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一般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即使你是一位信念坚定者,可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得人云亦云;即使你是一位谦谦君子,可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得不拘小节。群体思想会占据绝对的统冶地位,群体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外文书名: The Crowd A Study of Popular Mind
平装: 179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55505761, 
商品尺寸: 21 x 14.7 x 1.3 cm
商品重量: 245 g
品牌: 远方出版社
编辑推荐
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
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评选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它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
作者简介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语娴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大师,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群体社会学界的马基雅维利”。著有《乌合之众》、《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著作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目   录
导言 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善变和急躁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5.群体的道德观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
2.群体的理性
3.群体的想象力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种族因素
2.传统因素
3.时间因素
4.政治和社会制度因素
5.教育因素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因素
2.幻想因素
3.经验因素
4.理性因素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1.群体的领袖
2.说服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3.声望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延迟文明灭亡的因素)
1.坚定不移的信念
2.易变的群体意见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异质群体
2.同质群体
第二章 犯罪群体(受无意识支配的刽子手)
1.无意识的行凶者
2.疯狂的大屠杀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
(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体)
1.非高智商群体
2.情感的奴隶
3.无辜者的保护伞
第四章 选民群体(政治机器的杰出作品)
1.迎合制胜
2.无休止的争论战
3.普选权
 
《齐名经典》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朴素,但内容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经典思想融汇贯通,让我看到了各个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仿佛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哲学与科学如何相互启发的论述,让我对逻辑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一段关于艺术与人性的探讨,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思想化繁为简,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它就像一本“知识的调味剂”,让我在阅读其他专业书籍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培养了我一种跨学科思考的能力,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加立体和多元了。
评分《梦的解析》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扇神秘大门。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梦境是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但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看到了梦背后隐藏的巨大信息。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画面,竟然是潜意识欲望、压抑情绪和未竟心愿的象征性表达。他提出的“释梦”方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引导我一步步解开梦境的密码。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梦,并对照书中的理论去分析,发现了很多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内心冲突和需求。比如,梦到被追赶,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力过大;梦到考试不及格,也许是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触及一些不那么愉快的情感,但最终却让我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象化,用生动的案例和详尽的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窥探到潜意识的奥秘。我至今仍觉得,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发掘出新的自我认知。
评分《社会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更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群体中互动、如何被环境影响、又如何影响他人的。书中对从众、服从、偏见、攻击性等社会现象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很多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的框架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第一印象”和“归因”的章节,它们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交往中,是如何不自觉地形成对别人的判断,又是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这本书还让我对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它像一本“生活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更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更懂“人情世故”的人。
评分读《乌合之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搡着,置身于一群盲目追随、情绪激动的群体之中。书中对群体心理的剖析,那种非理性的冲动、易受暗示的特点,简直太真实了!尤其当作者描绘出领袖如何轻易地煽动群体情绪,将原本正常的个体塑造成狂热的拥护者或攻击者时,我常常会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甚至是一些当下社会现象,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我在群体中的角色。我开始警惕那些试图通过制造群体认同感来操控人们思想的言论,学会了更加独立地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作者列举的各种群体行为的例子,从宗教狂热到政治运动,无不揭示了群体意识的强大力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大众”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模糊的整体,而是开始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异化和改变。这种洞察力,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观点碰撞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意识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群体情绪所裹挟,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必要的一件事。
评分读完《自卑与超越》,我深深地被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所吸引。他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简直说中了太多人的心坎里。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补偿心理,让我意识到很多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追求优越”的理念,这并非是傲慢或自负,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超越现状的一种内在动力。阿德勒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实现“超越”。这让我感到一种强大的赋权感,仿佛曾经那些让我感到沮丧的弱点,都可以成为我成长的基石。他关于生活风格的探讨,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定位自己的,又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克服自卑,更是关于如何积极地生活,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在经历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后,重读这本书,总能重新点燃我面对挑战的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最优越”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