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新编 许健编 艺术 书籍 中华书局

琴史新编 许健编 艺术 书籍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健编著著作 著
图书标签:
  • 琴史
  • 古琴
  • 音乐史
  • 艺术史
  • 中华书局
  • 许健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音乐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917
商品编码:266239232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407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琴史新编》颇受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欢迎。作者耄耋之年仍埋首琴学,钩沉史料,对昔年旧作进行大幅修订和扩充,增补篇幅近半,《琴史新编》即是许健先生的又一新作。
  《琴史新编》以时代为经,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之序,纵论古琴之起源、发展与流变;以琴人、琴曲、琴论为纬,广涉琴学诸多领域,探幽索微,钩玄提要,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琴艺术发展史的佳作。

作者简介

  许健,著名古琴家、音乐史学者,师从管平湖、杨荫浏等名家弹奏古琴、研习乐理,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琴人 钟仪∕师曹∕师旷∕伯牙∕雍门周
(附录一)千载颂清风——许由
第二节 琴曲《雉朝飞》∕《扊扅歌》∕《阳春》《白雪》
(附录二)洋洋盈耳话《关雎》
(附录三)穆穆皇皇 雍容《大雅》
(附录四)曲高和寡话《阳春》
一评:“琴瑟友之”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 两汉
第一节 琴人 司马相如∕师中∕赵定∕龙德∕刘向∕王政君∕赵飞燕∕桓谭∕蔡邕
第二节 琴曲《饮马长城窟》∕《聂政刺韩王曲》∕《别鹤操》
(附录五)弦歌与琴歌
二评:《文王操》如何表现?

第三章 魏晋
第一节 琴人 蔡琰∕杜夔∕阮瑀∕阮籍∕阮咸∕嵇康∕左思∕刘琨∕陶渊明
第二节 琴曲《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
(附录六)冲冠怒亦深——《广陵散》辨,兼答《投剑功无补》文
(附录七)琴曲中的《春之歌》——《修禊吟》
(附录八)《梅花》寻源
三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第四章 南北朝
第一节 琴人戴颙∕宗炳∕柳恽∕柳谐
第二节 琴曲《碣石调?幽兰》∕《乌夜啼》∕《懊歌》
四评:抚琴弄操响众山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琴人 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
第二节 琴曲《大胡笳》和《小胡笳》∕《昭君怨》∕《风雷引》∕《颐真》∕《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
(附录九)忆《阳关》唱 珍珠一串歌
第三节 记谱和斫琴
一 谱式的革新
二 造琴工艺的发展
第四节 唐诗中的琴
(附录十)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李白的绿绮情结
五评:字简义尽,文约音该

