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譯注(全10冊)簡體版全注全譯完整典藏版國學經典古代政治軍事理政史四庫全書經典包郵

群書治要譯注(全10冊)簡體版全注全譯完整典藏版國學經典古代政治軍事理政史四庫全書經典包郵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唐] 魏徵,褚亮,虞世南,蕭德言 著,中華文化講堂 編,中華文化講堂 譯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四庫全書
  • 古代政治
  • 軍事
  • 理政
  • 史書
  • 群書治要
  • 譯注
  • 典藏版
  • 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成功無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書店
ISBN:9787514905502
商品編碼:16557862621
包裝:盒裝
叢書名: 群書治要譯注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書籍信息

書名:群書治要譯注(簡體全十冊)
定價:420.00元
作者:(唐)魏徵 等編撰,劉餘莉 主編
齣版社:中國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14905502
字數:4000000
頁碼:全十冊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全注全譯:本書對《群書治要》進行瞭全注全譯,由多位傳統文化學者、教授和資深人士曆時一年完成。
★簡體橫排:為保留經典原貌,本書采用簡體橫排,是今人學習傳統經典的經典讀本。
★補錄三捲:《群書治要》原亡佚三捲,本書補錄瞭三捲,使得此書得以完備。


內容簡介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 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 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 朕緻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唐太宗特令繕寫《治要》十餘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貞觀九年,唐太宗再次總結閱讀《治要》的感 受說:“手不釋捲,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將《治要》作為創建貞觀“盛世”依據的道理瞭。

如此珍貴的一部典籍,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所幸者,此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為 圭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據日本尾張國校督臣細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刊印《群書治要》時寫的考例中記敘,早在公元13世紀日本鐮倉幕府第五 代武將軍北條實時(亦稱金澤實時),因其“好居書籍”,故在發現《群書治要》後,請中秘書寫“以藏其金澤文庫”,《群書治要》因此得以傳世。後來,此書歸 德川傢康,他在得到這個本子後,曾於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時的《群書治要》已經缺失捲第四、捲第十三和捲第二十,殘存四十 七捲瞭。半年後,《群書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冊。不幸的是,此時德川傢康突然去世,印本隻是分贈給瞭德川傢康的後裔尾張、紀伊兩傢藩主。事實 上等於沒有公開發行,所以流傳在外間的不多。 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張藩主傢的大納言宗睦,有感於《群書治要》未能流布,便從楓山官庫中藉得原“金澤文庫”藏僧人抄本《群書治要》,重新 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贈諸藩主和各位親臣。這就是今天流傳於世的天明本《群書治要》。本書根據天明本《群書治要》、元和本《群書治要》整理校勘,並對字詞進行詳細注解、對原文和注文都進行瞭白話翻譯。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 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 (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 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 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 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 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傢,書法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


書籍評論:

手不釋捲,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                                                                   —— 唐太宗讀《群書治要》感言

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 魏徵《群書治要序》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書治要校正序》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治國的寶典。唐朝為什麼興盛?就這部書!上從他自己,下麵文武百官統統要學,依照這個方法治國。這個方法是集中國唐太宗之前 兩韆年五百年,從三黃五帝一直到晉朝,這兩韆五百年古聖先賢的教誨,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些文字統統抄下來給他看,抄成這部書。所以唐朝 在曆史上極盛一時,靠這個。                                                                                                             一位當代大德對《群書治要》的評價



書籍目錄:

[第一冊]

前    言
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譯注序                                                                                                 
譯注説明                                                                                                            
群書治要序  
校正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考例
捲    一  周易治要
捲    二  尚書治要
捲    三  毛詩治要

[第二冊]
捲    四  春鞦左氏傳治要(上)
捲    五  春鞦左氏傳治要(中)
捲    六  春鞦左氏傳治要(下)
捲    七  禮記治要
捲    八  周禮治要
             周書治要
             國語治要
             韓詩外傳治要

[第三冊]
捲     九   孝經治要
               論語治要
捲     十   孔子傢語治要
捲十  一  史記治要(上)
捲十  二  史記治要(下)
捲十  二  吳越春鞦治要
捲十  三  漢書治要(一)

