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2016年全新版) | 普洱茶(续) |
|---|---|
作者:邓时海 出版:云南科技出版社 开本:1/16 版次:2004年4月第1版 印次:2016年2月改版印刷 ISBN:7541619601 开 本 889 mm×1194mm 1/16 定价:150元 | ·出版社: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99元 |
| 目录 | 目录 |
第*:史话篇 第二:沉香篇 第三:品茗篇 第四:茶道篇 第五:茶谱篇 1 金瓜贡茶 2 福元昌圆茶 3 车顺圆茶 4 同庆老圆茶 5 同庆圆茶 6 红芝圆茶 7 敬昌圆茶 8 江城圆茶 9 杨聘圆茶 10 同兴早期圆茶 11 同兴后期圆茶 12 同昌圆茶 13 同昌黄记红圆茶 14 同昌黄记蓝圆茶 15 普庆圆茶 16 鼎兴红圆茶 17 鼎兴紫圆茶 18 末代紧茶 19 班禅紧茶 20 可以兴砖茶 21 宋聘圆茶 22 陈云圆茶 23 鸿昌圆茶 24 鸿泰圆茶 25 早期红印圆茶 26 后期红印圆茶 27 早期绿印圆茶 28 红莲圆茶 29 大字绿印圆茶 30 小字绿印圆茶 31 黄印圆茶 32 圆茶铁饼茶 33 七子铁饼茶 34 福禄贡茶圆茶 35 思普贡茗圆茶 36 广云贡饼圆茶 37 后期广云贡饼圆茶 38 河内圆茶 39 白针金莲散茶 40 廖福散茶 41 红印沱茶 42 银豪沱茶 43 文革砖茶 44 73后砖茶 45 7562砖茶 | 1、如何挑选生茶、熟茶、老茶 2/挑选渥堆茶品 4/挑选生茶茶品 5/挑选陈年老茶 如何挑选七子级普洱茶 8/七子饼茶先试喝 9/七子饼的外包装纸 14/七子饼的肉票 15/七子饼的内飞 17/七子饼的饼身 18/七子饼的拼配 19/七子饼的仓储 2l/七子饼的汤色 22/七子饼的品饮 25/七子饼的叶底 七子级茶品录 26/昆明简体字七子铁饼 28/中茶牌简体字七子饼 50/中茶牌繁体字七子饼 52/黄印七子饼 56/大蓝印七子饼 57/大黄卯七子饼 58/水篮印七子饼茶 40/早期7572七子饼茶 42/后期7572七子饼茶 44/7452七子饼茶 46/7542七子饼茶 48/7542—75青饼 50/7542一7452七子饼茶 52/7542—88青饼 54/7542一大益七子饼茶 55/7542一橙印七子饼茶 56/7582七子饼茶 58/8582七子饼茶 6l/8592七子饼茶 62/红带七子饼 65/7532七子饼茶 64/7532一雪印青饼 65/7552一御赏饼 66/7452七子饼茶 67/景谷砖茶 69/7581昆明砖茶 7l/勐海砖茶 72/下芙茶砖 74/下芙沱茶 77/勐海沱茶 79/凤凰沱茶 80/宝焰牌云南紧茶 81/普洱方茶 如何选购乔木级普洱茶 86/好山好水(云南、大山) 87/大树茶园(乔木、大叶、樟林) 89/晒青低温(古法) 91/后模压制(古法) 92/雨前春尖 92/单一级数 92/条索肥实 93/一心二至四叶嫩叶开面 93/品饮定论 乔木级茶品录 96/云海圆茶 98/真淳稚号圆茶 99/云南陈香圆茶 101/老同志砖茶 103/老树圆茶 105/华联青砖 107/江城砖茶 108/千年古茶树茶 lIo/云南陈香普洱圆茶 112/易昌号 115/顺时兴号饼茶 117/陈运号 119/思茅古普洱方茶 120/茗香茶品 122/易武正山贡品普洱园茶 124/康埕茶品 125/六大茶山公司成豆纪念饼 127/宫廷普洱 129/普洱县产普洱茶 131/鑫晟昀号饼茶 155/南糯山一号茶王树饼茶 155/金大益七子饼 137/下芙饼茶 140/『易武正山』普洱饼茶 142/龙园号一西双版纳建州互十周年纪念茶 144/普洱茶是生命艺术 148/普洱茶艺历史将中断四十年 |
对于那些热衷于系统化、宏大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逻辑严密的知识框架。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过于碎片化的茶饮指南,而是像一部微型的“茶叶发展简史”。它详尽地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在特定地理和社会背景下,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是如何演变和定型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不会盲目推崇某种传统或工艺,而是会引用多方史料进行交叉验证,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或被神化的部分。阅读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进行深度研讨,信息密度极高,但又因为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索引,使得查阅和吸收变得相对容易。它迫使我不仅仅满足于‘好喝’的感性判断,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好喝’背后的复杂成因,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涉及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地方方言,对于初涉茶道的读者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门槛。但正是这种不轻易妥协的专业性,才铸就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刻意简化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或地域差异。例如,书中对某一种特定山地制作的“毛尖”的描述,其精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从山体朝向到雨水丰沛度的波动,都可能被纳入考量。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对‘原真性’的极致追求。它挑战了我既有的认知舒适区,迫使我不断查阅注释,去理解那些深藏在特定地域文化中的秘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从“爱好者”晋升为“行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细节是无与伦比的宝藏。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也体现了对主题的尊重。纸张的选用略带粗粝的质感,恰好模拟了茶叶的朴实感,而非那种过于光滑的、缺乏温度的印刷品。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图表的运用,它们极富艺术性,绝非简单的照片堆砌。那些手绘的植物解剖图,线条流畅而精确,帮助我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茶树品种的叶脉特征。这种对视觉体验的精心打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愉悦的仪式。它成功地将一本信息量巨大的工具书,转化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告诉我,对一件事物怀有敬意时,连同它的一切载体都应是精美的,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愉悦度和书籍本身的收藏价值。
评分这套书(请注意,我不是在评论你提到的那套书,而是评价一本我正在读的、关于茶的其他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茶文化有深度痴迷的人量身定做的入门向导。我过去对茶的认识只停留在“泡热水喝”的层面,但自从翻开这本书,那种对茶树生长环境、采摘工艺乃至不同茶类之间微妙区别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置身于群山环绕的茶园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不仅罗列了枯燥的知识点,更融入了大量采风所得的轶事和人物故事,让原本严肃的制茶流程变得生动有趣。尤其是关于“水”与“火”如何塑造茶叶独特风味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的一个新世界。我以前总觉得,泡茶无非是水温高低的问题,但读完后才明白,从山泉到沸水,这中间蕴含着对自然、对时间最虔诚的敬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由表及里,它教我的不只是如何品鉴,更是如何去‘感受’一杯茶从泥土到舌尖的完整旅程,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日常饮品的理解和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器”与“境”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纯粹介绍茶饮的书的预期。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茶具的材质美学、不同茶壶的“脾性”对茶汤口感的细微影响,以及饮茶环境的光线、声响乃至季节变化如何作用于饮者的心境。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韵味。比如,书中对紫砂泥料的细致分析,不仅仅是化学层面的探讨,更触及到了工匠精神和时间沉淀的价值。读完后,我立刻改变了自己以往随便抓起一个马克杯就喝茶的习惯,开始有意识地去选择合适的茶碗,尝试去体会那种“人、器、茶”三者合一的和谐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高品质生活场景的“氛围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