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编 | |
| 从经济变奏窥千年历史风云,从白银命运解东西转折分流 | 
| 内容简介 | |
|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 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 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 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为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白银帝国》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 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 在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 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 在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徐瑾 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 早年办过《读品》杂志,现主持经济人读书群。 近年出版《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等著作,作品曾连续入选“2015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2016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中国经济何时能跨越美国?人民币如何成为世界货币?我们该换点儿美元吗?  保罗·沃尔克,经济学家,1969-1974年担任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他是美国1971年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和当今浮动汇率体制的主设计师。 1979年至1987年任美联储主席,在他的领导下,通货膨胀得到牢固控制,对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起过关键性作用。他是1985广场协议的美 方官员,预言了美元的暴跌;他领导处理了影响权世界的拉美债务危机.....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奥巴马邀请担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 会主席,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沃尔克规则”。 行天丰雄,日本大藏省前副相“广场协议”时日方官员。 )前主席。 | 
| 作者简介 | |
|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译者简介: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 会专家、 博士后流动站指导专家。先后担任 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中国科技大 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后获“中国基金业10年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地方金融贡献奖” (2008年8月),被评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起,担任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 
| 媒体评论 | |
| 研读国际货币事务变化中两位历者保罗.沃尔克和行天丰雄的论述,对理解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可行路径大有补益。 ——吴晓灵 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 本书是上世纪国际金融史的经典著作、必读书目。上次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两位历者的忠实记录与深邃思考,对于我们研究当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依然能够提供宝贵的镜鉴。 ——管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员,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 沃尔克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居功至伟,这本书翔实记录了他的思想和充满勇气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乔治·舒尔茨(美国前财政部长、前国务卿) 《时运变迁》是国际货币体系,更宽泛地说,甚至是世界经济方面已问世的重要的书籍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社会的经济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正处 于改革和尝试期,本书作者即为当时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两位核心参与者,从而提供了理解当今世界形势,及协调货币失调和外部失衡可能的方式绕不开 的背景条件。 ——C.弗雷德·伯格斯滕(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 
| 精彩文摘 | |
| 《时运变迁:世界货币、美国地位与人民币的未来》: 本书大篇幅讨论了汇率,问题也有点儿复杂。经济学家们有时持这样的观点,即汇率完全是技 术性问题。在考虑了实质性因素,例如通货膨胀、生产率、利率方面的差异后,汇率变化就是补差找平式的调整。我可能是老脑筋,始终认为:坚挺的货币通常是好 事儿,是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表现。当然,这种观点可能夸张了点儿。在里根的任期内,他的一些幕僚就这么鼓吹强势美元的好处,有时到了吹嘘的地步。 这些好处后来都被证明是暂时的,但他们的直觉没错。 当然,货币贬值一般意味着进口成本上升、出口所赚外汇减少。换句话说,国家更穷了而不是更富了,这不是值得雀跃的事。回顾这段历史:20世纪50年代, 美元坚挺,但除了几个例外年份,美元从那时起就走上了贬值之路。到现在(1991年),美元对日元汇率只有20世纪50年代时的1/3,对德国马克也只有 40%了,这一点就表明了美国世界地位的变化情况。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灭自己士气,而是要直面挑战。“二战”后的美国地位,总体上是不正常且 不可持续的。美国在战争中毫发未损,工业力量实际得到了加强,而潜在的竞争对手则元气大伤,需要美国帮助以重建家园。美国后来的衰落(如果这个词恰当的 话)并不是的,仅仅是相对其他经济体而言。对其他国家来说,几近白手起家地追赶美国,是自然而迫切的事情。战后美国贸易伙伴的增长,其实是美国的政策 有意为之。 而且,美国的生活水平仍然是高的,领导能力。海湾战争清晰表明,当美国自身及朋友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有能力作出 连贯且有远见的反应。美国能够指挥盟军,协调行动,而其他任何国家都办不到。更为长远地说,在东欧、前苏联乃至全世界建立民主制度、捍卫人类精神、振兴市 场经济的重大新机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信念的坚定性及其政策成功与否。 问题在于,美国及其伙伴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以及怎样利用。海湾战争 中,美国被迫要求各盟国分担战争费用,标志着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内,美国的态度及其经济地位有所变化。在我看来,还有其他一些更不祥的征兆,意味着美国领 导能力的下降。尽管美元贬值了,国易壁垒也减少了,我们反而开始疑心自己的竞争力。虽然美国仍然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却逐渐发现,自己在与国 内的保护主义角力。与国际金融机构交往时,我们更多关注短期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在这些机构内外,我们既想削减对它们的财力支持,又想在其中保持强大, 甚至是支配性的影响,显然二者不能长期两全。相反,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经济地位大大增强。但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曾经的美国那样强大到无可匹敌, 而且,对于能够获得广泛支持的新世界秩序,它们是否具备远见卓识, 自由选择(珍藏版 编辑  有史以来通俗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自由选择(珍藏版)》是一本探讨自由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曼一方面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独立宣言”的政治理念,并结合美国的实际对自由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释。其中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之分野、有限政府、通货膨胀的来源与治理等的论述,都相当精彩。 作者简介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因“对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米尔顿曾经出任罗斯福治下的财政部顾问,而后观点发生改变。在芝加哥执教的30年中,他的主张逐渐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相抗衡。后来,他出任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其主张和理论深深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的影响力能与弗里德曼相比。 200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享年94岁。 代表作:《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美国货币史》等。 罗丝·弗里德曼(Rose D. Friedman),杰出的经济学家,与米尔顿·弗里德曼相识于芝加哥大学,此后结为伉俪,终生相伴。与米尔顿合著过许多重要作品,包括《自由选择》。 精彩书评  ★米尔顿·弗里德曼使广大民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某些基本理念上,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果我们想要保持社会的自由与繁荣,那么它应当如何运作。因此,作者能够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我们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 | 
