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 | 作者 | 亨利·詹金斯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8166317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一场学者之间的对话,三位学者虽然来自不同的代际、不同的学科背景,但他们在相同的参与文化项目中展开合作,并试图解决相似的问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进一步激发团体内部及团体之间的对话,这些团体包括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关注参与文化的公民、业内人士、粉丝及其他任何关心我们文化的未来的人。理想的参与文化取决于集体协商和共享的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的理论应该以一种尽可能公开和合作的方式来得出。我们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展开讨论,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基于自身多样化的经验、价值观和知识,就参与的未来与我们进行争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循着我们举的例子,聚集起朋友、合作者、批评者、学生和陌生人,就目前媒介变革的情况来讨论有关参与文化的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亨利?詹金斯: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是当今媒介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亨利?詹金斯曾在麻省理工大学执教20 年之久,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比较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主任,现任南加州大学传播新闻和电影艺术教授。作为新媒体领域研究的先驱之一,亨利?詹金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新媒介受众,尤其是粉丝的探索和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新媒体研究和粉丝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詹金斯于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一书奠定了他在学界,特别是文化研究及受众研究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后,他又从粉丝文化、参与性文化、融合文化等角度为文化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詹金斯既顺承了前人的思想脉络,又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在突出受众的主体消费地位的同时,肯定了受众的自主创造能力,丰富了文化研究的视角。 伊藤瑞子:的文化人类学家,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麦克阿瑟基金会数字媒体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伊藤瑞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青年族群对媒体技术的运用及数字媒体带给社会关系、社会认同和社群的改变。她是日本浪潮的推手、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MIT Media Lab)主任伊藤穰一(JoichiIto)的姐姐。 丹娜?博伊德:现为微软研究院研究员、“数据与社会”研究项目创始人、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丹娜?博伊德是美国社会化网络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09年加入微软研究院,曾担任雅虎和谷歌的研究员,也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研究员。曾发表过多篇被认为是研究社群网站的重要论文。有关丹娜?博伊德及其研究的报道曾出现在包括《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金融时报》和《福布斯》杂志在内的一些刊物上。 |
| 目录 | |
| 前言 |
| 编辑推荐 | |
| 网民的狂欢,舆论的力量。 网络和粉丝文化繁衍出新的生活场景、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 互联网时代全民参与的洪潮无可阻挡。 是更为公平的环境,还是新壁垒的兴起?三位学者围炉座谈,从文化的崛起到商业模式的改变。人们该如何执掌这柄双刃剑,披荆斩棘。 “匿名者”黑客组织、美国贴图讨论版网站4chan、哈利·波特联盟、《科尼 2012》视频、脸书(Facebook)网站 、Instagram 应用程序 、Minecraft 游戏等都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文化。从亨利· 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culture)这一概念至今的 20余年间,这个概念得到了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学者们试图利用这一概念来理解互联网时代新兴的文化现象及由电子互联技术和移动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可能性。与此同时,“参与文化”这一概念也被多方质疑。追溯人们有关互联网的思考,探讨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有关电子媒介利弊争论的发展。在“参与文化”这一概念形成之初,没有人知道网络化沟通会以何种表现形态存在于社会中,又可能会对政治、教育等领域造成何种影响。20多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网络的高速发展并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需要,也应该去回顾这些年来随着我们的文化与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中的哪些部分被改变了,而哪些部分岿然不动……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对这类探讨媒介生态的著作总是抱持着一种既警惕又好奇的态度。市面上太多声音,有些过于乐观地歌颂技术万能论,有些则一味地渲染数字乌托邦的幻灭。然而,从这本书的布局来看,它似乎试图建立一种更为审慎且富有层次感的分析框架。我推测,它不会满足于简单地描述“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现象,而是会深入挖掘这种参与行为背后的权力动态——谁有资源参与?谁的参与被放大?谁的声音又被系统性地边缘化了?这种对权力结构的关注,恰恰是区分肤浅观察与深刻洞察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网络参与的“游戏规则”,并指出我们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同时,如何能巧妙地进行反制和挪用,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实用的“数字公民指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箱,让我们能更清醒地识别和应对数字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从出版社的选择来看,这本著作显然被赋予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和推广价值。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背书,意味着它在学术界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这让我对书中呈现的跨文化、跨媒介的比较分析抱有很高的期待。我敢打赌,作者一定不会局限于欧美语境下的社交媒体现象,而是会尝试将这种“参与”的理念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规范下,数字参与的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在地化变异?这种变异是否会催生出全新的、尚未被主流理论捕捉到的参与模式?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展,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网络文化实践,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参照系。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媒介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操作手册”,值得反复品读与深入思索。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宣言感,它指向的绝不仅仅是技术爱好者的小圈子,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我常常思考,在这样一个被算法高度定制化的时代,我们的集体经验是如何被塑造的?“参与的胜利”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这种胜利是否也伴随着某种隐性的代价?比如,个人隐私的让渡、持续的自我展示压力,乃至被卷入无休止的“注意力战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得失权衡展示在我们面前。它应该不仅仅描绘光明面,更要揭示“参与”机制下那些不那么光鲜的阴影,比如圈层固化、极端言论的泛滥,以及数字原住民在商业逻辑下的被“收割”。只有全面地审视这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才能真正谈论“胜利”的成色与可持续性。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立刻让我感受到了其背后的巨大工程量。它显然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网络评论集,而是一部建立在扎实案例研究和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我能想象作者在梳理整个“参与文化”谱系时,必然经历了海量的资料筛选与概念辨析。这种细致入微的梳理,对于理解一个新文化现象的起源至关重要。如果说互联网提供了土壤,那么“参与”就是那颗种子,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气候下生根发芽,长出形形色色的枝杈?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界定“有效参与”与“无效噪音”之间的界限的。毕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区分哪些行为真正推动了文化进程,哪些只是短暂的情绪宣泄,是进行有效批判的前提。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尝试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起前沿的媒介实践与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
评分这本赫然摆在书架上的书,光看名字就让人精神一振,它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承诺着一场关于“参与”的宏大叙事。虽然我尚未完全沉浸其中,但其散发出的理论厚度与时代关切,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猜想,作者定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脉搏——信息的爆炸不再仅仅意味着单向的接收,而是开启了一个由每一个屏幕背后的人共同塑造的复杂场域。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就好像站在一个巨大的、不断生长的数字广场中央,周围充斥着讨论、创作与质疑的声音,而我们不再是沉默的观众,而是实实在在的构建者。我特别期待看到,这种“胜利”究竟是如何在技术的推波助澜下,从边缘走向主流,又是如何挑战和重塑了传统媒体霸权的既有结构。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深入剖析这种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