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近距离观察是容易的,就好像孩子们出于好奇的天性,常常会蹲在树下消磨半天来观察蚂蚁,看它们忙碌地搬运米粒和枯叶,看它们摇着触角相互打招呼。可是,要观察*为隐秘的蚂蚁世界,了解蚂蚁不为人知的习性,甚至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蚂蚁的行为特征,却不是小朋友能够胜任的。能保持观察的兴趣直到成年,并且能回答“非洲蚂蚁如何找家”这样问题的,大概可以跻身生物学家行列了。 经济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讨价还价、广告促销到招工人、涨工资到存取款……人们具体、感性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整个面貌。每个人都可以对中国经济说上几句。可是,如果想深入、再深入地对中国经济进行观察,该怎么做呢?尤其是还要得出有用的结论,好让我们看到忽快忽慢的经济航船将要开向何处。 高善文先生在《经济运行的逻辑》跟我们分享了他的观察经验。
如何洞察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如何把握资本市 场的脉搏?高善文博士《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给我 们提供了独树一帜的答案。
《经济运行的逻辑》兼具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应用 价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两方面的重要突破,这也使 得高博士作为一位**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众所周知,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基于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 的理论体系,在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方面不乏苍白无 力之处。高博士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另辟蹊径, 逻辑上大胆推理,数据上小心求证,令人信服地演绎 出中国经济表象后的内在逻辑。并运用这一逻辑推断 趋势与预测经济,取得不俗业绩。其次,从经济预测 到市场预测其实又存在所谓“惊险一跳”。许多宏观 经济大师都很难把握资本市场的走势与资产配置的艺 术。高博士有机地结合经济预测与资金流向,提出资 产重估理论,大胆尝试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和线 索,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较大反响。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上*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 1971年出生于山西。 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留学日本,获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学位。 高善文博士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光大证券等机构任职。2007年加入安信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在各类财经媒体围绕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准确率和分析影响力的主客观排名中,高善文博士及其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证券市场周刊》组织的“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误差客观排名中,他2006—2009年连续参赛,在4年时间里3次获得**名。201 0年起他退出了此项排名。 众多财经媒体每年组织中国机构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分析师的影响力进行主观投票排名。自高善文博士2003年进入证券行业起,到2012年他退出各类主观排名止,在累计15次排名中,他11次获得**名,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的《新财富》排名;2007年、2009年、2010年、201 1年的《证券市场周刊》水晶球奖排名,以及2010年、2011年《中国证券报》金牛奖排名。 高善文博士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一直是*具活力的研究者之一。 他专注于分析、追踪和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资本市场所受到的影响,获得了中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普遍认可。机构投资者评价高善文,认为其**好地阐释了宏观经济理论,并成功运用于中国实际,**地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其研究报告数据翔实、逻辑性强,具备前瞻性和及时性,对方向把握较好;其研究框架深入浅出,自成体系,具有操作性,对投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章 从研究方法谈起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我所理解的宏观研究
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
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
食品类通货膨胀
刘易斯拐点与食品类通货膨胀
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与长期通货膨胀
第三章 观察产能周期
中国的资本约束
基于**收支的分析框架
高增长低通胀(2005—2007年的案例)
放慢的潜在增长(2008—2012年的案例)
第四章 理解资产重估
资金的来源与运用
资产配置的约束与优化
资产配置优化过程的再讨论
从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看资产价格重估
总供应扩张的案例
第五章 综合运用
货币政策扩张的案例
总需求扩张的案例
总需求收缩的案例
关于产能周期与资产重估的历史总结
第六章 杂议
戏说分析师
“远见杯”是否有远见?
A股为什么这么贵?
代后记回忆父亲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多维度的视角来看待经济活动。它不仅仅聚焦于宏观数据和政策,更是将视角延伸到了微观主体行为、市场心理以及制度环境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预期管理”的深入剖析,这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几次关键经济转折点,详细阐述了政府、企业和个人预期如何影响投资、消费和资产价格,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政策信号来引导和稳定预期。我常常在想,为何同样的政策在不同时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本书就给出了答案。它强调了“时机”和“信号”的重要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在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书中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机制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没有回避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我发现,理解经济的运行逻辑,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各种力量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经济的走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一部精心编织的网,将看似分散的经济要素一一串联起来,展现出一幅清晰的经济图景。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不确定性”这个概念的处理。经济运行本身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应对和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的方法论。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更侧重于揭示问题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轨迹”。他强调了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且要持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灰犀牛”的论述,即那些虽然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潜在风险。作者通过对过往“灰犀牛”事件的回顾,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挑战,这让我对风险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经济的运行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技术、制度、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过去的经验来解读当下的经济现象。作者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经济洪流中的个体来说,都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经济世界中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引发“原来如此”的感叹的书。作者的洞察力超乎寻常,他总能抓住经济现象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那个点,然后层层剥开,直至露出本质。我一直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内在机理感到困惑,这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它不仅仅是关于物价的涨跌,更是涉及到货币供应、总需求、总供给以及预期的复杂联动。作者通过对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案例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宏观经济,必须掌握好“供求”和“货币”这两条主线,并且要时刻关注“信心”这一蝴蝶翅膀。书中的一个章节,重点探讨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以及它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和就业格局,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兴奋。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理解新技术如何重塑经济,对于把握未来的机遇至关重要。作者在分析技术创新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层面,更是深入到其对生产效率、成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深刻经济意义。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精炼,即使是复杂的经济概念,也被解释得通俗易懂,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经济运行的逻辑》,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里。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抱着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经济运行规律的初衷打开了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罗列经济现象,而是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探索精神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周期所呈现出的特征、背后的政策调控逻辑,以及国际经济格局演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黑天鹅”事件如何扰乱市场预期,以及监管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使得枯燥的经济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讨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模型,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分析了政策出台的背景、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以及最终的市场反应,让我对货币政策的实际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读物,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经济运行的复杂世界,拨开迷雾,看到事物本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经济问题。作者在书中非常强调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反馈机制。比如,他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相互配合,也可能相互掣肘,以及它们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和国际收支产生的多重影响。我过去常常孤立地看待某些经济指标或政策,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任何一个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嵌入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例如,书中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让我理解了金融杠杆、信贷扩张、土地政策以及居民预期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市场失衡。这种系统性的解释,让我不再对某些经济“怪象”感到不解,而是能够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此外,书中对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这种联动如何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理解宏观经济,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