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结构和物性—化学原理的应用(第三版)
:34.50元
作者:周公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040265866
字数:520000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化学的基础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些经典的概念,如“分子”和“化学键”逐渐地发生变化。新发现的一些物质性质,逐渐地成为基础内容,借这次修订机会,将它们引入书中,加强基础。和第二版相比,《结构和物性--化学原理的应用》第三版调整章节内容,将金属键和金属材料,将离子键和非金属材料,将配位场理论和磁性材料等分别结合在一起,放在同一章中。为各类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增强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本书由周公度编著。
内容提要
《结构和物性--化学原理的应用》是在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同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修订后的教材,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并着力将本书提供给不同类型的高校用作基础化学和材料化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全书包括绪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质、共价键和分子结构、氢和氧的化学、碳和氮的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界面化学、晶体的结构和性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电学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十四章。
《结构和物性--化学原理的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材料、电子等类专业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师及广大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由周公度编著
目录
绪言第1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质 1.1 原子和元素 思考与探索 关于“原子量”和“分子量” 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描述方法和量子效应 1.3 氢原子的结构 1.3.1 单电子原子的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1.3.2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1.3.3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1.4 多电子原子结构 1.4.1 屏蔽效应和穿透效应 1.4.2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5 元素周期表 1.6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6.1 原子的电离能 1.6.2 原子的电子亲和能 1.6.3 原子的电负性 1.7 相对论效应对元素周期性质的影响 1.8 化合物中元素的周期性质 1.8.1 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态 1.8.2 从周期表看化合物的性质 1.8.3 过渡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1.9 原子光谱和电子能谱的应用 1.9.1 原子光谱 1.9.2 电子能谱 习题第2章 共价键和分子结构 2.1 物质的性质和化学键类型 2.2 H /2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 2.2.1 H /2的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2.2.2 共价键的本质 2.3 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2.3.1 价键理论 2.3.2 分子轨道理论 2.3.3 分子轨道的分布特点和分类 2.4 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4.1 同核双原子分子 2.4.2 异核双原子分子 2.5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表示法 2.5.1 分子的构型和构象 2.5.2 分子的点电子结构式 2.5.3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2.5.4 等电子原理 2.5.5 杂化轨道理论 2.6 共轭分子中的离域π键 2.6.1 共轭分子及其形成条件 2.6.2 共轭效应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7 配位键 2.7.1 配位键的成键形式 2.7.2 配位化合物的构型 思考与探索 贝壳是怎样长大的? 2.8 分子的对称性 2.8.1 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8.2 分子的点群 思考与探索 对称性在文学中的内涵 2.9 原子的共价半径和共价键键长 2.10 氢键 2.10.1 氢键的成键类型 2.10.2 氢键的形成和物质的性能 ……第3章 氢和氧的化学第4章 碳和氮的化学第5章 能源化学第6章 环境化学第7章 界面化学第8章 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第9章 金属材料第10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第11章 磁性材料第12章 光学材料第13章 电学材料第14章 合成高分子材料附录索引(按汉字笔画排列)元素周期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真是太人性化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需要精读专业书籍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翻阅过几本同类题材的教材,总觉得在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上把握得不太均衡,要么图太简略无法支撑论点,要么信息塞得太满让人喘不过气。但这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尤其是那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每一步的假设和转化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完全避免了那种“此处省略一万字”的尴尬。这对于自学或者基础不够扎实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真正做到了“手把手”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理论世界。我甚至想象了一下,如果能配套一些动态的模拟演示文件,那学习效果肯定会更上一层楼,但就目前的静态呈现而言,已经是市面上少有的精品了。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应用”的强调,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了实际意义。它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将读者困在象牙塔中,而是不断地将抽象的原理拉回到真实的物理化学现象中去验证和解释。无论是对材料的特定物态的分析,还是对反应动力学中能垒的理解,书中都提供了清晰的案例作为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写风格,对于正处于知识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培养科学思维的绝佳范本。它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结构和物性的基本原理去“诊断”和“预测”未知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期待着能把这本书的精髓融入到我的日常学习和未来研究中去。
评分第三段评价: 老实说,我对国内出版的经典教材一直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版本迭代只是形式上的修补。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在现有成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视角和更贴近现代实验观察的结果。从它的章节结构来看,似乎有意图地将传统的理论框架与最新的计算化学或材料科学的前沿应用做了某种程度的融合。我试着比对了一下前几章的某些核心概念阐述,那种对“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是什么”的探讨深度,让我感到作者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先进的。这绝非是一本可以“应付考试”的速查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去“对话”的学术伙伴,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深度,是衡量一本好书的关键标尺。
评分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相当大气,一看就是出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的细节,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在当前教材体系中的定位,感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更像是搭建了一座通往更高层次物理化学理解的桥梁。特别是那些关于宏观现象背后微观机制的阐释,文字之间流淌着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让人感觉复杂的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对原理的深入挖掘,而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才是真正体现了一本优秀教材价值所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个周末,泡上一壶茶,沉浸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究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无限奥秘的结构与物性间的内在联系。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定价在同类专业教材中算是中等偏上的,但考虑到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最终呈现的质量,我觉得物超所值。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许多经典的物理化学模型在这里得到了非常精妙的重述,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体系的对称性和能级结构时,作者的解释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瞬间穿透那些晦涩的数学符号外衣,直达物理本质。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某个关于晶体场理论的部分,通常这部分是公认的难点,但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流畅,从宏观的对称群到微观的电子排布,过渡得自然而然,让人感觉豁然开朗。这种叙事上的节奏感和对知识难点的精准拿捏,体现了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绝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构建者能够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