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建筑/港台繁体中文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建筑/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大閎
  • 建筑
  • 建筑师
  • 台湾建筑
  • 现代建筑
  • 设计
  • 艺术
  • 文化
  • 港台设计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木馬文化
ISBN:9789865829490
商品编码:1572466927

具体描述

作者: 徐明松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副标题: 永恆的建築詩人 出版年: 20壹3-8 页数: 2壹6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5829490  

 王大閎壹直是建築系學生zui崇拜的本地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多完成於壹950到70年代,本書介紹他的生平及重要的作品,這些令人讚嘆卻被遺忘的寶貝。

提起王大閎,馬上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這是他zui廣為人知的作品。可是對許多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來說,知道的僅止於他是蓋國父紀念館的建築師,其他作品和生平點滴甚少有印象,彷彿是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世外高人。這和他沉默低調的個性有關,以往我們只識作品不識其人,今天我們不妨揭開神祕面紗,從人去貼近作品。也許從人與人文的角度進入,我們才有機會深入建築的核心。 王大閎生於壹9壹8年,童年在中國文人庭院建築林立的蘇州成長,吸納了東方美學的種子。少年以後留學歐陸,先後在劍橋和哈佛就讀。在哈佛研究所時期的王大閎,是少數「直接」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啟蒙的人,師承包浩斯創辦人時任哈佛建築系主任的葛羅培斯,同班同學有貝聿銘和菲立普強生等人,王大閎畢業的時候是全班第壹名。 壹953年35歲的王大閎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開始了他在台灣土地上「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實驗探索,他的中國建築現代化不是抄中國建築元素到作品裡,而是融合入傳統建築的精神,更可說是全新的創作。在第壹個設計案「建國南路自宅」他以壹個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打造出內部空間自由流暢的住宅,這個作品嘗試結合中國的建築語彙和密斯的風格語法,帶給當時國內建築界極大的衝擊,並給掙扎著想創新中國建築的年輕壹輩指出出路。之後他陸續完成許多建築案,除了住宅案之外,公共建築案的表現亦極為精采,如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台大第壹學生活動中心等,以及得到競圖首獎卻因政治因素而徒然化為紙上傳奇的故宮博物院計畫案。80年代後王大閎從建築圈淡出,加上他低調的個性,這個名字和他的作品逐漸被遺忘。 王大閎的構思與創作,是壹個不斷化繁為簡的過程,所以他的作品總能予人形式簡單,走入其間卻感受層次豐富,比例勻稱。在造形、尺度、線條、細部工法,乃至人文內涵,在在都讓後輩建築師由衷讚嘆,試想要有何等才氣及紮實的專業訓練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無怪乎他被葛羅培斯視為zui愛的學生。

 徐明松,建築史學者與建築、都市評論,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威尼斯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田園城市,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田園城市,2003)、《打開建築的第壹道門》(總策畫與合著,誠品書店,2005)《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合著,木馬,2005)、《王大閎》(合著,建築師全聯會雜誌,2006)、《十城十美》(合著,聯經、2006)、《跟著建築去旅行》(合著,聯經、2006)。

 序 現代建築在臺灣的歷史移植 夏鑄九

專訪 小女孩掀起裙子來──建築師王大閎 成寒 前言 作品是人的延伸 徐明松 住宅類作品 壹945 城市中庭住宅 壹946 文明的沐浴與沉浸的冥思 壹953 建國南路自宅 壹953 日本駐華大使官邸 壹964 虹廬 壹965 臺灣銀行臺北宿舍 壹970 良士大廈 壹973 淡水假日自宅計畫案 壹977 張群宅 壹979 弘英別墅 公共建築類作品 壹96壹 臺大禮堂周邊規畫案與第壹學生活動中心 壹96壹 故宮博物院競圖計畫案 壹963 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 壹963 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壹965 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 壹966 亞洲水泥大樓 壹972 外交部大樓 壹972 鴻霖大廈 壹974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壹977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壹980 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其他類作品 壹965-69 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 壹966-壹977 杜連魁 訪談摘錄 郭肇立 王鎮華 王增榮 王俊雄 〔附錄〕 作品地圖導覽(拉頁) 王大閎主要創作年表

 壹. 本書的出版乃見證台灣五、六○年代建築文化的重要發展,同時也看到活躍於建築界的青壯建築師及建築系老師們於五、六○年代仰慕學習的本地建築師「典範」。透過本書尋訪王大閎的作品,更在於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舊有美好價值,祈盼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當代建築大師。

