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恩格斯
  • 文集
  • 经典
  • 政治
  • 哲学
  • 历史
  • 社会
  • 理论
  • 红色经典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5784
商品编码:151187577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作者 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定价 65.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85784 出版日期 2009-12-01
字数 733000 页码 844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1.140Kg

   内容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三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间的著作。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三卷说明
卡·马克思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卡·马克思 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
卡·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

1.
2.
3.
4.

6.
7.劳动力
8.剩余价值的生产
9.劳动的价值
10.利润是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获得的
11.剩余价值分解成的各个部分
12.利润、工资和价格的一般关系
13.争取提高工资或反对降低工资的几个主要场合
14.资本和劳动的斗争及其结果
弗·恩格斯 *卡·马克思《资本论》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


卡·马克思 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
弗·恩格斯 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
卡·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导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篇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
法兰西内战




附录


《法兰西内战》初稿(摘录)
公社
公社的产生和委员会
公社的性质
农民
共和联盟(共和同盟)
代表着社会中一切不靠他人劳动生活的阶级的公社革命
共和国只有公开宣布为社会共和国才可能存在
公社(社会措施)
乡绅的地方分权和公社
《法兰西内战》二稿(摘录)
(6)公社
弗·恩格斯 *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
卡·马克思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卡·马克思 论土地国有化
弗·恩格斯 论住宅问题
1887年第二版序言
论住宅问题
篇 蒲鲁东怎样解决住宅问题
第二篇 资产阶级怎样解决住宅问题
第三篇 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
弗·恩格斯 论
卡·马克思 政治冷淡主义
弗·恩格斯 流亡者文献
一 波兰人的声明
二 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纲领


五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卡·马克思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摘录)
弗·恩格斯 给奥·倍倍尔的信
卡·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序言
给威廉·白拉克的信
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




