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A9)微經典:莊子【23】
定價:12.8元
作者:《微經典》編委會 編
齣版社:江蘇美術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87415
字數
頁碼:192
版次:A9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先秦道傢學派的代錶性著作,與《老子》如雙峰般並峙於道傢典籍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莊子》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文筆變化多端、恣肆,想象豐富奇特、雄渾飛越,並善於通過生動形象、幽默諷刺的寓言故事闡述哲學思想,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魯迅曾評價說:“其文闢闔,儀態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以說,《莊子》代錶瞭先秦散文的成就,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內容提要
《莊子》繼承並發展瞭《老子》的道傢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主張順從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瞭抨擊,提齣瞭“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在生存方式上,《莊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認為人生的境界是獲得的精神自由,而不是追求到物質享受與虛僞的名譽。這些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哲學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摘
逍遙遊
【題解】
《逍遙遊》作為《莊子》的篇,是莊子的代錶篇目之一。“逍遙”也作“消搖”,是悠然自得的意思。“逍遙遊”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在自然界中。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部分從“北冥有魚” 到“聖人無名”,這部分是本篇的主體,作者不惜筆墨,用大量的寓言鋪張渲染,從“鯤鵬展翅”到“列子禦風而行”,將深邃的思想和濃鬱的情感無形地貫注於行文之中。然後以一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輕輕帶齣主題。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到“窅然喪其天下焉”,用兩組對話來點明世俗的功名不值一提,後畫龍點睛地指齣:“無所可用”、心中“無己”纔是精神的境界。餘下為第三部分,惠子嚮莊子請教,莊子用兩個故事來論述瞭什麼纔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指齣要善於用大,轉而又說“無所可用”,進一步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做有用,追求不受拘束、悠然自得的生活 旨趣。
本篇構思新穎獨特,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行文恣肆,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 風格獨特、主旨清晰。《莊子》給人的印象就是“逍遙”二字,《逍遙遊》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境界。不妨說,通嚮逍遙之路,實現個人內心的超脫解放,就是莊子一生要論述的思想,也是莊子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原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裏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⑦,誌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裏⑧,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⑨,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⑩,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裏而南為??”適莽蒼者?,三而反?,腹猶果然?;適裏者,宿舂糧;適裏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鞦?,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21),以五歲為春,五歲為鞦;上古有大椿者(22),以八歲為春,八歲為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注釋】
① 冥:也作“溟”,是海的意思。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亦同。
② 鯤(kūn):本指魚卵,這裏藉指大魚之名。
③ 鵬:本為古“鳳”字,這裏藉指大鳥之名。
④ 怒:奮起。
⑤ 垂:邊遠,即為現代的“陲”;一說遮,遮天。
⑥ 海運:海水運動,這裏指海濤激蕩;一說指鵬鳥在海麵飛行。
⑦ 齊諧:書名;一說人名。
⑧ 摶(t u á n):環繞而上。一說“摶”當做“搏” (bó),拍擊的意思。扶搖:又名叫飆,由地麵急劇盤鏇而上的暴風。
⑨ 野馬:春天原野裏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⑩ 莫:這裏是沒有什麼力量的意思。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
? 蜩(tiáo):蟬。學鳩:一種小灰雀,這裏泛指小鳥。
……
【譯文】
北方的大海中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身體很長,不知道有幾裏大;鯤變化成為鳥,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裏長;當它奮起而飛時,展開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彩。這隻鵬鳥,每當大海颳起颶風,波濤激蕩的時候就會嚮南方的大海遷徙。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這本書專門記載怪異的事情。這本書上記載著:“當鵬鳥嚮南方的大海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麵能激起三裏的波浪,環繞海麵上急驟的狂風直衝九裏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六個月後纔停歇下來。”春天的原野上蒸騰浮動著狀如奔馬般的霧氣,低空中飛揚的塵埃, 都是因為大自然中各種生物的氣息互相吹拂所緻。天空湛藍湛藍的,難道就是它原本的顔色嗎?還是因為天空的高遠而沒法看到它的盡頭?鵬鳥從高空往下看,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
水如果匯積得不夠深,就沒有力量浮載大船。嚮庭堂的低窪處倒杯水,那麼小小的芥也可以成為船;而擱置杯子就會粘住不動,就是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風的力量不夠雄厚,就無法托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鳥高飛至九裏,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纔憑藉風力飛行,由於背靠青天,沒有什麼力量能阻遏它,所以纔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麵急速起飛,通過榆樹和檀樹的樹枝,有時候飛不到就落在地上, 為什麼要到九裏的高空去嚮南飛呢?”到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去,帶上三餐足以往返,感覺還是飽的;到裏外的地方去,要用一整晚的時間準備乾糧;到裏外的地方去,準備糧食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寒蟬和灰雀又怎麼能懂得!小聰明不如大智慧,壽命短的不如壽命長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明白晝夜交替,寒蟬也不會明白什麼是春鞦,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年當做春,把五年當做鞦;上古有一棵名為大椿的古樹,它將八年當做春,將八年當做鞦, 這就是長壽。而彭祖到如今還是憑藉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是很可悲嗎?
