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屹峰 编
图书标签:
  • 古砖花供
  • 六舟
  • 19世纪
  • 学术史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图像学
  • 收藏
  • 书籍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美
ISBN:9787534066054
商品编码:2754779810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 作者:王屹峰
  • 定价:168
  • 出版社:浙江人美
  • ISBN号:97875340660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另一本关于古砖花供的图书的简介,但内容上并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研究方向(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 《石上无言:宋元以来砖雕艺术的符号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地考察砖雕的工艺流变或材料特性,而是深入挖掘了自宋代至清末,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特别是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传统民居和祠堂中所广泛应用的砖雕艺术背后的社会功能、审美取向与精神图谱。作者聚焦于那些常被忽视的“背景艺术”——那些镶嵌在墙体、门楼和窗棂上的砖雕,试图破译隐藏在这些石刻图案中的文化密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砖雕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严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叙事体系。它以一种近乎沉默的方式,记录了地方社会结构、宗族伦理、信仰实践以及世俗愿望。 第一部分:从建筑语境到符号本体 本书的开篇致力于构建研究的基础框架。我们首先探讨了砖雕在明清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群中的空间定位。不同于南方精雕细琢的木雕或石雕,北方砖雕因其材料的朴拙与坚固,在建筑的檐下、墀头、垂花门和影壁上扮演了关键的叙事角色。作者认为,砖雕的“公共性”和“私密性”构成了其独特的叙事张力:影壁上的图案面向外界,宣告家族的门第与愿景;而窗棂上的花卉鸟兽则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细微感知。 随后,作者对砖雕的符号进行类型学分类。这些分类并非基于工艺难度,而是基于主题的内在关联: 1. 动物与瑞兽群像: 重点分析龙凤、狮子、麒麟、蝙蝠以及各种被赋予吉祥寓意的禽鸟(如喜鹊、鸳鸯)。我们探究为何在特定地域的砖雕中,某些瑞兽出现的频率更高,以及它们如何象征权力的合法性与繁衍的期望。 2. 花卉与植物的语言: 牡丹、莲花、竹子和松柏,这些元素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建筑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寓意。例如,莲花在寺庙建筑和士大夫宅邸中的意涵差异,揭示了世俗美学与宗教象征的渗透与分野。 3. 故事与教化场景: 许多砖雕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或民间故事,甚至是儒家“二十四孝”的场景。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些叙事砖雕的“微缩化”过程,即如何将宏大的故事压缩到有限的砖块空间中,并探讨其在宗族教育中的实际功能。 第二部分:地域风格与地方实践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地域差异。中国北方广阔的地域内,砖雕的风格并非铁板一块。作者通过对山西晋中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和河南豫北地区的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立了三类主要的地域风格特征: 晋派的厚重与内敛: 晋中地区的砖雕往往体量较大,雕刻层次深峻,注重线条的力度感,色彩倾向于古朴的青砖本色。其主题多与晋商的财富积累和宗族的稳固相关,强调“厚德载物”的实体化表达。 关中的写实与世俗: 陕西关中地区的砖雕在叙事性上更为直白,对人物动态和场景细节的刻画更为写实,更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对市井题材的运用更为大胆。 豫北的精巧与融合: 河南地区的砖雕则展现出一种更为细腻的技法,常常融合了周边地区如徽派或苏派的某些雕刻元素,在装饰性上追求繁复和华丽,体现了中原腹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作者特别关注了砖雕的“匠人线索”。虽然多数作品缺乏署名,但通过对特定纹饰的重复出现、工具痕迹的分析以及口述史的采集,本书试图勾勒出那些代代相传的砖雕家族的技艺传承链条,揭示地方手工业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信仰、伦理与可见的秩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砖雕艺术放置于其所处的社会伦理场域中进行考察。砖雕是家族身份的展示柜,也是维护宗法秩序的工具。 风水观念与图案布局: 砖雕的安装位置并非随意,而是深受风水理论的制约。本书分析了影壁、门簪、楣板等关键部位图案的朝向和搭配如何服务于“趋吉避凶”的宇宙观。 “礼”与“俗”的边界: 在儒家伦理高度规范化的社会中,砖雕如何处理“礼制”与“世俗欲望”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在表达对子嗣繁荣的期盼时,如何避免过度僭越礼制而招致非议?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等级宅邸中对“孩童戏乐图”的处理方式,展现了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 材料的反思: 砖,作为一种最普通、最易得的建筑材料,其“平民性”恰恰构成了砖雕艺术最强大的力量来源。它使得高深的文化符号得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实现了一种深层的文化普及。砖雕的“易逝性”(相对于石雕)也使其更具时间感,每一块褪色、剥落的砖面,都承载着不可逆转的生命流逝与历史沉淀。 《石上无言》是一部致力于恢复砖雕艺术作为一种重要、复杂的视觉文献的著作。它引导读者超越其作为建筑附属物的简单认知,深入理解这些被时间磨砺的方形世界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社会对秩序、美德和永恒的深切渴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对古典形式的继承与反叛——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作者在描述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经历的挣扎与突破时,其遣词造句往往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使得枯燥的理论阐述也变得富有画面感。有时,你会感觉自己正在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这种对语言美感的坚持,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愉悦,即使遇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也能被优美的文字引渡过去。它成功地证明了,学术的深度和文学的温度,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闻醇厚,细品之下,层次分明,回味悠长,让人对知识的严肃性产生了全新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跨学科的叙事能力。它巧妙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和微观的个案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例如,当我们讨论到某种特定的装饰母题如何从古典主义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融入到当时的日常器物设计中时,作者会立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甚至是某种新兴科学发现对人类感官经验的影响上。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研究变得鲜活而立体。它不像传统的史学著作那样将艺术创作孤立起来进行解读,而是将其视为整个社会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全局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审美标准,又会在未来被如何地审视和解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现实与历史之间那些微妙的共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材料之丰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常常被主流学术界所忽略的档案、信件、甚至是当时的商业广告插页,都被他挖掘出来,用作佐证。他处理这些零散信息的方式,展现出一种侦探般的敏锐和耐心。尤其是在追溯某个小型艺术流派的兴衰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逻辑构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全信服。每一次证据链的闭合,都伴随着内心一声“原来如此”的感叹。这种高质量的“智力回报”,是评价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事件的有效方法论。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进行深度研究时,绕不开的参照系。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时,我感到一种知识的巨大密度带来的眩晕感。作者似乎完全没有打算迎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学者式的严谨和深入,将十九世纪欧洲学术界那些错综复杂的理论交锋,以及与东方艺术思潮的隐秘联系,层层剥开。那些关于美学范式转换的论述,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需要读者反复咀嚼那些生僻的术语和长句。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体会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涉猎范围。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现象,更是在重构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读完那些关于知识体系重构的部分后,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史”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仿佛站在了历史河流的源头,目睹了诸多思想是如何汇聚、碰撞并最终形成新的流向。这绝对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下咽的“甜点”,而是一道需要细嚼慢咽的学术大餐。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到内页排版的考究,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深情。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和修复的插图,无论是六舟大师那充满禅意的笔触,还是19世纪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的痕迹,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旧时光的尘埃与墨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框架,让我立刻被带入了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材料的珍视,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在这厚重的外壳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妙绝伦的学问和洞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无论是光影的变化还是文字间流露出的深意,都值得细细品味,让人对阅读本身产生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