第六章 宋元
第七章 明代
第八章 清代
第九章 近代
第十章 现代
第十一章 余论
代后记 古琴,路在何方?
许健先生《琴史新编》先睹记
翰墨流光: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湛的学术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音乐自先秦至清末的演变脉络与核心特征,力求呈现一部立体、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音乐文化通史。全书不仅关注宫廷雅乐的礼制构建,更深入挖掘民间乐舞、文人音乐乃至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而精微的中国古代音乐图景。 ---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 第一章:远古的回响与礼乐的初创 本章追溯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从考古发现的陶埙、骨笛等乐器遗存入手,探讨早期人类社会与音乐的原始关联。重点阐述了巫术、祭祀与劳动号子在音乐形成初期的作用。 随后,深入剖析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周礼》《礼记》等典籍中关于雅乐的记载被细致解读,阐明了“乐与政合”、“以乐治国”的哲学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早期音乐的规范性与伦理性。雅、颂、变、夷、矫、羽六律的生成及其在等级制度中的象征意义被详细论证。本章还涵盖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音乐的不同观点,如孔子提倡的“温柔敦厚”与孔子对郑卫之音的批判,以及墨家“节丧”的音乐观,展现了思想交锋下的音乐生态。 第二章:秦汉的统一与乐制的整合 秦朝虽短暂,却完成了对战国以来各地音乐的初步整合。本书侧重分析秦代乐工制度的沿袭与变革,以及对北方游牧文化音乐的吸纳。 汉代是构建大一统王朝音乐体系的关键时期。重点分析了汉代“乐府”的设立及其在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乐府不仅是官方音乐机构,更是民间歌谣、边塞诗歌、地方戏曲的采集中心。通过对《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乐府诗的音乐性探究,展现了汉代音乐的世俗化趋势与文学性的高度结合。此外,对汉代“七声调式”的成熟、五音体系的完善,以及竽、瑟、编钟、石磬等大型合奏乐器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汉碑、画像石中的乐器形象成为重要的佐证材料。 --- 第二部分:融合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第三章:民族交融与俗乐的兴盛(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清商乐”与外来音乐激烈碰撞的时期。本书详细梳理了“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对玄学思潮与音乐审美的深刻影响,探讨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音乐观念如何挑战了僵化的雅乐传统,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音乐的抒情性。 重点介绍了龟兹乐、天竺乐等西域音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与中原音乐相互影响,催生了大量的“相和歌”与“胡部乐”。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军歌、劳动歌对隋唐燕乐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民间基础。 第四章:盛世的乐章——唐代燕乐的巅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其视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集大成者。详细考察了燕乐(宴飨之乐)的结构,包括“大曲”的复杂体制及其“散序、中序、曲破”的层次划分。 深入分析了“教坊”和“梨园”两大机构在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创作、整理方面的历史功绩。重点对唐代燕乐的“燕乐二十八调”(以七声为主的调性系统)进行了理论梳理,并结合敦煌壁画及唐诗中的描述,复原唐代乐舞的恢宏气势,如《霓裳羽衣曲》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争议。此外,对琵琶等外来乐器的本土化进程及其在唐代音乐中的地位提升,进行了专题论述。 第五章:宋代的典雅与词牌的音乐化 宋代音乐的重心从盛唐的“气魄宏大”转向“精致典雅”。本书聚焦于“宋词”的兴起及其与音乐的共生关系。 详细阐述了“燕乐的减字谱”(如词牌的句读和板眼要求)如何成为规范词曲关系的核心技术。重点探讨了“大曲”体系的衰落与“小令”“慢词”的兴起,展现了音乐对文人情感表达的适应性。对宋代民间流行的“诸宫调”、“鼓子词”等说唱音乐的特点,以及南戏萌芽期的音乐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体现了宋代市民文化的活力对音乐的渗透。 --- 第三部分:转型与定型(元明清) 第六章:戏曲的崛起与音乐的戏曲化(元代) 元代是戏曲音乐——“杂剧”的定型期。本书着重分析了杂剧的“曲牌”体系如何取代了唐宋的燕乐调式,成为主导音乐结构的核心。 详细解析了“板式”在元曲中的重要性,即音乐如何依附于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而生成,体现出高度的叙事性和戏剧性。对“散曲”与“宫调”(如正宫、黄钟宫)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探讨了元代戏班的音乐编制、乐器的配置变化,以及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进一步整合。 第七章:文人音乐的精致化与地方戏曲的勃兴(明清) 明代音乐呈现出“文人化”与“地方化”并行的特征。在文人领域,对古琴音乐的整理和理论化达到新的高度,探讨了古琴在明代文人阶层中的审美地位及其对“减字谱”的成熟运用。 在地方音乐方面,本书将重点放在昆曲的音乐成就上。系统介绍了昆曲“水磨腔”的细腻、婉转的音乐风格,及其对旋律、板眼、行腔的严格规范。通过对比昆曲与元杂剧音乐在结构和审美上的继承与发展,揭示了明清时期地方戏曲对全国音乐格局的影响力。 第八章:清代的集大成与古乐的终结 清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收官阶段。重点分析了清代宫廷的“南府升平署”在整理和传承历代雅乐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复古”尝试的局限性。 对京剧音乐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特别是京剧如何吸收了昆曲、徽班、汉调等多种元素,最终确立了以“板式变化”和“锣鼓经”为核心的独特音乐语言。本书最后总结了清代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开始面对外部世界音乐的冲击,为近代音乐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 附录:音乐理论与乐器发展 附录一:中国古代记谱法探微 对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方式进行梳理和对比,包括工尺谱、古琴减字谱的原理,以及燕乐的“字”谱体系,阐释这些记谱法如何体现了中国音乐重“意”和“气”的审美取向。 附录二:重要乐器的形制演变 系统梳理了琴、瑟、筝、琵琶、笛、箫等代表性乐器的起源、形制变化、音域拓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功能。 --- 本书特点: 本书力求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结合音乐考古和器物研究,对历史脉络进行清晰勾勒,避免陷入纯粹的文献罗列,注重音乐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发生与发展。语言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旨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也为普通音乐爱好者提供一部可读性强的古代音乐史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也透露出一种成熟的学识体系构建能力。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即便是初次接触琴史的读者,也能轻易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感到迷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末所附的“参考书目与注释”,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一手和二手资料,这不仅是治学的典范,更是为后来研究者搭建了一条坚实的知识阶梯。这种对“学问传承”的重视,才是艺术史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通篇读完,我感到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历史纵深感,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艺术类书籍中,分量最重、收获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提供了一种看待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复杂性的全新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较为通俗的“入门读物”,但往往因为深度不够而感到意犹未尽。这部作品则完全不同,它提供了足够的学术深度,但又避免了过度学术化带来的疏离感。作者在处理一些存疑的史料时,表现出极度的审慎和平衡,既不轻易妄下定论,也不回避关键问题的探讨。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调,非常适合对某一领域有志于做深度研究,但又希望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愉悦感的读者。特别是书中对于近现代琴学复兴的梳理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一种“回归”,而是将其置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西方音乐理论对本土琴学思考的影响,视角非常现代和客观。这种对历史的辩证性看待,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音乐之旅。它并非仅仅罗列了历代琴师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琴学思想的演变。例如,书中对于魏晋时期玄学对琴曲风格的影响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说“当时风气如此”,而是具体阐释了“竹林七贤”的哲学思辨是如何具体体现在操缦技法和曲式结构之中的,这种深层次的关联性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琴”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精神载体和文化符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个重要流派兴起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A流派与B流派在核心理念上的微妙差异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比性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逻辑的张力。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乐谱和琴谱的解读,也体现了扎实的音乐学功底,让我对那些只在书本上读到过的古老旋律,有了一种更具象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采用了雅致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古典气息。装帧精良,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单凭这一点,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初次翻阅,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作者在引言部分清晰地阐述了研究的脉络和所依据的史料,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中国古琴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那种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学者,一步步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尤其是一些早期乐律理论的探讨,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没有简单地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如此详实的艺术史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再到阅读体验的构建,这本书都展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对“琴史”本身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中国艺术史侧写。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同时期的其他艺术门类。比如,当论及宋代的“文人琴”如何从宫廷雅好转向士大夫的自我修养工具时,我立刻想到了宋词在审美上的转向,那种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与琴学思想的演变惊人地一致。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是孤立的音乐史,而是与整个中国文化思潮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书中对乐器本体的考证也十分细致,对于不同时代琴体的形制、用料、音色的细微差别都有详尽的描述,这对于研究乐器制造史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深感作者在搜集史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敬畏,贯穿始终,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