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鉴定与评价(李耿)+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 2本
9787122246561定价:59元
9787122211798定价:25元
1 宝石定义、命名和分类/001
1.1 宝石的概念/002
1.2 宝石的分类/005
1.2.1 天然珠宝玉石/006
1.2.2 人工宝石/007
1.3 宝石的优化和处理/009
1.3.1 优化和处理的方法与目的/009
1.3.2 优化/010
1.3.3 处理/010
1.4 宝石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011
1.4.1 宝石的价值/011
1.4.2 影响宝石价值的因素/011
1.5 生辰石/012
2 宝石鉴定的原理/015
。。。。。。
1 宝石之王——钻石
2 绿色宝石之冠——祖母绿
3 姊妹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
4 奇异宝石——猫眼石和变石
5 画家的调色板——欧泊
6 多彩宝石——碧玺
7 幸运种子——石榴石
8 幸福之石——橄榄石
9 友谊之石——托帕石
10 冰晶之心——水晶
11 玉石之王——翡翠
12 谦谦君子——和田玉
13 亲民贵族——蛇纹石玉
14 成功之石——绿松石
15 帝王之石——青金石
16 梦幻霓裳——玉髓、玛瑙
17 大地之魂——琥珀
18 海底之花——珊瑚
。。。。。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踏实感,是翻开很多轻飘飘的“速成指南”所体会不到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读起来虽然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每深入一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它对光性、折射率这些基础物理性质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结合晶体结构,告诉你“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光学特征。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包裹体在鉴定中的关键作用,那种对微观世界的细致描摹,让我对一颗宝石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没有大肆渲染宝石的商业价值,而是专注于“科学”二字,教你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块石头。对于我们这些想真正掌握鉴定技术的人来说,这种由内而外的知识构建,远比那些教你“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真品”的技巧要宝贵得多。这本书更像一位老派的导师,循循善诱,让你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非给你一剂速效药。它教会我的,是思考的方法,是观察的维度,而不是仅仅是记住几条标准答案。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内敛,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采用的夸张修饰,完全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报告语调。这种语调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一开始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去消化,因为它不会像商业书籍那样用简单的比喻来“包装”复杂的概念。然而,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精准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文字,才是最可靠的知识载体。它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而是倾向于使用“通常情况下”、“在特定条件下”等限定语,这恰恰体现了宝石鉴定中面对自然产物时应有的审慎态度。它教会我们,在科学面前,谦逊和精确远比武断的自信重要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无可辩驳的知识框架,让学习者能自信地面对任何复杂的鉴定难题。
评分我关注到这本书在处理一些新兴或争议性较大的宝石材料时,展现出的与时俱进的态度。比如,对于一些市场上越来越常见的优化处理技术,无论是热处理、辐照还是扩散处理,它都给出了详尽的鉴定要点和可能的陷阱。这不是那种陈旧的、只停留在传统鉴定的资料,它明显融入了近几年国际上关于宝石处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我记得有一处专门对比了不同类型合成红宝石的生长纹理,那对比图的细微差别,如果没有专业设备和高倍镜,肉眼几乎无法捕捉,但书上用文字把每种纹理背后的形成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这种深度挖掘和对市场前沿的紧密跟踪,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它更像是一部活的、不断更新的鉴定实战宝典,确保读者掌握的知识不会轻易落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彩色照片和示意图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鉴定书籍,图注模糊不清,或者色彩失真,导致我们学的时候总是要对照实物反复比对,效率很低。但这套书不同,它对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特征,比如不同类型翡翠的“翠性”表现,或者合成宝石内部的气泡残留形态,都做了极其清晰、高分辨率的展示。我尤其赞赏它在“评价”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用过于主观的词汇去描述美感,而是将净度、颜色、切工这些影响价值的因素,量化并细化了评级标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己手里的一些样品,书中的图片和描述几乎可以完美对应上,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实践信心。可以说,这套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套精心策划的视觉学习工具,让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评分与其他侧重于“快速识别”或“市场行情预测”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宝石学原理的深度哲学探讨。它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比如,它在讨论宝石的耐久性时,不仅提到了硬度,还深入分析了韧性、解理面在实际佩戴中可能造成的微观损伤,以及如何据此推断一颗宝石是否适合长期佩戴或特定场合的展示。这种深入到材料科学层面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这颗石头是A货”这样的结论,而是开始思考:“这颗A货,在什么样的压力和温度变化下,其内部结构会如何演变?”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欲,正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它将鉴定工作从一种技术操作,提升到了科学探秘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