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

正版现货】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赫什·舍夫林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危机
  • 投资
  • 决策
  • 风险管理
  • 金融市场
  • 个人理财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4437
商品编码:237306617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和行为财务学大师迈尔·斯塔特曼并肩的行为金融学创始人之一,深度解析错误行为背后的逻辑。

2. 全新引入著名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理论。

3. 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扛鼎之作。直面人性的不足和缺陷,揭示了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背后的心理学因素以及管控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将心理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商业管理进行结合,通过梳理近期典型的金融风险、商业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根源,探究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心理陷阱对个人及组织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深层次影响。并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作者简介



圣塔克拉拉大学列维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曾经担任美国审计委员会主席,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行为风险管理咨询,是当前世界上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先驱人物。其专著《超越贪婪和恐惧》被摩根大通评为2000年以来最好的十大读物之一。



图书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 001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 003

伯根布鲁斯威格公司对PharMerica 的并购 / 006

Libor 与外币操纵丑闻 / 008

全球变暖 / 010

结语 / 012

第一部分

第二章 SP/A 理论:关注三种重要情绪 / 017

风险管理的一则小故事 / 018

风险心理学 / 021

三大重要情绪 / 022

高风险方案与低风险方案 / 025

评估SP/A 的相关情绪:风险管理者有不同吗? / 026

估值心理 / 027

结语 / 031

第三章 前景理论:收益、损失与框架效应 / 032

风险厌恶 / 033

基于环境的不同风险态度 / 035

框架效应与并发决策 / 037

准享乐编辑理论:对前期收益和损失的框架效应 / 038

概率大小 / 040

构成前景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则 / 042

下注金额与个体差异 / 044

讨厌失败:对确定损失的厌恶 / 045

结语 / 047

第四章 偏差与风险 / 048

可得性偏差 / 049

感知风险 / 051

典型性 / 054

乐观主义 / 056

过度自信 / 057

确认偏误 / 058

群体思维 / 059

控制错觉 / 061

贝叶斯法则缺失 / 062

结语 / 063

第五章 个性与风险 / 064

风险管理类型 / 065

杰夫·贝佐斯:企业家 / 066

乐观主义与企业风险承担 / 067

个性维度 / 068

个性与SP/A 理论的三种重要情绪 / 070

损失厌恶、SP/A 与风险承担 / 071

用于探求类型的调查问题 / 072

结语 / 074

第二部分

第六章 流程、陷阱与文化 / 076

流程与文化 / 077

2014 年的埃博拉疫情 / 079

在陷阱与流程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 082

风险管理结构与文化 / 083

卡普兰-麦克斯风险类型框架 / 085

激励措施与风险承担 / 088

结语 / 091

第七章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与风险管理 / 095

狂热和荷尔蒙 / 096

杠杆 / 097

边缘金融 / 098

庞氏融资 / 099

金融创新和资产价值 / 102

新时代的思维方式 / 104

监管失败 / 105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挤兑 / 107

大而不能倒 / 108

明斯基的政策建议 / 109

结语 / 112

第八章 瑞银集团与美林证券的期望陷阱 / 114

瑞银集团 / 115

美林证券 / 121

结语 / 127

第九章 标准普尔与穆迪的欺诈问题 / 128

评级公司:历史与现在 / 129

标准普尔的操作框架 / 131

竞次现象出现 / 132

标准普尔结构性金融部门的决策流程 / 133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债券评级中的调整、限制和延迟 / 134

穆迪出现了类似情形 / 137

心理和竞争竞价 / 139

心理与欺诈 / 140

结语 / 141

第十章 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群体思维 / 143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基本情况 / 143

决策与结果:住房泡沫期的政府资助企业 / 145

美国国际集团的基本情况 / 151

决策与后果:房地产泡沫期的美国国际集团 / 152

结语 / 156

第十一章 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与荷兰银行遭遇赢者诅咒 / 157

荷兰银行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吸引力 / 158

追逐的快感 / 159

收购过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 / 161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管理 / 162