读完这套《货币史》的介绍,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探险之旅。首先,《美国货币史》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美国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其货币发展史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想了解它如何从最初的商品货币、金银本位,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纸币和金融衍生品,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危机与改革,又孕育了怎样的金融思想。接着,“白银帝国”这个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那个时期,白银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财富分配乃至政治格局的。这部分的叙述,想必会充满宏大的历史场景和复杂的经济逻辑。而“时运变迁”则更像是对经济命运的哲学思考,它可能会探讨那些看似偶然却又注定发生的经济事件,比如技术革命、战争爆发、以及全球经济周期的起伏,是如何像无形的手一样,塑造着不同时代货币的价值和地位。最后,“自由选择”则将目光拉回到我们每一个经济主体,思考在不同的货币环境下,个体和企业是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这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更是对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深刻洞察。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这个标签,更让这套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我迫切想知道这些顶尖经济学家,会如何用他们的智慧,解读中国的货币史。
评分这套《货币史》以其丰富的层次和跨越时空的视角,成功地吸引了我。我首先被《美国货币史》所吸引,预感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货币演进的宏大叙事,它可能会讲述从殖民地时期分散的货币发行,到南北战争中的“绿背钞”,再到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美元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政治博弈、金融创新和深刻的历史教训。紧接着,“白银帝国”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全球白银贸易对世界经济格局,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想深入了解白银的流入如何改变了中国的赋税制度,如何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及它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的关键作用。而“时运变迁”则更像是对宏观经济周期和不可抗因素的探讨,它可能是在分析那些塑造货币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技术革命、以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如何影响货币的价值和流通能力的。最后,“自由选择”则将目光聚焦于微观经济主体,我想知道在不同的货币环境下,个体和企业是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这可能涉及到金融市场、投资行为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更何况,这个系列还带有“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的标签,这无疑是点睛之笔,我无比期待能从这些顶尖经济学家的视角,洞察中国货币史的独特之处和发展规律。
评分这套《货币史》以其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四册书的组合,成功地勾起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首先,《美国货币史》这个名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度,我想象着在美国货币体系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会涌现出多少精彩的经济博弈和制度演进。从早期的殖民地货币,到林肯时代的“绿背钞”,再到美联储的建立,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而“白银帝国”则让人联想到全球范围内的白银流动及其对不同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它如何在中国经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部分内容无疑会揭示出全球经济一体化早期的一些重要线索。至于“时运变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历史的沧桑,它可能是在探讨那些宏观的经济周期、技术革新,甚至是战争和政治动荡如何深刻地改变货币的命运和价值。而“自由选择”则更加聚焦于个体和企业如何在既定的货币体系下进行决策,这可能涉及到金融市场、投资行为以及我们日常的消费选择。最让我好奇的是,这套书的副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这暗示着大师们将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剖析中国货币历史的长河,或许会有颠覆性的观点和全新的解读,这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这套《货币史》系列,无疑是为我这样对经济学和历史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量身打造的。首先,《美国货币史》这本书,我预感会深入剖析美国如何从一个年轻的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套稳定而富有活力的货币体系,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国家信用、中央银行的运作、以及不同经济流派的博弈。我想知道,那些影响至今的美国金融制度,究竟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的。然后,“白银帝国”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冒险与财富的时代,白银如何从新大陆涌入中国,成为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撑,又如何引发了价格革命和社会变迁。我期待在这里看到那些关于丝绸之路、马尼拉大帆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精彩故事。而“时运变迁”,这四个字仿佛蕴含着历史的沉浮和命运的无常,它可能会揭示那些决定货币兴衰的宏观因素,比如技术的突破、政治的动荡、以及全球力量的消长,是如何共同作用于货币的价值和流通。至于“自由选择”,我将其理解为对经济主体在货币环境中理性决策的深入探讨,这可能涉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投资策略的制定,以及个人财富的增长之道。最让我激动的是,这个系列还带有“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的定语,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看到这些世界级的经济思想家,如何用他们深邃的目光,审视中国几千年来的货币变迁,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部《货币史》的精装套装,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我尤其好奇“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这一部分,虽然这套书的介绍里只提到了四本书名,但我凭着直觉,觉得这里面一定藏着对中国货币和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翻开包装,那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封面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厚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师们,会如何审视我们几千年来波澜壮阔的货币变迁,从贝壳到铜钱,从白银的流入到纸币的发行,再到如今数字货币的萌芽,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权力、贸易、战争和文化交融的故事?特别是“白银帝国”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地理大发现时期,白银如何成为连接新旧大陆的桥梁,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史上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致的经济分析。而“时运变迁”和“自由选择”则更像是对货币背后的人类行为和制度选择的探讨,这让我对货币的功能、价值的形成、以及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期待。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历史广度的读物,我深信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货币的思维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