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对他敞开。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编辑推荐: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临终遗作,正版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项目负责人施琪嘉、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对依恋理论*后的贡献。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依恋三部曲”是依恋理论的“起”,《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的“承”,那么考虑到依恋理论的相对一致性,剔除一个“转”字,《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则无疑占了*后一个“合”字。这个“合”将依恋理论的精髓概括进8个各有侧重的章节里,并且更新了依恋理论在“依恋三部曲”出版30年后的*新发展,值得对依恋理论、对养育孩子、对完善人格感兴趣的你细细品读。
◎作者简介:
约翰?6?1鲍尔比(1907.2.26—1990.9.2),依恋理论之父,二等勋爵,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就依恋理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鲍尔比在“20世纪*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约翰?6?1鲍尔比被公认为三大*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2005年,为纪念约翰?6?1鲍尔比,一名登山爱好者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地的一座无名山峰命名为“约翰?6?1鲍尔比山”。
目录
D一章 照顾孩子 /001
第二章 依恋理论的起源 /021
第三章 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分析 /041
第四章 作为自然科学的精神分析/063
第五章 家庭中的暴力 /083
第六章 知道了你本不该知道的以及感受到你本不该感受到的 /107
第七章 依恋之于人格发展的意义 /129
第八章 依恋、沟通与治疗过程/147
参考文献 /169
致谢 /187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更加强烈,也更加沉重。它详细阐述了在依恋关系遭受破坏时,个体可能经历的心理困境。鲍尔比的理论,将儿童时期短暂或长期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分离反应”描述得十分透彻。我读到书中关于“哀伤”的章节,那种对失去亲人的心理反应,被细致地分解成一个个阶段,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后来的愤怒、痛苦,再到最终的接受和整合。这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阐述,更是对人类情感深处的挖掘。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长期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关系破裂后产生极端的行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童年时期的依恋创伤,并非简单的“过去式”,它可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职业选择、婚姻状况,甚至是对待金钱的态度。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依附”的探讨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某些地方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当这种归属感被剥夺时,我们会感到多么的无助和失落。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力量的书,它让你理解了痛苦的根源,也为可能的疗愈提供了方向。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情感和关系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强调“如何做得更好”的指南,鲍尔比更侧重于“为什么会这样”。《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让我明白了,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模式,并非是后天习得的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能和早期经验。他用严谨的科学语言,解释了人类天生就会寻求亲近和安全感,并且这种需求如何随着成长而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安全型依恋”的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可能通过后天努力去达成的目标。这本书让我对“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及信任是如何在早期关系中被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它也让我反思了自己是否能够给予他人安全感,以及我是否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这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的书。它帮助我摆脱了一些对人际关系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这本书,则像是在《安全基地》的基础上,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更复杂、更生动的人际关系地图。它不仅仅停留在依恋关系的建立,更是深入探讨了当这种纽带受到威胁、断裂,或是以扭曲的方式存在时,会对个体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鲍尔比用他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将童年时期的分离焦虑、丧失以及长期分离可能带来的创伤,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失落”的探讨,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哀伤,更是一种生存模式的颠覆。书中描述了孩子在面对分离时,从否认、愤怒到绝望、接受的心理过程,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得令人心疼。同时,这本书也触及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例如战争、贫困等外部因素如何破坏家庭的稳定,进而影响儿童的依恋模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追根溯源,都可能与早期依恋的破裂有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命中经历过的分离,以及那些情感的断裂所留下的痕迹。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关系会如此难以维系,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失去后久久不能释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爱与失去的书。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理解人类情感世界的宝藏!读完第一本《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我真的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鲍尔比的理论,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婴儿和主要照顾者之间最初的连接,那种最原始、最本能的联结,剖析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谈论“依恋”,更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依恋如何塑造了一个人一生中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包括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欲。书中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对动物行为的观察,还是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细致描摹,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安全基地”的概念所打动。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探索世界时,知道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可以随时回去寻求安慰和支持,这种安全感将赋予他多大的勇气和自信!这不仅仅适用于婴儿,成年人何尝不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基地”呢?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现在的社交模式和情感表达。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渴望亲近,而有些人却常常保持距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领悟,新的觉察。
评分我一直对人如何形成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感到好奇,市面上关于亲密关系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提供一些“速成”的技巧。而这套书,尤其是《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根源。鲍尔比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他将依恋的形成置于进化的角度,探讨了这种联结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这让我对“依赖”有了全新的认识。曾经我可能觉得“依赖”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是软弱的表现,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健康的依恋是建立自信和勇气的基石,是走向独立的前提。书里对“母亲”(广义上的主要照顾者)角色作用的强调,让我更加理解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情感状态对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模式如何在我现在的亲密关系中重演。这是一种非常自我探索式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面对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不带评判地接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视角,让你能够用一种更科学、更宏观的方式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