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白话史记(上中下)
定价:168.00元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8022833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1.98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
基于上述认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台静农先生的倡议下,汇集了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史记》全部语译,凡一百六十万字。由台静农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出版。
本书译者皆为本领域内专家。译文忠实于原文,其文字流畅典雅,深得译事“信、达、雅”之要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在逐字逐句语译的基础上,共增加了近千处的注解,将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史记》注疏(除习见的三家注外,尚有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郭嵩焘《史记札记》、钱大昕、梁玉绳、叶昌炽等十余家)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为普及《史记》之力作,体认国学之精品。
《白话史记》体例
一、 《白话史记》(以下简称本书)编译的目的在求《史记》的普及化,适用于一般有基本文史学知识的大众。
二、本书编译用心,并非代替原文《史记》,而是希望透过本书,有更多人有兴趣及能力研究原文《史记》,进而研究其他中国古籍。
三、本书希望能有别于一般教科书式的生硬编排,让读者能通畅地阅览其中的史事及文学的美,所以不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仅排印译文,读者有兴趣,可另取原文比照参看。
四、本书为尽量求其文体活泼性,因而除错简衍文及歧义处加附小注外,其余问题不特别提出。
五、本书行文用五号宋体排印,小注用五号楷体加括弧以示区别。
六、本书一百三十卷,全部译出,十表因为无普及意义,仅译表前序文及附录,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诸侯年表,无序文附录,翻译从缺,原表参见原文《史记》。
七、《史记》之版本非一,异文时见,今为求统一起见,正文大抵据新校本为准,标点、分段大体亦同。
八、《史记》之文有出诸后人所补者,各本皆同,今亦一并翻译。
九、本书为集体翻译,凡十四所学院,六十位教授,译文笔力不尽相同,译文排比形式也不尽相同,每篇可作独立性观赏。
十、本书译文难免有不妥贴之处,欢迎读者指正,以便再版修正。
十一、本书每篇附译者姓名,书前并附译者及译者小传,供读者参考。
目录
序
出版前言
体例
译者及小传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六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八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帝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
作者介绍
龙宇纯,安徽望江人,1928年生,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又借调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治中国语文,著有专书及论文数十种。罗宗涛,1938年生,广东潮安人,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做到了极大的突破,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刻板与枯燥,注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鲜活气息。行文之间,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带着现代人洞察力的幽默感和对人性的精准剖析,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变得异常亲切和引人入胜。例如,在描述某些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时,作者所采用的比喻和反差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会心一笑,继而深思。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对史料的考证却丝毫没有马虎,每一个细节的引用和阐述,都能感受到其背后扎实的文献功底。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拿捏,在当代历史写作中是极其罕见的。它既能满足对历史深度有要求的读者,也能让初涉此道的读者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和生僻的典故劝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根精妙的指挥棒,将历史的洪流引导得张弛有度。初读之下,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英雄豪杰,此刻仿佛就站在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权谋机变,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刻画,绝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让人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扼腕叹息。作者的笔力之雄厚,体现在他对复杂局面的梳理上,即便涉及多方势力错综复杂的角力,也能抽丝剥茧,将脉络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读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完之后,合上书页,仍能感受到一股磅礴的历史气息在胸中激荡,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种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和勇者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深沉。面对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作者没有采用煽情或夸张的手法去刻意渲染气氛,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和分析,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历史的残酷性与人性的伟大或渺小,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直击人心。它迫使我们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局面。这种成熟的叙事姿态,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稳重且具有长久的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从中发掘出新意和感悟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让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流淌到当代读者的心中。
评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文字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美感。特别是一些场景描写,如战前的誓师、宫廷宴会的奢靡、或是隐士避世的清冷,都被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词汇渲染出来,仿佛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又似水墨般留白有致。这种对文字的雕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出彩,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脸谱化处理,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拥有多维度的性格侧写,其动机的复杂性、行为的矛盾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书上冰冷的记载,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正地共情,与角色同喜同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照时间线索一板一眼地推进,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叙事焦点转移的技巧,使得历史长卷在不同篇章间切换时,总能保持新鲜感和张力。作者似乎深谙“留白”和“悬念”的艺术,总是在关键时刻切入另一个同时发生却不为人熟知的故事线索,直到恰当时机才将它们汇聚起来,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期待值。读到酣处,总忍不住想赶紧翻到下一页,看看后续如何发展,这已经超越了一般非虚构类作品的范畴,更接近于精心编排的宏大史诗剧。它不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如果换作是我,我会如何应对”,这种代入感和思辨性,是极其宝贵的阅读收获。
评分东西还可以,物流速度太慢
评分不错
评分总体上还不错 算满意
评分总体上还不错 算满意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不枯燥,很有意思。
评分总体上还不错 算满意
评分喜欢
评分喜欢
评分特好 没毛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