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冰鉴(典藏全译本)
定价:22.00元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146009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 .. 中国识人**书。《冰鉴》原文仅2269字,本书对每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并对其中的精华部分给以详尽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奇书。此版本是市面上现在*好的一个版本,非常适合收藏。
内容提要
《冰鉴》是曾国藩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是曾氏一生的智慧结晶,共分七篇,即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
《冰鉴》原文仅2269字,本书对每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并对其中的精华部分给以详尽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奇书。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甄别人的优劣,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冰鉴》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慧的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和启迪性。
目录
篇 神骨
一 神骨总论
二 神之清浊
三 心神合一
四 骨有九起
第二篇 刚柔
一 刚柔总论
二 五行识人
三 论内刚柔
第三篇 容貌
一 容貌总论
二 姿容贵整
三 貌有四别
四 五官识人
第四篇 情态
一 情态总论
二 情之恒态
三 情之时态
第五篇 须眉
一 须眉总论
二 眉相之辨
三 须相之辨
第六篇 声音
一 声音总论
二 辨声之法
三 辨音之法
第七篇 气色
一 气色总论
二 气色分类
三 文人之色
四 色忌青白
附录
曾国藩相人术补遗
曾国藩论才德
曾国藩论才用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潜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扬坪(现属湖南省娄底请市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朝“中兴名臣,之一,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传世作品以《曾国藩家书》、《冰鉴》影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部书的某个章节中,那部分内容似乎聚焦于古代的某种技艺或社会运作的精妙环节。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细微之处的观察入微。他描绘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工具的使用,都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精确性,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领域最顶尖的实践者。这种写实主义的笔触,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人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原以为的粗犷和随意,在这本书里被一种高度的专业化和系统性所取代。译文在处理这些技术性名词时,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没有使用生硬的现代术语来破坏阅读的连贯性,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又维持了文本的古朴气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文本的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略感吃力,因为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或即时的情感刺激。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信息和哲理是以一种渗透的方式缓缓注入读者的意识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一些句子,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多重含义。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成了一种极具反思价值的奢侈。它强迫你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论断的逻辑链条,审视自己对相关概念的固有认知。这种阅读过程中的阻力,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挫败感,反而成了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对抗性训练”,让思想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最先吸引我的是它装帧的质感。作为“典藏”版本,它在外形上就展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仪式感。纸张的厚度适中,没有廉价书籍的轻薄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符合其文化重量。装帧设计上摒弃了时下流行的浮夸和花哨,采用了更为内敛、典雅的风格,书脊的字体和烫金工艺处理得极为精细,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美。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本实体书能够如此用心对待细节,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和世代相传的物件。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出版方对于“典藏”二字的庄严承诺,让人在接触文本内容之前,便已心生敬意。
评分这部《冰鉴》的典藏全译本,实在是一部令人惊艳的文本。我通常对这种“全译本”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在追求完整性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文的韵味和精髓,译者如同一个笨拙的搬运工,只把砖块堆砌起来,却无法再现建筑的美感。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行家。他们不仅在字面上忠实地还原了古籍的脉络,更在字里行间注入了一种与原作者精神相通的理解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有种错觉,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翻译的作品,而是在直接聆听那位古人的低语。特别是那些描述自然景象或表达复杂哲学思想的段落,译文的流畅度和意境的深远,都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标准。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隔阂,真正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与思想的穿透力。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这部经典却又受限于原文语言的读者来说,这本译本无疑是首选。
评分与我以往阅读的同类古籍译本相比,这部《冰鉴》(典藏全译本)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其注释体系的完善和精炼。很多历史文献的阅读障碍恰恰在于繁复且常常是碎片化的注释,它们往往打断了主要的阅读流程,让人疲于奔命于脚注与正文之间。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显得高明许多:关键的、影响理解的背景知识或典故,被巧妙地融入到译者导读或篇首的背景介绍中,保证了正文的阅读连贯性;而那些真正需要即时查阅的生僻字词或典故,注释则简明扼要,直击要害,绝无冗余。这种“恰到好处”的注解哲学,使得读者可以沉浸在文本的宏大叙事中,需要帮助时,帮助也及时出现,毫不拖沓。这显示出编纂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刻洞察,真正做到了“为读者服务”,而不是将学术的繁琐强加于阅读者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