2.作者經多方溝通,耗時兩年始促成王大閎展覽和本書的誕生,其苦心搜羅史料以外,並走訪王大閎好友和他壹幢幢的建築,文字深入淺出,每個作品的誕生和建造經過都像故事般有趣且耐人尋味,就像鑽入時光隧道回到五六0年代。 3.收錄建築與非建築業界人士的評論和訪談摘錄,超過百幅珍貴照片。探討王大閎23個作品(含譯寫的壹本小說),包含那些未被執行的計畫案如故宮競圖計畫、台大禮堂和登月紀念碑等等,還有已遭到拆除或是改建的建築,在這個王大閎的作品持續消失中的時代,本書更具有珍藏價值。
跨越時空的建築對話:從古典到現代的結構美學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建築師的傳記或作品集,而是對建築歷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探索,聚焦於結構邏輯、空間敘事以及材料哲學如何共同形塑人類居住的環境。 第一章:結構的本質與形式的誕生 (The Essence of Structure and the Birth of Form) 本章深入探討結構力學如何從實用的工程需求,轉化為建築美學的基礎。我們追溯從古希臘柱式到哥德式飛扶壁的演變歷程,分析這些結構母題如何不僅承載重量,更成為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視覺符號。 1.1 力的平衡與視覺的靜默: 探討結構的「誠實性」——結構本身即是形式的宣言。我們將剖析梁、柱、拱、桁架等基本元素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如何被賦予情感和象徵意義。例如,羅馬萬神殿的巨大穹頂,其結構技術的突破如何與帝國的宏大敘事相結合,探討其內部空間的光影變化如何引導觀者的心靈體驗。 1.2 材料的對話:從石材到鋼筋混凝土: 結構的發展往往受限於材料的特性。本節比較了不同時代主要建築材料(如石材、木材、鋼材、混凝土)的物理性質、加工難度及其對建築語彙的限制與解放。特別關注工業革命後,鋼材的引入如何徹底改變了建築的跨度與高度,促成了摩天大樓這一全新建築類型的誕生。分析了早期現代主義建築師如何將材料的「本真性」(Truth to Materials)視為結構美學的核心。 1.3 空間的解構與重組: 結構不僅是垂直與水平的堆疊,更是空間劃分的基礎。本章運用拓撲學的觀點,分析開放式平面(Open Plan)的出現,如何打破傳統承重牆的束縛,使內部空間流動起來。探討結構元素如何從「隱藏的支撐」轉變為「暴露的詩意」,例如在某些後現代或解構主義建築中,結構的扭曲與斷裂本身成為了設計的主題。 第二章:空間敘事與場所精神 (Spatial Narrative and the Genius Loci) 建築的最終目的在於創造「場所」(Place),而非僅僅是「空間」(Space)。本章聚焦於建築如何透過其構造、尺度和序列,編織出一段屬於特定場域的故事。 2.1 序列的引導與閾限空間: 分析建築入口、走廊、庭院等過渡性空間(或稱「閾限空間」)在引導使用者體驗中的關鍵作用。探討從傳統宮殿、寺廟到當代美術館的入口設計,如何運用光線、尺度變化和材質對比,來確立建築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並為即將到來的核心空間做好心理準備。 2.2 尺度的人文關懷: 從人類學的角度審視建築尺度。探討古典建築中對人體比例(如維特魯威人)的嚴格參照,以及現代主義如何試圖以更為普世的模數系統(如樂高預製系統)來標準化尺度。本節將批判性地審視巨型化趨勢對場所精神的侵蝕,並尋求在宏大與親密之間取得平衡的方法。 2.3 光影的雕塑:結構與自然光的交響: 光是建築的第五種材料。本章探討不同結構系統如何處理和篩選自然光。分析了穿廊(Clerestory)、天窗、百葉窗等技術如何被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度、方向和顏色,從而影響空間的情緒基調。探討了對稱與非對稱光線分佈在營造穩定感或動態感上的差異。 第三章:技術革新與美學的張力 (Tens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Aesthetics) 本章關注技術進步在推動建築邊界擴展的同時,如何與傳統的美學價值產生衝突與融合,進而催生新的建築語言。 3.1 預製化與標準化:效率與獨特性的權衡: 深入研究工業化生產對建築設計的影響。從早期的預製構件到當今的參數化設計與數位製造,分析這些技術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它們對建築形式的潛在同質化風險。探討頂尖設計師如何利用這些標準化工具,反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複雜和獨特的有機形態。 3.2 透明度與覆蓋:外觀的哲學思考: 玻璃幕牆作為現代建築的標誌性元素,其技術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本節探討這種透明性所帶來的倫理和社會意涵——建築的內外邊界變得模糊,公共與私密的界線受到挑戰。比較了實體牆與輕薄表皮系統在視覺重量、熱工性能和文化表達上的差異。 3.3 永續性與循環的結構: 將焦點轉向當代挑戰: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探討「綠色建築」的理念如何重新定義結構的「長久性」與「可拆卸性」。分析生物仿生學(Biomimicry)啟發的結構設計,以及如何設計能夠融入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生命週期的建築系統。探討在地材料的復興,如何重新連結建築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 第四章:建築的評論視角與未來展望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Outlook) 結尾部分將從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建築的社會責任進行反思,並展望未來結構與空間的可能發展方向。 4.1 紀念碑性與日常性的再定義: 探討建築的「紀念性」不應僅限於宏偉的公共建築。分析如何通過對日常材料的精湛運用和對居住體驗的細膩關注,使普通的住宅或社區設施同樣具備持久的文化價值和結構美感。 4.2 建築作為文化載體: 建築的結構和形式是特定社會意識形態的固化。本章將探討建築如何抵抗或強化社會不平等。例如,公共廣場的無障礙設計與安全欄杆的設置,如何在看似中立的結構元素中,隱藏著社會規範的訊息。 4.3 結構詩學的延續: 總結建築設計中永恆不變的追求——即在嚴苛的物理法則下,尋求形式上的自由與精神上的昇華。未來的建築師將如何運用更先進的計算工具,來體現對人類經驗的深刻理解,創造出既符合技術邏輯又充滿人文溫度的居住環境。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建築外觀的膚淺欣賞,深入理解支撐起每一道牆、每一片頂的智慧與哲思,從而以更具批判性和詩意的方式閱讀我們所處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认为是相当有格调的。它很少使用那种陈旧的、程式化的行业术语来故作高深,反而是大量运用了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的描述。读起来,你仿佛能听到砖石落位的声音,闻到混凝土凝固后的味道,感受到空间中气流的流动。特别是当作者探讨王大閎如何处理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微妙界限时,那种兼具诗意和建筑逻辑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建筑结构与温暖的人类情感体验。对于那些渴望理解建筑如何影响我们内心感受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优雅而深入的解读路径,让人深深着迷于建筑师如何通过方寸之间的设计,来实现对“永恒之美”的致敬与追求。

