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现代汉语(2) **节现代汉语概述(2) 第二节汉语拼音(4) 第三节汉字(15) 第四节词语(23) 第五节句子(37) 第六节常见病句(45) 第七节标点符号(50) 第八节常用辞格(62) 牛刀小试(76) 第二章古代汉语(81) **节古代汉语概述(81) 第二节古代汉语基本原理(83)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99) 第四节古诗词曲知识(101) 牛刀小试(103) 第三章阅读(106) **节古代诗词阅读(106) 第二节文言文阅读(117)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125) 牛刀小试(135) 第四章写作(138) **节写作基础知识(138) 第二节常用写作体裁分析(142) 第三节教师招聘考试常见作文题目的基本类型(149) 牛刀小试(155) **章中国古代文学(158) **节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及文学流派(158)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169) 牛刀小试(197) 第二章中国现当代文学(200) **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及文学流派(200) |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204) 牛刀小试(240) 第三章外国文学(246) **节外国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246) 第二节外国文学作家、作品(250) 牛刀小试(273) 第四章文学理论(276) **节文学概述(276) 第二节文学创造(281) 第三节文学作品(284) 第四节文学鉴赏(289) 牛刀小试(295) **章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298) 牛刀小试(326)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331) **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331)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334) 第三节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39) 牛刀小试(342)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344) **节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344)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课堂教学技艺(348) 第三节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352)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356) 第五节板书设计(368) 第六节教案写作(373) 附录一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古诗文背诵篇目(378) 附录二教师招聘考试古诗词积累必背篇目(383)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393)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39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95) |
这本书,说实话,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是“2018年”的资料了,现在都过去好几年了,教育改革这块儿翻篇的速度大家心里都有数。我主要关注的是数学这部分,因为我孩子那会儿正卡在初中代数和几何的衔接上,感觉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教辅书基本没啥用。这套书的数学分册,它的优势在于对当年考纲的把握相当精准,那种“考古”的价值现在看来特别高。它没有急于去追赶最新的课程标准变化,而是扎扎实实地梳理了那些年地方省份联考的常见题型和考察侧重点。比如,对于解析几何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圆锥曲线的判定和性质,它给出的例题解析详尽得有点“笨拙”,但正是这种笨拙,让基础薄弱的考生能一步步跟上思路。我记得有一章关于概率统计的入门,它用了非常多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期望和方差,而不是上来就抛公式,这一点非常赞赏。不过,对于一些偏怪的、考察逻辑推理能力的新兴题型,这本书的覆盖面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毕竟时效性是个硬伤,但作为打地基的材料,它无疑是合格的,只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补充时下热门的知识点。
评分物理和化学这两册,我主要从学科逻辑的严谨性角度去看的。物理分册在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基础概念的定义非常到位,特别是对“矢量”和“标量”的区分,用了很多图示辅助,这对理科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就像一个非常细致的老教授在给你讲基础,不炫技,但求稳。然而,进入现代物理(如原子结构)的部分时,深度明显不足,很多概念只是点到为止,无法支撑起一个深入的课堂讲解。化学分册的情况与物理相似,有机化学的基础反应机制讲解得还算清晰,但对于无机化学中那些需要记忆的元素性质和反应条件,整理得略显混乱,缺乏一个好的记忆框架图。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迅速掌握教学知识体系的考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密度偏低,更像是一本详细的知识点梳理手册,而不是一套全面的、足以应付所有题型的备考圣经。它适合用来查漏补缺,而不是从零开始构建知识体系。
评分生物和地理的整合来看,我发现这套书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处理上做得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地理部分,对于气候成因和地貌的分析,依然沿用了经典的“要素叠加分析法”,非常扎实,特别是对于区域地理的案例分析,深度超过了许多同期的综合类教辅。然而,生物部分,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的进展,明显跟不上时代。例如,对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讨论可能非常简略或者根本没有涉及,这在后来的考试中是明显失分的点。总的来说,这套丛书体现了一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力图覆盖所有科目,但结果就是——它在任何一个尖端领域都没有做到极致的深入。它更像是一份为“全面发展型”教师设计的工具包,如果你报考的地区对某一特定学科(比如生物)有极高的专业要求,那么仅凭这套书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保证你在基础分上不会丢太多,但想拿高分,还得另寻高招。
评分我这次购入这套书,其实是出于一种怀旧和对比的需求。我是历史老师,对“政治”和“历史”那两册比较感兴趣,想看看当年考研的侧重点和现在大学教育的侧重点有什么微妙的转变。历史分册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材料分析题”的处理方式。它提供的模拟试卷后面,对于如何解读史料、如何将史料与宏大叙事对接,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很多教辅书在讲材料分析时,要么是答案堆砌,要么是理论空泛,但这一本,它会明确指出:“此材料侧重体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因此得分点应首先从生产力角度切入。”这种教学思路的引导,比单纯背诵时间线要高明得多。当然,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敏感议题的处理方式,能明显看出是那个年代的官方倾向性,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中需要谨慎甄别和二次加工。但作为研究当年教师招聘考试出题人思维模式的样本,它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物,让我对自己培养的未来老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当年是被什么标准筛选出来的。
评分英语这部分,我借给一个准备考编的朋友看了,他的反馈很有意思。他说这套书的“词汇与语法”部分,非常“复古”。这里的“复古”并非贬义,而是指它更侧重于对传统语法结构的深度考察,比如虚拟语气在不同从句中的精确使用,以及正式语体中那些不太常见的固定搭配。在那个阶段,很多考试对“语感”的考察尚不如对“规则”的死抠。这本书的阅读理解部分,选材上偏向于社论和科普短文,难度适中,但配套的译文和解析显得有些简单化了,没有深入探讨长难句的拆解技巧。他特别提到,听力部分的音频(假设他有配套音频,但根据书本内容推测)可能已经过时,因为语音语调和连读的处理方式,现在的标准可能更倾向于自然流畅而非刻意清晰。总的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语法框架构建工具,但如果要达到当前社会对教师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读者必须结合更现代的听说材料进行训练。
评分书还不错,挺全面,没有给电子版
评分中间有印刷出现的污点
评分, 好,
评分大学生适用 内容很全的书籍
评分少了好几页
评分印刷很好,只是忘发票没给,等待中......
评分给老婆买用的还可以以后回来的。
评分京东快递速度,商品不错
评分现在只是大概浏览了一下,印刷都很好,书应该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