激素与男性竞争 / 169

收购与男性竞争 / 169

结语 / 173

第十二章 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因素 / 174

测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 175

对情绪的测量 / 177

其他情绪指标 / 179

随着兴奋变化的情绪和系统性风险轨迹 / 183

2008 年、2009 年的情绪与系统性风险 / 186

结语 / 190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与心理学 / 192

监管思路的转变 / 193

资产、负债和理论中的风险价值 / 194

资产、负债与风险价值实践 / 196

《巴塞尔协议》的启示 / 199

复杂性与既得利益 / 201

快速节俭启发式 / 202

监管金融机构的快速节俭启发式 / 204

结语 / 207

第十四章 欺诈风险、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 208

《巴伦周刊》刊登麦道夫的故事 / 209

可转换价差套利策略 / 210

费菲德哨兵基金 / 211

麦道夫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 215

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217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化问题 / 222

结语 / 224

第十五章 风险、收益和个股 / 225

规范金融 / 226

对冲基金研讨会上的分歧 / 227

从15 年实验数据得出的总体结论 / 230

对预期收益和感知风险的判断: 典型性和情绪反应 / 233

贝克·伍格勒情绪 / 235

对综合方法的思考 / 239

结语 / 240

第十六章 心理学如何击垮全球曼氏金融公司 / 241

全球曼氏金融:风险管理失败的一个案例 / 242

令人震惊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实验 / 247

全球曼氏金融的群体思维 / 249

激素和自我控制 / 249

风险选择、个体差异、结构和文化/ 251

结语 / 251

第十七章 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风险管理溃败 / 252

首席投资办公室的交易 / 253

复杂目标出台 / 256

疯狂的艾娜 / 259

突破限额 / 261

歪曲统计隐藏损失 / 264

美国货币监理署/ 265

结语 / 266

第十八章 风险管理概况: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矿产资源管理服务局 / 268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的风险管理 / 269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对飓风桑迪的响应 / 270