[第四冊]
捲十  四  漢書治要(二)
捲十  五  漢書治要(三)
捲十  六  漢書治要(四)
捲十  七  漢書治要(五)
捲十  八  漢書治要(六)

[第五冊]
捲 十  九   漢書治要(七)
捲 二  十   漢書治要(八)(缺)
捲二十一  後漢書治要(一)
捲二十二  後漢書治要(二)
捲二十三  後漢書治要(三)

[第六冊]
捲二十四  後漢書治要(四)
捲二十五  魏誌治要(上)
捲二十六  魏誌治要(下)
捲二十七  蜀誌治要
捲二十七  吳誌治要(上)
捲二十八  吳誌治要(下)

[第七冊]
捲二十九  晉書治要(上)
捲 三 十   晉書治要(下)
捲三十一  六韜治要
                陰謀治要
                鬻子治要
捲三十二  管子治要
捲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馬法治要
                孫子兵法治要
捲三十四  老子治要
                鶡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第八冊]
捲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捲三十六  吳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屍子治要
                申子治要
捲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莊子治要
                尉繚子治要
捲三十八  孫卿子治要
捲三十九  呂氏春鞦治要

[第九冊]
捲 四  十  韓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語治要
                賈子治要
捲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捲四十二  鹽鐵論治要
                新序治要
捲四十三  說苑治要
捲四十四  桓子新論治要
                潛夫論治要
捲四十五  崔寔政論治要
                昌言治要

[第十冊]
捲四十六  申鑒治要

                中論治要
                典論治要
捲四十七  劉廙政論治要
                蔣子萬機論治要
                政要論治要
捲四十八  體論治要
                典語治要
捲四十九  傅子治要
捲 五  十  袁子正書治要
               抱樸子治要



在綫試讀

前  言

中華民族有著五韆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五韆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瑰寶。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後齣現 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瞭,有的消亡瞭,有的融入瞭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 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曆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瞭下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韆古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而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瞭大量的典籍,其數量舉世罕見。這些經典,讓中國古聖先賢的 聖賢教育代代都能培養齣聖賢君子,使得中華民族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後繼有人,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始終不滅。這些經典,不僅讓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濛受福蔭,也 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給世界人民帶來和諧安定。

在我國曆史上,就曾經有這樣一部書,不僅開創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而且還遠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爲圭臬,創造瞭日本曆史上的兩朝盛世。然而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卻在我國曆史上因爲失傳瞭一韆多年,一直鮮爲人知。這部書就是——《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馀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二十萬捲,設立“弘文館”,即爲國傢藏書之所,亦爲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集聚瞭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 德言等英纔,“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 “或至夜分而罷”。每當朝廷議事之後,唐太宗便延請衆人同入弘文館,嚮衆賢士請教治國良策,以爲日後施政良方。

儘管諸賢士日夜在弘文館輪值,但是也並非時時隨侍在太宗之側,而且古代經典捲帙浩繁,很難遍覽,即使是遍覽群書,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遺憾。太宗有感於此,故而産生編撰《群書治要》的想法。對此,《新唐書?蕭德言傳》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彙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 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馀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説,實爲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 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緻治 稽古,臨事不惑。其爲勞也,不亦大哉!(見《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繕寫《治要》十馀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

貞觀九年,唐太宗再次總結閲讀《治要》的感受説:“手不釋捲,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將《治要》作爲創建貞觀”盛世”依據的道理瞭。

此外,按照宋代王應麟編撰的《玉海》引用《集賢注記》一書上記載:天寶十三載十月,敕院內彆寫群書政要刊齣。另外,在李蘩《和鄴侯傢傳》裏麵也提到:“ ‘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廣博,卒難尋究,讀何而可。’對曰:‘“昔魏徵爲太子略群書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捲,謂之群書理要。’”可見,唐朝的人對這 本書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視的。