弗·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
卡·马克思 *给《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卡·马克思 和弗·恩格斯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一 同卡·希尔施的谈判
二 给报纸确定的立场
三 三个苏黎世人的宣言
弗·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写的1880年法文版前言
1882年德文版序言
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
1892年英文版导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卡·马克思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
卡·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弗·恩格斯 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
弗·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附录
*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
*卡·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
卡·马克思 *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
注释
人名索引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插图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版的扉页
马克思(1866年)
恩格斯(19世纪60年代)
《法兰西内战》英文第三版的扉页
巴黎公社战斗行动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1938年延安解放社和1939年上海海潮社出版的《法兰西内战》中译本
《论住宅问题》的扉页,上面写有“作者赠给劳拉·拉法格”
《论住宅问题》手稿页
1890—1891年《新时代》杂志第9年卷第1册第18期上发表的恩格斯为《哥达纲领批判》写的序言
1923—1939年间载有《哥达纲领批判》中译文的部分书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的扉页
1912—1943年间载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译文的部分书刊
马克思(1882年)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的思想火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由卡尔·马克思在1844年写就,后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著作,并非一套庞杂的系统论述,而是一组充满思想冲击力、闪烁着早期批判智慧的笔记。它如同一团未曾完全雕琢的璞玉,蕴藏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萌芽,为理解其后来的宏大叙事——《资本论》——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和经济学根基。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踏上一段追溯思想源头,探寻人类解放真正可能性的旅程。 思想的熔炉:人、劳动与异化 手稿的核心,便是对“异化”(Entfremdung)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并非凭空捏造了这一概念,而是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将其巧妙地融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批判之中。他观察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之间,都产生了深刻的疏离。 首先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辛勤劳作,生产出大量商品,但这些商品并不属于他。它们成为独立的、外在于他的力量,甚至反过来支配他。工人越是创造财富,就越是贫困,越是生产出更高级的物品,自己就越是变得原始。这种劳动产品的异化,使得原本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沦为一种纯粹的、被动的、非人化的过程。 其次是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工人并非自由地、创造性地从事劳动,而是被置于一个机械的、单调的、被动的生产环节中。他的体力、智力被剥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物,为了完成既定的、外部规定的任务而存在。劳动不再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而仅仅是维持生命生存的手段。这种劳动过程的异化,剥夺了人作为能动主体的尊严,将人贬低为生产的工具。 第三是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在于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普遍的、社会性的交往。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被限制在狭窄的、强制的劳动框架内。人的个性被压抑,其普遍的社会性被功利性的、竞争性的关系所取代。人不再视自己为整体的、有创造力的生命,而是成为孤立的、机械的个体。 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当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自身类本质相疏离时,他自然也与他人产生了隔阂。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竞争关系,这种关系是敌对的、掠夺性的。人不再将他人视为平等的、共享生命的人,而是视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工具,或者是阻碍自身利益的竞争者。这种人际关系的异化,加剧了社会的冷漠和疏离。 对私有财产的批判:异化之根源 马克思认为,造成上述种种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他并没有将私有财产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哲学性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凝结。在私有财产制度下,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被他人占有,这种占有并非通过公平的交换,而是通过剥削和压迫。私有财产使得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分离,使得劳动本身成为被驱使的活动,并且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对私有财产的单纯谴责。他深入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私有财产并非永恒不变的自然状态,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它最终将通过自身的否定而走向灭亡。 共产主义的曙光:异化的扬弃 正是在对异化及其根源的深刻分析中,马克思勾勒出了共产主义的轮廓。共产主义并非简单的财富的平均分配,而是对异化的全面扬弃,是对人类解放的真正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财产。但这并非意味着平均地、粗暴地剥夺一切,而是要通过社会的力量,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重新掌握在社会全体成员手中。当私有财产被消灭,劳动将不再是为了他人的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社会整体的福祉,为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共产主义意味着劳动不再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自由、自觉、创造性的劳动中,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劳动者将不再是机器的附庸,而是成为劳动过程的主人,将劳动看作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共产主义意味着人与自身类本质的和解。当劳动回归自由创造的本质,人的个性将得到充分发展,人将能够更全面地、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并以更加丰富、更加积极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共产主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解。在消灭了私有财产的剥削和压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竞争和敌对,而是合作和互助。人们将能够真正地视彼此为同类,共享社会财富,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哲学思辨的深度:物质与精神的交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批判,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著作。马克思在其中展现了对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认识论的深刻思考。 他对人(Gattungswesen,类本质)的定义,强调了人的社会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理解人的价值和潜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将人的本质从生物学的、生物化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其历史性和社会性。 他对自由的理解,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更是经济上的自由、劳动中的自由。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于摆脱一切形式的束缚和异化。 他对历史的看法,也在此初露端倪。他认为,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不断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异化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共产主义则是人类走向真正解放的历史必然。 文献价值与历史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其生前并未完全公开出版,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石,并被视为理解马克思晚期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不可或缺的钥匙。 这部手稿,以其独特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矛盾,批判了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摧残,并对一个更加公正、更少压迫的未来社会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它并非一套冰冷的理论条文,而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人类解放的深切渴望。 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读者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都是一部必读的经典。它如同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光辉,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下社会,思考未来方向的深刻洞见。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点燃不灭的思想火炬。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耐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曾有几次尝试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结果效果很差,那些需要反复揣摩的长句和严密的辩证法,在嘈杂和摇晃的环境中几乎无法有效接收。它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备着笔记本和笔,随时停下来思考和做笔记。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理论的吸收和个人经验的对照。书中描述的社会矛盾,虽然是十九世纪的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人类处境的某些侧面似乎具有永恒性。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系统性的批判,融入到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细微之处,并且不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这需要非常审慎的自我对话和反复的文本对照,这无疑是一场持久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历史解码器”。我以前阅读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只看到了表面的权力斗争和人物更迭。但是,在阅读了文集中的相关篇章后,我开始能够穿透那些表面的喧嚣,去探寻隐藏在时代背景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书中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工业革命时期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进步背后,劳动者付出的真实代价。这种从宏观的哲学高度回望具体历史细节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理解特定历史阶段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这使得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也能产生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大致啃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最大的感触在于其逻辑推进的严密性。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让读者在迷雾中摸索;相反,作者(或者说编者在组织这些文集时)似乎非常注重将抽象的理论“落地”为一个清晰可循的思考路径。比如,在阐述某个经济学原理时,它会先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场景切入,然后层层剥开表象,直抵核心的矛盾冲突。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不再把那些拗口的术语看作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动力学中的关键齿轮。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在被拆解成这样一步一步的论证后,突然间变得豁然开朗,这简直是智力上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那种仿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彩,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的经典。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腻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哑光纸张,给人一种阅读古代手稿的庄严感。尤其是字体排版,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哲学和政治论述,但字号和行距的设置非常科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我注意到,在章节的开头和重要的术语解释处,编者还巧妙地使用了小小的装饰性花边,这些细节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普及本”这个定位的深刻理解——既要保证学术的严谨性,又要在视觉和触觉上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让那些初次接触这类宏大理论的读者,在物理接触层面就能感受到一种被友善对待的体验。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部文集无疑是出色的参考资料库。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术语的界定和引用非常精准,这对于进行学术写作或者准备相关主题的演讲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是那种只提供结论的“速成读物”,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当我需要追溯某个概念的源头,或者想明确了解其原始语境时,我总会习惯性地翻到这本书的相应部分。相比于其他二手解读资料,直接从“一手”的论述中汲取养分,那种清晰度和力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训练,教会你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分析一个既定的结构,这种能力,远比记住几个理论名词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