉煤礦的資本收益
一 1908年財務狀況
二 1908-1918年財務狀況
三 1919-1923年財務狀況
第四章 官辦萍鄉煤礦(1928-1939)
第一節 “管理型”企業的企業定位
一 政治經濟背景
二 管理目標
第二節 官辦萍鄉煤礦的“管理
一 企業組織架構
二 人力資源配置
三 財務管理
四 工程與技術管理
五 生産管理
……
第五章 與地方小煤窯的競爭
第六章 資本與産業鏈的製約
第七章 時局與應對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古樸的色調,帶著一點時代的滄桑感,封麵上“商辦到官辦”幾個字,還有“萍鄉煤礦研究”的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工業史,特彆是礦業的發展很感興趣,而萍鄉煤礦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發展曆程,尤其是從民間資本經營轉嚮國傢力量主導的過程,必然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遷。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剖析這一轉變背後的具體原因,是技術瓶頸、資本睏境,還是國傢戰略的需要?它可能會從礦工的生活狀態、安全生産、技術革新等方麵展開敘述,甚至會涉及當時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經營模式的轉變對當地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帶來的長遠影響。光是想象這些潛在的內容,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希望能從中一窺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復雜圖景,以及特定區域在國傢發展大潮中的獨特命運。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思考瞭很久的書。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礦場的曆史,更是在探索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現象。“商辦到官辦”的轉變,聽起來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利益博弈、權力調整、以及觀念的碰撞,是極其復雜的。作者一定做瞭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分析工作,纔能如此清晰地梳理齣這一轉變的脈絡。我很好奇,在商業運營時期,礦山的利潤和效率如何?而當它被納入官辦體係後,又齣現瞭哪些新的問題和挑戰?是效率的提升還是衰退?是技術的進步還是停滯?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數據,來迴答這些疑問,並深入探討這種模式轉換對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公平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麵帶來的連鎖反應。它提醒我們,任何一項重大的經濟體製改革,都必然伴隨著深遠的社會影響,而理解這些影響,需要我們超越錶象,深入肌理。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並非直綫前進,而是在各種力量的拉扯和博弈中蜿蜒前行。萍鄉煤礦從商辦走嚮官辦,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充滿瞭戲劇性的故事。我很好奇,在商辦時期,是否有齣現過一些獨具匠心的經營策略,或是遭遇過難以逾越的睏難?而當它最終轉為官辦後,這種新的管理模式是否帶來瞭效率的提升,還是滋生瞭新的問題?作者對這些細節的挖掘,一定非常深入。這本書或許會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下,個體命運的浮沉,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人們如何做齣選擇,又如何被選擇所塑造。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礦業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和權力運作的生動教材,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不同發展模式所帶來的不同影響。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生動的筆觸,將萍鄉煤礦從一個由民間力量推動的商業實體,一步步演變成國傢機器的組成部分的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細節的刻畫所打動,比如那些泛黃的閤同、泛白的報紙、以及在曆史塵埃中被遺忘的證言,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生機。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礦業興衰的曆史,更是一麵映照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復雜肌理的鏡子。從洋務運動的興起,到民族資本的掙紮,再到國傢體製的建立和完善,萍鄉煤礦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上一個縮影。書中所探討的經濟體製變革、技術引進與消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變化,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促使我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個體和集體的命運是如何被時代的大潮所裹挾,又如何在其中努力書寫自己的篇章。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內斂的氣質吸引瞭。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研究者,但對近代中國的發展脈絡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萍鄉煤礦,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曆史的迴響,而“商辦到官辦”的標題,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關注點。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的工業化是如何在商業活力和國傢意誌之間尋求平衡的。它可能會深入分析,是什麼樣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促使瞭這一轉變的發生?在這場轉變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各方勢力,比如洋務派、晚清政府、地方官員、以及當時的民族資本傢,他們各自的立場和訴求是怎樣的?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具體礦山發展背後,所摺射齣的整個國傢的轉型圖景,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如何試圖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探索齣適閤自身發展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