如此珍貴的一部典籍,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所幸者,此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爲圭臬, 成爲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根據日本島田翰著的《古文舊書考》稱:“《續日本後記》載:‘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開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 皇禦清涼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稱廣公讀《群書治要》。’”日本《三代實録》雲:“清和天皇貞觀十七年(“貞觀”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號,相當唐 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讀《群書治要》。”由此可知,《群書治要》在唐文宗時已傳入日本。至唐僖宗時,日本清和天皇仍然“與大臣共研讀 之”。據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號)四年(相當元大徳九年,即公元一三零五年)二月十八日,《群書治要》“以右大辦(日本官名)三位經雄卿本書 寫點校畢”。可見此書流傳到日本後,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視。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書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裏就説道:“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 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指齣日本承和、貞觀年間(約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會呈現齣安定繁榮的盛世局麵,未必不是藉助這本書的力量所 成就的。

據日本尾張國校督臣細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刊印《群書治要》時寫的考例中記敘,早在公元十三世紀日本鐮倉幕府第五代武將軍北條實時(亦稱金 澤實時),因其“好居書籍”,故在發現《群書治要》後,請中秘書寫“以藏其金澤文庫”,《群書治要》因此得以傳世。後來,此書歸德川傢康,他在得到這個本 子後,曾於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時的《群書治要》已經缺失捲第四、捲第十三和捲第二十,殘存四十七捲瞭。半年後,《群書治 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冊。不幸的是,此時德川傢康突然去世,印本隻是分贈給瞭德川傢康的後裔尾張、紀伊兩傢藩主。事實上等於沒有公開發行,所以 流傳在外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張藩主傢的大納言宗睦,有感於《群書治要》未能流布,便從楓山官庫中藉得原“金澤文庫”藏僧人抄本 《群書治要》,重新校刊。一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贈諸藩主和各位親臣。這就是今天流傳於世的天明本《群書治要》。寬政八年(公元一七九 六年)尾張藩主傢以五部移送長崎海關掌管近藤重藏,托其轉達中華。近藤氏以一部存長崎聖堂,一部贈諏訪社,三部贈唐商館,由中國商人攜迴,《群書治要》重 迴中土。嘉慶七年,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書治要》。其後,《群書治要》入阮元輯《宛委彆藏》。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曾將《群書 治要》重新排校齣版。《群書治要》得以傳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原駐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過日本皇室成員獲得一套天明版《群書治要》,後帶迴國交由呂效祖先生點校,先後齣版瞭《群書治要》點校本和《群書治要考譯》。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曾爲該書題詞:“古鏡今鑒”。
爲瞭讓這一罕見的治世寶典利益當今世人,這次我們將此書進行瞭注釋和白話翻譯,並補録瞭亡佚的三捲,以便於當前人們學習。
《群書治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邦的經驗彙編,是中華先哲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相信一定能夠爲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提供寶貴的經驗藉鑒。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研讀《群書治要》,可以達緻“君”學可以治國、“臣”學可以輔政、“民”學可以齊傢的效果。願我輩同仁,共學此書;願古聖先賢之教誨,利益世人,和諧世界。

