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 作者 | 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85784 | 出版日期 | 2009-12-01 | 
| 字数 | 733000 | 页码 | 844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1.140Kg | 
| 内容简介 |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三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间的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第三卷说明 卡·马克思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卡·马克思 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 卡·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 1. 2. 3. 4. 6. 7.劳动力 8.剩余价值的生产 9.劳动的价值 10.利润是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获得的 11.剩余价值分解成的各个部分 12.利润、工资和价格的一般关系 13.争取提高工资或反对降低工资的几个主要场合 14.资本和劳动的斗争及其结果 弗·恩格斯 *卡·马克思《资本论》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 一 二 卡·马克思 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 弗·恩格斯 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 卡·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导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篇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 法兰西内战 一 二 三 四 附录 一 二 《法兰西内战》初稿(摘录) 公社 公社的产生和委员会 公社的性质 农民 共和联盟(共和同盟) 代表着社会中一切不靠他人劳动生活的阶级的公社革命 共和国只有公开宣布为社会共和国才可能存在 公社(社会措施) 乡绅的地方分权和公社 《法兰西内战》二稿(摘录) (6)公社 弗·恩格斯 *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 卡·马克思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卡·马克思 论土地国有化 弗·恩格斯 论住宅问题 1887年第二版序言 论住宅问题 篇 蒲鲁东怎样解决住宅问题 第二篇 资产阶级怎样解决住宅问题 第三篇 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 弗·恩格斯 论 卡·马克思 政治冷淡主义 弗·恩格斯 流亡者文献 一 波兰人的声明 二 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纲领 二 四 五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卡·马克思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摘录) 弗·恩格斯 给奥·倍倍尔的信 卡·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序言 给威廉·白拉克的信 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 一 二 三 四 弗·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 卡·马克思 *给《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卡·马克思 和弗·恩格斯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一 同卡·希尔施的谈判 二 给报纸确定的立场 三 三个苏黎世人的宣言 弗·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写的1880年法文版前言 1882年德文版序言 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 1892年英文版导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 二 卡·马克思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 卡·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弗·恩格斯 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 弗·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附录 *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 *卡·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 卡·马克思 *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 注释 人名索引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插图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版的扉页 马克思(1866年) 恩格斯(19世纪60年代) 《法兰西内战》英文第三版的扉页 巴黎公社战斗行动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1938年延安解放社和1939年上海海潮社出版的《法兰西内战》中译本 《论住宅问题》的扉页,上面写有“作者赠给劳拉·拉法格” 《论住宅问题》手稿页 1890—1891年《新时代》杂志第9年卷第1册第18期上发表的恩格斯为《哥达纲领批判》写的序言 1923—1939年间载有《哥达纲领批判》中译文的部分书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的扉页 1912—1943年间载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译文的部分书刊 马克思(1882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耐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曾有几次尝试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结果效果很差,那些需要反复揣摩的长句和严密的辩证法,在嘈杂和摇晃的环境中几乎无法有效接收。它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备着笔记本和笔,随时停下来思考和做笔记。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理论的吸收和个人经验的对照。书中描述的社会矛盾,虽然是十九世纪的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人类处境的某些侧面似乎具有永恒性。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系统性的批判,融入到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细微之处,并且不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这需要非常审慎的自我对话和反复的文本对照,这无疑是一场持久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历史解码器”。我以前阅读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只看到了表面的权力斗争和人物更迭。但是,在阅读了文集中的相关篇章后,我开始能够穿透那些表面的喧嚣,去探寻隐藏在时代背景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书中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工业革命时期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进步背后,劳动者付出的真实代价。这种从宏观的哲学高度回望具体历史细节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理解特定历史阶段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这使得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也能产生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大致啃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最大的感触在于其逻辑推进的严密性。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让读者在迷雾中摸索;相反,作者(或者说编者在组织这些文集时)似乎非常注重将抽象的理论“落地”为一个清晰可循的思考路径。比如,在阐述某个经济学原理时,它会先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场景切入,然后层层剥开表象,直抵核心的矛盾冲突。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不再把那些拗口的术语看作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动力学中的关键齿轮。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在被拆解成这样一步一步的论证后,突然间变得豁然开朗,这简直是智力上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那种仿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彩,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的经典。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腻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哑光纸张,给人一种阅读古代手稿的庄严感。尤其是字体排版,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哲学和政治论述,但字号和行距的设置非常科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我注意到,在章节的开头和重要的术语解释处,编者还巧妙地使用了小小的装饰性花边,这些细节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普及本”这个定位的深刻理解——既要保证学术的严谨性,又要在视觉和触觉上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让那些初次接触这类宏大理论的读者,在物理接触层面就能感受到一种被友善对待的体验。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部文集无疑是出色的参考资料库。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术语的界定和引用非常精准,这对于进行学术写作或者准备相关主题的演讲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是那种只提供结论的“速成读物”,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当我需要追溯某个概念的源头,或者想明确了解其原始语境时,我总会习惯性地翻到这本书的相应部分。相比于其他二手解读资料,直接从“一手”的论述中汲取养分,那种清晰度和力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训练,教会你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分析一个既定的结构,这种能力,远比记住几个理论名词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