评分

这本关于王大閎的书,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建筑美学的尊重。从封面到内页排版,处处可见对细节的考究,那种沉稳大气的调性,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能感受到建筑师本人作品中那种内敛而深邃的气质。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完全依靠高质量的图版和清晰的布局来引导读者的目光,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手法。它不急于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建筑的形体、光影和空间感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呈现方式极其友好,能让人迅速抓住重点,体会到建筑师在处理体块关系时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考深度。翻开扉页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交织在一起,带来了一种仪式感,仿佛要进入一个由大师精心构筑的精神空间。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建筑师的生平或作品集,更像是一次对“时间”与“永恒”命题的深度探讨。书中的文字叙事,跳跃性极强,时而像冷静的学术分析,剖析结构与材料的逻辑;时而又像一篇散文诗,描绘着建筑如何与城市文脉进行对话,又如何对抗岁月的侵蚀。这种叙事上的多重变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你不是在读一本传记,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思想漫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未竟之作或早年构想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富有想象力,将那些凝固在图纸上的雄心壮志,用文字重新激活,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艺术是超越物质形态的。这种对建筑精神层面的挖掘,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专业书籍的预期。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似乎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主题概念进行组织,比如“尺度与比例”、“光影的叙事”、“纪念性与日常性”等。这种主题式的切入,使得读者可以从多个维度立体地观察和理解王大閎的设计哲学。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思考,比如早期留学时期的草图和晚期成熟期的定稿之间,那种思想的连续性和转变,清晰可见。这种结构上的巧思,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避免了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设计谜题。读完后,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构建空间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人文关怀是令人称道的。它没有将王大閎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努力把他放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从战后到现代,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和文化重建上的挣扎,都清晰地映射在了他的设计选择和理念坚持之中。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他早期留学经历和对东西方建筑哲学融合的论述,那部分写得尤其透彻,揭示了其作品中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张力是如何炼成的。它展现了一种“在地性”的追求,即如何在借鉴国际前沿思潮的同时,锚定本土的文化根基,这对于今天许多面临全球化挑战的建筑师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土壤后生发出来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