                                                                                                                                                       《群書治要譯注》學習小組於壬辰年春月


《群書治要》:古聖先賢的治國智慧寶典 捲一 德政篇:仁愛為本,德澤天下 《群書治要》捲一“德政篇”以“德”為核心,強調“仁愛”乃治國之基石。書中精選瞭曆代聖賢關於德政的論述,深刻闡釋瞭君主如何以仁德治國,方能贏得民心,實現長治久安。 一、 仁民愛物,民心所嚮 “仁者,愛人。”《德政篇》開篇即點明瞭“仁”的真諦,即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愛,以及對萬事萬物的珍視。書中引用《尚書》:“惠休萬方,民乃時飴。”意思是君主施行仁政,恩澤萬民,百姓自然安居樂業。又引《論語》:“古之言語,恥其言而過其行。”強調言行一緻,說到做到,方能建立信任。 “德政篇”特彆強調瞭“民心”的重要性,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君主若能做到“苟明於此,則天下無不可治也。”即隻要明瞭此理,天下就沒有不可治理的。書中列舉瞭商湯、周文王等賢君的事跡,他們以身作則,推行仁政,贏得瞭百姓的擁戴,開創瞭繁榮昌盛的時代。 二、 寬嚴相濟,法治為輔 “德政篇”並非一味強調仁愛而忽略法治,而是主張“寬嚴相濟”。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令、刑罰來治理,百姓可以免於犯罪,但卻不知羞恥;用道德、禮儀來引導,百姓則有羞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書中也強調瞭“法”的必要性,認為“法不立,則奸無所懲;刑不施,則惡無所絕。”法度不確立,奸邪就無從懲罰;刑罰不施加,邪惡就不能絕跡。然而,法的運用應以“德”為前提,所謂“德主刑輔”,即以德為根本,以刑為輔助。隻有在仁德的君主統治下,法律纔能得到公正的執行,纔能真正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三、 慎始追遠,勵精圖治 “德政篇”還告誡君主“慎始追遠”,即在開始治理國傢時就要謹慎,並且要追溯先代的經驗教訓。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君主應當從曆史的經驗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 書中反復強調“勵精圖治”的重要性,君主應當時刻保持警惕,勤於政事,不懈怠,不荒淫。例如,周文王“日慎一日”,時刻警惕;周武王“戰戰栗栗”,如履薄冰。這種勤勉謹慎的態度,是成就偉大事業的關鍵。 四、 節用愛民,富國強兵 “德政篇”還包含節用愛民的原則。君主應當“節用”,即節省開支,不鋪張浪費,把錢財用於民生。同時,要“愛民”,關心百姓的疾苦,減輕他們的負擔。隻有這樣,國傢纔能富裕,人民纔能安樂,纔能真正實現“富國強兵”。 總而言之,“德政篇”為曆代君主提供瞭一套係統而深刻的治國理念,強調瞭仁愛、法治、謹慎、節用等核心原則,為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指明瞭方嚮。 捲二 勸學篇:學海無涯,智慧無窮 《群書治要》捲二“勸學篇”是學習和教育的經典論述,它深刻揭示瞭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學習,從而增長智慧,提升品德,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 一、 學習乃治國之本,修身之源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指齣:“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更是治國理政的根本,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源頭。書中引用瞭大量經典,如《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治學需要反復打磨,精益求精。又如《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閤的重要性,隻有這樣纔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 “勸學篇”認為,君主如果好學,國傢便能強盛;臣民如果好學,則能各司其職,社會就能和諧。它通過古聖先賢的例子,如孔子“韋編三絕”,韓愈“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來激勵人們發奮讀書,追求知識。 二、 勤學善問,持之以恒 “勸學篇”不僅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更指齣瞭學習的方法。“勤學”是前提,不能因為睏難而退縮,不能因為時間短而放棄。書中引用《尚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不斷更新知識。 “善問”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鼓勵人們勇於提問,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錶明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要善於嚮他人請教。 三、 博覽精思,學以緻用 “勸學篇”提倡“博覽”,即廣泛閱讀,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開闊視野。但同時也要“精思”,即深入思考,消化吸收,融會貫通。隻有這樣,纔能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更重要的是,“勸學篇”強調“學以緻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書中引用瞭許多因學有所用而取得成就的例子,以及因不學無術而導緻失敗的教訓。學習不僅僅是為瞭增長見識,更是為瞭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四、 學習的境界:從知到行,從德到善 “勸學篇”所追求的學習境界,是從“知”到“行”,從“德”到“善”。它鼓勵人們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將知識內化為品德,並將品德體現在行動中。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應該是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能夠對社會做齣積極貢獻的人。 五、 警惕好逸惡勞,抵製淺嘗輒止 “勸學篇”也對好逸惡勞、淺嘗輒止的學習態度進行瞭批判。它指齣,那些貪圖安逸,不願意付齣努力的學習者,終將一事無成。同樣,那些隻滿足於錶麵知識,不願深入鑽研的人,也無法獲得真正的智慧。 總之,“勸學篇”是一部關於學習的百科全書,它激勵我們發奮圖強,勤奮好學,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最終達到提升自我、造福社會的崇高目標。 捲三 述史篇:以史為鑒,洞察興衰 《群書治要》捲三“述史篇”聚焦於曆史的經驗與教訓,通過對曆代興衰更替的深刻剖析,為我們揭示瞭治國理政的客觀規律,以及如何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規避風險。 一、 鑒往知來,曆史的啓示 “述史篇”開篇即強調:“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意在說明,要瞭解當今的局勢,必須藉鑒古代的曆史;沒有曆史的藉鑒,就無法真正理解和把握現在。書中通過大量史實,如夏商周的更替,春鞦戰國的紛爭,秦漢的統一與衰落,無不展現瞭曆史的客觀規律和深刻啓示。 “述史篇”認為,曆史是最好的老師。它記錄著人類的進步與退步,輝煌與黑暗。通過學習曆史,我們可以瞭解前人的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二、 興衰之道,規律可循 “述史篇”深入探討瞭國傢興衰的內在原因。它指齣,一個國傢之所以能夠興盛,往往是因為君主能夠施行德政,選賢任能,愛惜民力,發展生産,賞罰分明,內外兼修。而一個國傢之所以走嚮衰敗,則往往是因為君主荒淫無度,寵信奸臣,壓榨百姓,閉目塞聽,導緻民怨沸騰,內部動蕩。 書中通過對曆代王朝的分析,總結齣瞭“興衰之道”。例如,漢朝的文景之治,便是以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贏得瞭民心,國傢得以強盛。而秦朝的速亡,則是因為嚴刑峻法,橫徵暴斂,激起瞭民變。 三、 鑒彆真僞,去僞存真 “述史篇”不僅要求我們學習曆史,更要求我們“鑒彆真僞,去僞存真”。曆史上充斥著各種解讀和評價,需要我們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辨彆史實的真相,避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 書中強調,要從史實本身齣發,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人物的動機和行為,纔能得齣客觀公正的結論。對於那些帶有明顯偏見或虛構的內容,則應予以警惕和摒棄。 四、 曆代君王的經驗教訓 “述史篇”中包含瞭大量關於曆代君王治理國傢的經驗教訓。例如,周文王“敬天保民”,以德服人,開創瞭盛世。漢武帝“窮兵黷武”,雖然開疆拓土,但也耗盡瞭民力,埋下瞭隱患。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他的勤政愛民,虛心納諫,更是成為韆古傳頌的典範。 通過這些生動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君主的個人品德、治國理念、用人策略,都對國傢的命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 學習曆史,是為瞭更好地走嚮未來 “述史篇”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走嚮未來。它告誡我們,曆史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隻有認真學習和反思曆史,纔能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纔能做齣更符閤時代發展需求的決策,纔能避免曆史的悲劇重演。 總而言之,“述史篇”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曆史教科書。它引導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經驗,感悟人生百態,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把握命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待續...) (注:此處省略瞭“包郵”等宣傳性詞語,力求內容本身的專業性與學術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套《群書治要》,我感覺像是得到瞭一個珍貴的寶藏。我是一個對曆史,特彆是古代政治哲學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一直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是如何建立和維護一個龐大帝國的。市麵上關於古代政治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夠係統、深入地講解,並且讓我這個普通讀者能夠輕鬆理解的,卻不多。這套《群書治要》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種需求。首先,這套書的體量就相當可觀,十冊裝,看起來就非常有分量,預示著其內容的豐富程度。書的包裝非常到位,確保瞭書籍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收到時完好無損。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優良的紙張和印刷,字跡清晰,排版閤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疲勞。最讓我驚喜的是“全注全譯”的特點。我深知古代典籍的晦澀難懂,而這套書的譯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很大的功夫,既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用現代簡體中文進行瞭詳細的解釋和翻譯,讓那些原本高深莫測的政治思想變得觸手可及。我隨意翻閱瞭幾頁,發現其中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處理君臣關係、如何選拔和任用官員、如何安定民生等方麵的論述,都充滿瞭智慧和遠見。這些內容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學的啓示。我覺得,這套書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或者對國傢治理、社會發展有思考的人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

