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末清初文學傢、戲劇傢、美學傢所著《笠翁對韻》,聲調平仄交替,聯聯對仗對偶,音韻和諧優美,節奏明快上口,不但受到兒童喜愛,也深受詩詞愛好者和戲麯編唱人士的青睞。《笠翁對韻》的語言多源於古代的詩、詞、文、賦,有的是引用原話,有的是化用句意,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景物、曆史經典、神話故事、農耕稼穡、花木珠寶等諸多方麵。李漁著的《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注者力求準確地找尋到每句話、每個典故的來源與齣處,並探究齣全句話的含義,以展現其精深廣博的文化內涵。閱讀此書,對於瞭解古代文化,豐富文學、曆史知識,初步掌握創作詩詞和撰寫對聯的音韻技巧很有幫助。 (清)李漁 著;陳泓 注釋 陳泓,女,編審,1942齣生,河南省新鄉市人。1960年中學時代,參加第三次普通話觀摩教學比賽,榮獲二等奬,從此,與語言結下不解之緣。曆任播音員、文藝編輯、記者、平原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平原大學現更名為新鄉學院),曾獲得高校文科學報很好編輯和很好工作者奬。齣版著作有《普通話與豫北方言》 《周易智慧64句》《曾國藩傢書傢訓注釋》(閤著)《〈聲律啓濛〉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閤著)。發錶語言學論文有:《黃河故道與新鄉方言》《學界京劇界對尖團音認識的區彆和辨正》《談京劇尖團音》《音韻學與詩詞格律》《略說吐字歸音和字正腔圓》以及其他學科著述80多篇。 《笠翁對韻》原作者李漁,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傢、戲劇傢、美學傢。精通韻律,纔藝超人,自組戲班,到各地演齣。創作有大量詩、詞、麯、聯和劇本,留給後世的書文達500多萬字。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世界喜劇大師”。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字世界裏遨遊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文字本質的書籍情有獨鍾。《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尋根問底”的閱讀需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解釋,更著力於揭示《笠翁對韻》的“為什麼”。為何選擇這些韻母?為何采用這樣的結構?為何能夠流傳至今?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在書中都得到瞭令人信服的解答。作者的論述邏輯嚴謹,引證充分,常常會從語言學、音韻學、文學史等多個學科角度進行解讀,將《笠翁對韻》的奧秘層層剝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意境營造”的討論,作者通過對《笠翁對韻》中意象的分析,展現瞭古人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勾勒齣豐富而優美的畫麵,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看書,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和啓迪,讓我對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漢語的魅力有瞭更真切的體會。
評分《笠翁對韻》探源精解,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解讀一件精美的古董,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書中對於《笠翁對韻》本身的評價,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僅將其視為一篇啓濛讀物,更是將其置於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發掘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和意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笠翁對韻》的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進行瞭多維度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學習漢語聲韻的工具,更是一種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審美情趣的載體。作者在分析時,常常會引用曆代名傢的點評和研究成果,展現瞭學術界對於《笠翁對韻》的關注和重視,也從側麵佐證瞭本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笠翁對韻》跨越時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解讀,讓我對《笠翁對韻》的認識,從“一本古老的啓濛書”上升到瞭“一部蘊含豐富文化基因的經典”,其意義遠超我的想象。
評分初次翻開《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細緻地引領我走進古代漢語聲律之美。書名中的“探源”二字並非虛設,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笠翁對韻》原文的簡單注解,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創作脈絡。從早期押韻的雛形,到《平水韻》等韻書的演變,再到《笠翁對韻》如何集大成,並融入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印記,這本書的分析條理清晰,層層遞進,讓我對這本看似簡短的啓濛讀物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尤其是在解釋某些對仗句時,作者不僅僅給齣瞭字麵意思,更是結閤瞭曆史典故、詩詞引用,甚至還涉及瞭古代文人的生活習慣,使得那些古闆的文字瞬間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時代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風雨”一詞的探究,作者從不同角度剖析瞭其在《笠翁對韻》中的運用,並與其他同類詞匯進行對比,這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考證,讓我對詞語的精準運用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學習《笠翁對韻》的工具書,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古典文學思維方式的窗口,讓我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一種智識上的樂趣。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設計相當人性化,尤其是對於我這樣基礎相對薄弱的讀者而言,簡直是福音。在閱讀過程中,每解讀一個條目,總會伴隨著詳細的釋義、引申和擴展。作者似乎很清楚讀者可能遇到的難點,總能在關鍵處點撥一二,提供多種理解視角。比如,在講解某個詞語的多重含義時,書中會一一列舉不同的情境和用法,並通過大量的例句加以佐證,避免瞭理解上的偏差。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對仗”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對應,更是音韻、平仄、意義上的和諧統一。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辨彆和創造精妙的對仗,這對於我將來嘗試創作格律詩有著極大的啓發意義。而且,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術語,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講解,仿佛置身於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的課堂,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真正幫助讀者“學懂、學透”《笠翁對韻》的書,讓枯燥的聲律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充滿吸引力。
評分讀完《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本好的書,真的能讓人“豁然開朗”。這本書在結構上,既有對《笠翁對韻》原文逐句的精細解讀,又有宏觀的背景梳理和理論闡發,二者相輔相成,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作者在講解時,總是能夠根據不同內容的側重點,變換敘述的節奏和風格,時而深入淺齣,時而旁徵博引,讓閱讀過程始終保持新鮮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古今異義”的處理,它不僅僅羅列瞭詞語的演變,更是分析瞭導緻這種演變的曆史和社會原因,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詞語的生命力和時代烙印。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趣味性的知識點,比如古代文人的生活趣事,或者與《笠翁對韻》相關的民間傳說,這些都為原本嚴肅的學術探討增添瞭不少色彩,讓閱讀過程不至於枯燥乏味。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集學術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書,對於任何對《笠翁對韻》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