英国石油公司及其文化 / 273

阿拉斯加漏油事件 / 274

得克萨斯城的爆炸 / 275

马科多油井 / 277

爆炸事故和华盛顿的反应 / 278

细节决定成败:测试 / 279

美国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行局 / 282

结语 / 284

第十九章 西南航空公司、通用汽车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 285

西南航空公司做得很好 / 286

航空公司的大错误 / 288

通用汽车关于点火开关的错误选择 / 292

通用汽车对点火开关缺陷的内部应对举措 / 294

通用汽车的公司文化和巴拉的证词 / 296

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相互影响 / 297

结语 / 299

第二十章 结论 / 300

埃博拉疫情和世界卫生组织: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1

瑞银集团、《巴塞尔协议》和全球金融危机: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2

金融部门的群体思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3

房利美和摩根大通: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5

东京电力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306

金融不稳定假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8

结 语 / 308

附录A 对SP/A 理论的深入剖析 / 310

附录B 对前景理论的深入剖析 / 330

附录C 对SP/A 理论和前景理论的整合 / 346

附录D 对启发式方法与偏见的深入剖析 / 368

附录E 组织风险的规范模型 / 391

附录F 对金融不稳定假说建模 / 400

附录G 对情绪的实证测算 / 406

附录H 发现倒闭银行的规范模型 / 411

附录I 金融不稳定假说:中国和欧洲的事例 / 413



迷失在市场的潮汐:金融决策的心理漩涡与理性导航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金融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扮演着投资者的角色,无论是谨慎的储蓄者,还是积极的市场参与者。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海洋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搡着,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财务困境。这股力量,并非源于宏观经济的动荡,也不是纯粹的运气使然,而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心理阴影与行为模式。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些隐藏在金融决策背后的心理陷阱,揭示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管控策略,帮助我们在这片波涛汹涌的市场中稳健前行,做出更明智、更理性的选择。我们将跳出冰冷的数字与报表,回归人类行为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引人入胜的案例,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探索自我、战胜贪婪与恐惧的金融心智之旅。 第一篇:认识你的“内心怪兽”——金融决策中的心理陷阱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综合体,在面对金融决策时,这些复杂的心理特质便会显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陷阱”。本篇将逐一揭露这些令人警惕的心理模式: 锚定效应:固守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信息时,往往会将其作为“锚”,后续的判断都围绕着这个锚点进行。在金融市场,这可能表现为对某个股票初始价格的执念,即便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资者仍然会以过去的“高点”或“低点”作为判断依据,错失调整仓位或卖出的良机。我们会探讨锚定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在股票定价、债券估值、甚至个人投资目标设定中悄然施加影响。例如,一位投资者可能因为在市场高点时买入某只股票,而对该股票的“心理底价”产生了极深的锚定,即使该股票基本面已严重恶化,他依然不愿在低于买入价卖出,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 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预见力” 人类天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金融领域,这种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投资者承担过高的风险,频繁交易,忽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或者对市场的波动性产生麻痹。我们将分析过度自信的根源,以及它如何诱使我们忽略潜在的危险信号。比如,一位对市场走势颇有信心的交易员,可能在连续几次成功的短线操作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从而忽视了长期趋势和基本面分析,最终在一次突发的市场回调中遭受重创。 损失厌恶:对“亏损”的极度恐惧 研究表明,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程度。在投资中,这意味着我们更愿意承担风险以避免损失,即使这种风险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我们会深入研究损失厌恶如何驱使我们“死守”亏损的头寸,或者在盈利时过早地止盈,错失进一步的收益。例如,一位投资者在持有某只股票时,虽然账面有所盈利,但因为害怕“失去”这部分利润,选择立即卖出,而事后发现该股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继续大幅上涨。反之,当持有某只股票出现亏损时,即使基本面已经恶化,这位投资者也可能因为无法接受“亏损已成事实”而继续持有,期望市场能够“反弹”,结果让亏损进一步扩大。 羊群效应:随波逐流的“群体智慧”? 在信息不确定或决策困难时,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认为“大众的选择”更可靠。在金融市场,羊群效应是导致泡沫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将解析为何我们会不自觉地加入“羊群”,以及这种行为在市场狂热和恐慌时期的放大效应。例如,当某个热门概念股突然被大量资金追捧时,即使对该股票缺乏深入了解,一些投资者也会因为看到他人都在买入而跟风操作,进一步推高股价,最终在泡沫破裂时成为“接盘侠”。 确认偏差:只听“我想听的” 我们更容易关注并接受那些印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在投资分析中,确认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不利的研究报告,只关注支持我们买入判断的“好消息”,从而做出有失偏颇的决策。我们将探讨确认偏差如何阻碍我们客观地评估信息,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例如,一位投资者在看好某家公司后,可能会主动搜索关于这家公司的正面新闻和分析,而忽略了竞争对手的优势、行业潜在的风险等负面信息,这种“选择性获取信息”的行为,极大地削弱了投资决策的客观性。 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的“局内人” 事件发生后,我们往往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会这样”。这种后视偏差让我们低估了预测的难度,并可能导致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产生不真实的高估。我们将分析后视偏差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投资决策的评估,以及它如何阻碍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真正学习。例如,在一次重大的市场崩盘后,许多人会声称“这个泡沫早就存在了,我早就看出来了”,但如果在崩盘前让他们进行具体的预测,却未必能够给出准确的时间点和程度。 第二篇:构建你的“理性护城河”——金融行为的科学管控 认识到这些心理陷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管控它们,建立一套坚固的“理性护城河”,让我们在市场的风浪中保持清醒。本篇将提供一系列经过验证的行为管控策略: 建立明确的投资计划与纪律: 在进入市场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投资计划至关重要。这包括明确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进行买入、卖出、止损等操作。我们将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严格执行计划来对抗冲动决策。这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如何做”,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做”。一份详尽的计划,可以成为我们面对市场波动时最坚实的依靠。 信息过滤与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过滤噪音,独立思考是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可靠的信息来源,如何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估,以及如何避免被市场情绪所裹挟。区分“事实”与“观点”,理解“信息”与“噪音”,是我们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 拥抱不确定性,接受“不完美”的盈利: 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完美预测是不可能的。我们将引导读者接受这一现实,并学会管理对“完美”收益的追求。这包括设定现实的盈利目标,理解“足够好”的盈利也是成功的表现,以及避免因为追求“最大化”收益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利用技术与工具辅助决策: 除了心理调适,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工具来辅助决策,减少情绪干扰。例如,利用交易软件的止损挂单功能,可以有效地执行预设的止损策略,避免情绪化的延迟。我们将介绍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在技术层面构建行为的“安全网”。 复盘与反思:从经验中学习: 每一次投资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将强调定期复盘和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回顾过去的投资决策,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找出自身的心理偏误,从而不断优化投资策略和行为模式。复盘不仅仅是对结果的总结,更是对决策过程的审视,是找到改进方向的基石。 构建支持系统与心理韧性: 投资之路不应孤单。我们将探讨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群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分享经验、获得反馈,以及在遭遇挫折时获得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心理韧性,学会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下保持冷静,也是战胜内心“怪兽”的关键。 第三篇:将心理智慧融入实践——通往理性投资之路 在本篇中,我们将综合运用前两篇所学的知识,将心理智慧真正融入到日常的金融实践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投资场景中识别和应对心理陷阱,并展示如何将行为管控策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 从“情绪化交易”到“系统化投资”的转变: 我们将对比分析在情绪驱动下和在理性计划下进行的投资行为,揭示后者如何带来更稳健的回报。例如,一位习惯于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在学习了本系列内容后,如何通过设定止损点、分散投资等方式,逐渐摆脱情绪的束缚,实现更平稳的增长。 应对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心理准备: 突如其来的市场危机,往往是检验投资者心理韧性的试金石。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事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在危机发生时如何保持冷静,避免恐慌性抛售,并可能从中寻找潜在的投资机会。 长期投资的心理学: patience is a virtue. 长线投资需要极强的耐心和对时间和复利效应的信心。我们将深入分析长期投资背后的心理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认知来对抗短期波动的诱惑。 个性化行为管控方案的建立: 每个人的心理特质和风险偏好都不同。我们将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制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行为管控方案。这可能涉及到自我认知、习惯养成、以及对外部反馈的整合。 结语: 金融市场的冒险,归根结底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每一次的买入卖出,都蕴含着我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本书并非承诺能让你成为市场预测大师,也并非提供一夜暴富的秘籍,而是希望成为你内心世界的指南针,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管理情绪,从而在充满挑战的金融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收获。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探索内心、驾驭市场的旅程,用理性的智慧,点亮金融决策的星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各种金融大片里的经典场景: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在屏幕前紧张地敲击键盘,市场数据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而背后,是无数人的财富在瞬息万变。我一直觉得,金融的世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图表,更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博弈的舞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将“冒险”的定义延伸到了心理层面,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根源,比如对损失的恐惧,对收益的过度自信,或者群体从众效应等等。同时,对于“行为管控”这一部分,我希望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能够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读者在极端情绪下做出清晰的判断,避免冲动交易。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金融世界中,最难以捉摸,却又至关重要的“软件”——我们的大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我一直认为,金融市场的风险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市场波动时,各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贪婪,会像野火一样在投资者心中蔓延,并最终导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决策。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问题。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心理陷阱”,例如,是否会讨论锚定效应、确认偏差、或者损失厌恶等经典认知偏差在金融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同时,“行为管控”这部分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我在情绪高涨或低落时,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行为,避免冲动交易。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时间管理、反思复盘、或者建立规则体系的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金融世界的“游戏规则”,并成为我投资之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