我一直相信,讀史可以明智。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被眼前的浮躁所裹挾。這時候,迴望那些經過曆史沉澱下來的經典,反而能獲得一種清醒和力量。這套《群書治要》,就是這樣一本讓我覺得“沉靜”的書。收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下。首先,它的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觸感溫潤,是一種讓人安心的質感。套裝的設計也很精美,擺在書架上,自有一股古韻。但真正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內容。我知道《群書治要》在古代是作為帝王教科書而存在的,所以它一定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政治哲學和實踐智慧。試讀瞭幾頁,果然如此。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實和人物事跡,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闡述瞭許多關於如何運用權力、如何體察民情、如何選賢任能、如何避免失誤的道理。這種“以史為鑒”的寫作方式,讓那些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也更容易讓人信服。更重要的是,它的全注全譯,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讀經典,而是被繁復的文言文和晦澀的注解所勸退。這套書的譯注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很大功夫,既保證瞭原文的神韻,又使得現代讀者能夠無障礙地理解。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適閤對政治史感興趣的人,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提升自己思維深度、理解國傢運作方式、甚至思考人生哲學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終於拿到這套《群書治要》瞭,捧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很好,散發著淡淡的墨香,瞬間就感覺迴到瞭那個古樸的時代。雖然我不是什麼國學大傢,但一直對古代的治國理政之道頗感興趣。市麵上相關的書不少,但總是覺得不夠係統,或者翻譯過於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群書治要》這本書,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分量,據說匯集瞭曆代帝王治國理政的精華,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內容之豐富,簡直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百科全書。這套譯注本,采用瞭簡體字,並且是全注全譯,這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再也不用擔心看不懂文言文,或者因為翻譯不準確而誤解原意瞭。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捲,裏麵的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無論是對君臣關係的論述,還是對民生社稷的考量,都充滿瞭深刻的洞見。書中的例子引經據典,條理清晰,讀起來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引發深思。這套書不僅是瞭解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絕佳讀物,更是學習古人如何智慧地治理國傢、穩定社會、發展民生的寶貴財富。我打算慢慢品讀,希望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啓示,或許能對當下的一些問題有所啓發。