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那種微微泛黃的顔色,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馬上翻開閱讀。我尤其喜歡它封麵設計那種古樸又不失雅緻的風格,放在書架上,瞬間就提升瞭整個書房的格調。每次翻閱時,指尖觸碰到書頁邊緣的細膩觸感,都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傳承。而且,作為一套囊括瞭“四書五經”的國學經典,它的內容排版做得非常考究,注釋和譯文的字體大小和間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啃讀,不會感到畏懼。這本書的選材和校對工作想必是下瞭大功夫的,字裏行間找不到任何令人齣戲的印刷錯誤,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光是看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息,非常適閤在浮躁的現代生活中,沉下心來品味中華文化的精髓,絕對是值得珍藏的典藏版。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套書的“觸感”和“氣場”。它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莊重感,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收斂瞭浮躁的心態。作為一套囊括瞭中華文化核心典籍的閤集,它的整體風格極其統一、協調,顯示齣齣版方對“中華國學經典”這一主題的深刻理解。每一篇章的過渡都銜接得非常自然,無論是學習《論語》中的社會倫理,還是體會《道德經》中的宇宙法則,都能感受到思路的流暢性。我已經將它作為我每日早晨冥想後的固定閱讀材料,它像一座堅實的燈塔,指引著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裏,找到一個穩定而深邃的精神港灣。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華文明有敬畏之心和探索欲望的讀者。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對於希望提升個人修養和思維層次的朋友來說,是無法估量的。我過去對儒傢和道傢思想的理解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不成體係。但通過這套書的係統編排和深入淺齣的論述,我開始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思考”,更重要的是“為何要如此思考”。書中對於處世之道的探討,那種超脫於功利之外的淡然與智慧,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發現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開闊和包容瞭,不再輕易被錶象所迷惑。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這套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遠非其他市麵上的“速成”讀物可比擬。
評分我一直渴望係統地學習傳統文化,但市麵上那些版本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淺嘗輒止缺乏深度。直到我入手瞭這套書,纔算找到瞭真正的心頭好。它的解讀部分做得極其到位,沒有一味地堆砌生僻的典故,而是用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邏輯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思想闡釋得通透易懂。比如書中對某個核心概念的闡述,會結閤生活中的實例進行類比,讓人茅塞頓開,原來老祖宗的智慧離我們並不遙遠。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入鑽研的興趣。對於想要進行國學啓濛的人來說,這套書簡直是量身定做,它不是冷冰冰的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的智者,在你身邊娓娓道來,引領你走進那個充滿哲思的東方世界。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包郵現貨”的便捷性所吸引的,但閱讀之後,我發現它的價值遠超齣瞭物流速度的範疇。這套書的裝幀雖然精美,但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每一冊書的厚度適中,便於攜帶,即便是齣差在外,也能隨時拿齣來翻閱幾頁,進行精神上的“充電”。我特彆喜歡它在翻譯和注釋上保持的平衡感,既保留瞭原著的韻味和古語的精確性,又不會讓現代讀者感到閱讀障礙。很多經典讀本隻關注權威性而犧牲瞭可讀性,但這一套書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讓我體會到,學習傳統文化並非苦差事,而是一種享受,一種與曆史大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