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所著《笠翁对韵》,声调平仄交替,联联对仗对偶,音韵和谐优美,节奏明快上口,不但受到儿童喜爱,也深受诗词爱好者和戏曲编唱人士的青睐。《笠翁对韵》的语言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景物、历史经典、神话故事、农耕稼穑、花木珠宝等诸多方面。李渔著的《笠翁对韵探源精解》注者力求准确地找寻到每句话、每个典故的来源与出处,并探究出全句话的含义,以展现其精深广博的文化内涵。阅读此书,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丰富文学、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创作诗词和撰写对联的音韵技巧很有帮助。 (清)李渔 著;陈泓 注释 陈泓,女,编审,1942出生,河南省新乡市人。1960年中学时代,参加第三次普通话观摩教学比赛,荣获二等奖,从此,与语言结下不解之缘。历任播音员、文艺编辑、记者、平原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平原大学现更名为新乡学院),曾获得高校文科学报很好编辑和很好工作者奖。出版著作有《普通话与豫北方言》 《周易智慧64句》《曾国藩家书家训注释》(合著)《〈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合著)。发表语言学论文有:《黄河故道与新乡方言》《学界京剧界对尖团音认识的区别和辨正》《谈京剧尖团音》《音韵学与诗词格律》《略说吐字归音和字正腔圆》以及其他学科著述80多篇。 《笠翁对韵》原作者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精通韵律,才艺超人,自组戏班,到各地演出。创作有大量诗、词、曲、联和剧本,留给后世的书文达500多万字。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初次翻开《笠翁对韵》探源精解,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引领我走进古代汉语声律之美。书名中的“探源”二字并非虚设,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笠翁对韵》原文的简单注解,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创作脉络。从早期押韵的雏形,到《平水韵》等韵书的演变,再到《笠翁对韵》如何集大成,并融入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印记,这本书的分析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对这本看似简短的启蒙读物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尤其是在解释某些对仗句时,作者不仅仅给出了字面意思,更是结合了历史典故、诗词引用,甚至还涉及了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使得那些古板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风雨”一词的探究,作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其在《笠翁对韵》中的运用,并与其他同类词汇进行对比,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考证,让我对词语的精准运用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习《笠翁对韵》的工具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思维方式的窗口,让我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种智识上的乐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相当人性化,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而言,简直是福音。在阅读过程中,每解读一个条目,总会伴随着详细的释义、引申和扩展。作者似乎很清楚读者可能遇到的难点,总能在关键处点拨一二,提供多种理解视角。比如,在讲解某个词语的多重含义时,书中会一一列举不同的情境和用法,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加以佐证,避免了理解上的偏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对仗”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对应,更是音韵、平仄、意义上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辨别和创造精妙的对仗,这对于我将来尝试创作格律诗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艰涩的学术术语,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讲解,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读者“学懂、学透”《笠翁对韵》的书,让枯燥的声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评分《笠翁对韵》探源精解,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解读一件精美的古董,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书中对于《笠翁对韵》本身的评价,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篇启蒙读物,更是将其置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发掘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笠翁对韵》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学习汉语声韵的工具,更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载体。作者在分析时,常常会引用历代名家的点评和研究成果,展现了学术界对于《笠翁对韵》的关注和重视,也从侧面佐证了本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笠翁对韵》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笠翁对韵》的认识,从“一本古老的启蒙书”上升到了“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基因的经典”,其意义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字世界里遨游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文字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笠翁对韵》探源精解,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寻根问底”的阅读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解释,更着力于揭示《笠翁对韵》的“为什么”。为何选择这些韵母?为何采用这样的结构?为何能够流传至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证充分,常常会从语言学、音韵学、文学史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解读,将《笠翁对韵》的奥秘层层剥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营造”的讨论,作者通过对《笠翁对韵》中意象的分析,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丰富而优美的画面,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启迪,让我对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汉语的魅力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评分读完《笠翁对韵》探源精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本好的书,真的能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在结构上,既有对《笠翁对韵》原文逐句的精细解读,又有宏观的背景梳理和理论阐发,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在讲解时,总是能够根据不同内容的侧重点,变换叙述的节奏和风格,时而深入浅出,时而旁征博引,让阅读过程始终保持新鲜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古今异义”的处理,它不仅仅罗列了词语的演变,更是分析了导致这种演变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词语的生命力和时代烙印。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比如古代文人的生活趣事,或者与《笠翁对韵》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些都为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增添了不少色彩,让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乏味。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学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书,对于任何对《笠翁对韵》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