“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金融市场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但实际上,我们的判断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即使掌握了再多的金融知识,也依然可能在市场波动中犯下低级错误?“心理陷阱”这个词语非常形象,仿佛预示着书中会揭示那些我们不易察觉、却能将我们引入歧途的思维误区。而“行为管控”则提供了解决之道,让我看到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在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出不被情绪左右的选择。它或许能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金融世界的本质,并成为一个更成熟、更理智的参与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我一直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深知这个行业不仅考验智商,更考验情商和心理素质。有时候,市场明明在释放明确的信号,但很多投资者却被内心的贪婪、恐惧或者侥幸心理所蒙蔽,最终错失良机,甚至遭受重大损失。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问题:金融市场中的“冒险”并非仅仅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更是一场与自身心理弱点的殊死搏斗。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这些“心理陷阱”的,是会引用大量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还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来揭示普通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大脑是如何“罢工”的?“行为管控”又是如何展开的,是否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情绪失控时,能够保持冷静,做出理性的决策?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的一本“随身教练”,在下次市场剧烈波动时,能及时提醒我,警惕那些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魔鬼”。

评分

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充满好奇但也时常感到迷茫的普通人,这本书的书名“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各种金融危机,也听说过很多因为投资决策失误而血本无归的故事,但总觉得那些事情离自己很遥远,或者觉得是专业人士才会遇到的难题。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将焦点放在了“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上,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普通人,在参与金融活动时,也可能被自身的情绪和思维模式所误导。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以怎样的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书中会不会讲述一些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展现投资者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心理陷阱”的?以及,对于“行为管控”,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简单易学、能够立即实践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健康的金融投资心态,不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裹挟,而是能够更理性、更长远地看待我的财务目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