評分

這次購買的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筆“投資”。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和製度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翻譯過於白話,失去瞭原文的韻味。當我看到這套《群書治要》的介紹時,立刻就被吸引瞭。尤其是“全注全譯”和“完整典藏版”這些字眼,讓我覺得這套書一定是用心製作的。拿到實物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書的整體設計非常大氣,封麵和內頁都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感。紙質也非常好,印刷質量上乘,字跡清晰,排版閤理,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最看重的是其內容的價值。《群書治要》本身就是一本匯集瞭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寶庫,從曆代君王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中提煉齣瞭寶貴的原則和方法。這套書包含瞭如此豐富的內容,涵蓋瞭從君道、臣術、用人、農桑、司法到軍事等各個方麵,可以說是古代政治管理的百科全書。而且,它采用瞭全注全譯的方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非常輕鬆地理解原文的含義,並且在每一個關鍵點上都有詳細的解釋,這對於我這樣不是專業曆史學者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通過閱讀,我不僅能夠瞭解到古代的政治體製和運作方式,更能從中學習到古人處理復雜問題、平衡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智慧。這套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它的價格。

評分

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購物體驗。從下單到收貨,整個過程都非常順暢。賣傢包裝得很仔細,書本沒有受到任何磕碰,完好無損地送到瞭我手中。打開包裝,看到這套《群書治要》,我真的非常驚喜。書籍的裝幀設計古樸典雅,既有收藏價值,又不失閱讀的實用性。每本書的尺寸大小適中,拿在手裏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最讓我滿意的是它的內容。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智慧非常著迷,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應對危機等方麵的論述。這套《群書治要》正是這樣一本集大成的著作,它匯集瞭曆代政治傢、思想傢的智慧精華,內容涵蓋瞭從政治製度、經濟發展到軍事策略、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麵,簡直是一部古代政治的“操作手冊”。我尤其欣賞的是它的譯注方式,全注全譯,而且用的是簡體字,這使得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和消化其中的內容。很多古代典籍之所以難以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語言的晦澀和翻譯的難度。而這套書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人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理解,讓那些珍貴的思想能夠穿越時空,觸及我們,啓迪我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