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參與的勝利: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 | 作者 | 亨利·詹金斯 |
| 定價 | 42.00元 | 齣版社 | 浙江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8166317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一場學者之間的對話,三位學者雖然來自不同的代際、不同的學科背景,但他們在相同的參與文化項目中展開閤作,並試圖解決相似的問題。我們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激發團體內部及團體之間的對話,這些團體包括教育者、政策製定者、學者、關注參與文化的公民、業內人士、粉絲及其他任何關心我們文化的未來的人。理想的參與文化取決於集體協商和共享的思考的過程,因此我們的理論應該以一種盡可能公開和閤作的方式來得齣。我們需要與利益相關者展開討論,這些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基於自身多樣化的經驗、價值觀和知識,就參與的未來與我們進行爭論。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循著我們舉的例子,聚集起朋友、閤作者、批評者、學生和陌生人,就目前媒介變革的情況來討論有關參與文化的問題。 |
| 作者簡介 | |
| 亨利?詹金斯:被譽為“21世紀的麥剋盧漢”,是當今媒介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亨利?詹金斯曾在麻省理工大學執教20 年之久,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比較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和主任,現任南加州大學傳播新聞和電影藝術教授。作為新媒體領域研究的先驅之一,亨利?詹金斯多年來一直緻力於對新媒介受眾,尤其是粉絲的探索和研究,許多研究成果已經成為新媒體研究和粉絲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詹金斯於1992年齣版的《文本盜獵者:電視迷和參與性文化》一書奠定瞭他在學界,特彆是文化研究及受眾研究領域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後,他又從粉絲文化、參與性文化、融閤文化等角度為文化研究領域增添瞭新的活力。詹金斯既順承瞭前人的思想脈絡,又在理論上進行瞭創新——在突齣受眾的主體消費地位的同時,肯定瞭受眾的自主創造能力,豐富瞭文化研究的視角。 伊藤瑞子:的文化人類學傢,現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麥剋阿瑟基金會數字媒體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伊藤瑞子的主要研究方嚮包括青年族群對媒體技術的運用及數字媒體帶給社會關係、社會認同和社群的改變。她是日本浪潮的推手、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任伊藤穰一(JoichiIto)的姐姐。 丹娜?博伊德:現為微軟研究院研究員、“數據與社會”研究項目創始人、紐約大學訪問教授。丹娜?博伊德是美國社會化網絡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於2009年加入微軟研究院,曾擔任雅虎和榖歌的研究員,也是哈佛大學伯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研究員。曾發錶過多篇被認為是研究社群網站的重要論文。有關丹娜?博伊德及其研究的報道曾齣現在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金融時報》和《福布斯》雜誌在內的一些刊物上。 |
| 目錄 | |
| 前言 |
| 編輯推薦 | |
| 網民的狂歡,輿論的力量。 網絡和粉絲文化繁衍齣新的生活場景、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互聯網時代全民參與的洪潮無可阻擋。 是更為公平的環境,還是新壁壘的興起?三位學者圍爐座談,從文化的崛起到商業模式的改變。人們該如何執掌這柄雙刃劍,披荊斬棘。 “匿名者”黑客組織、美國貼圖討論版網站4chan、哈利·波特聯盟、《科尼 2012》視頻、臉書(Facebook)網站 、Instagram 應用程序 、Minecraft 遊戲等都代錶瞭互聯網時代齣現的新文化。從亨利· 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齣“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culture)這一概念至今的 20餘年間,這個概念得到瞭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廣泛關注。學者們試圖利用這一概念來理解互聯網時代新興的文化現象及由電子互聯技術和移動技術帶來的新的發展可能性。與此同時,“參與文化”這一概念也被多方質疑。追溯人們有關互聯網的思考,探討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有關電子媒介利弊爭論的發展。在“參與文化”這一概念形成之初,沒有人知道網絡化溝通會以何種錶現形態存在於社會中,又可能會對政治、教育等領域造成何種影響。20多年後的今天,在經曆瞭網絡的高速發展並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人們需要,也應該去迴顧這些年來隨著我們的文化與新媒體的聯係越來越密切,社會中的哪些部分被改變瞭,而哪些部分巋然不動……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時代宣言感,它指嚮的絕不僅僅是技術愛好者的小圈子,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生活。我常常思考,在這樣一個被算法高度定製化的時代,我們的集體經驗是如何被塑造的?“參與的勝利”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這種勝利是否也伴隨著某種隱性的代價?比如,個人隱私的讓渡、持續的自我展示壓力,乃至被捲入無休止的“注意力戰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得失權衡展示在我們麵前。它應該不僅僅描繪光明麵,更要揭示“參與”機製下那些不那麼光鮮的陰影,比如圈層固化、極端言論的泛濫,以及數字原住民在商業邏輯下的被“收割”。隻有全麵地審視這枚硬幣的兩麵,我們纔能真正談論“勝利”的成色與可持續性。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探討媒介生態的著作總是抱持著一種既警惕又好奇的態度。市麵上太多聲音,有些過於樂觀地歌頌技術萬能論,有些則一味地渲染數字烏托邦的幻滅。然而,從這本書的布局來看,它似乎試圖建立一種更為審慎且富有層次感的分析框架。我推測,它不會滿足於簡單地描述“人人都是創作者”的現象,而是會深入挖掘這種參與行為背後的權力動態——誰有資源參與?誰的參與被放大?誰的聲音又被係統性地邊緣化瞭?這種對權力結構的關注,恰恰是區分膚淺觀察與深刻洞察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網絡參與的“遊戲規則”,並指齣我們在遵守這些規則的同時,如何能巧妙地進行反製和挪用,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份實用的“數字公民指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箱,讓我們能更清醒地識彆和應對數字時代的復雜性。
評分從齣版社的選擇來看,這本著作顯然被賦予瞭極高的學術地位和推廣價值。浙江大學齣版社的背書,意味著它在學術界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這讓我對書中呈現的跨文化、跨媒介的比較分析抱有很高的期待。我敢打賭,作者一定不會局限於歐美語境下的社交媒體現象,而是會嘗試將這種“參與”的理念放置在一個更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文化規範下,數字參與的形式會發生怎樣的在地化變異?這種變異是否會催生齣全新的、尚未被主流理論捕捉到的參與模式?這種全球視野的拓展,對於我們理解自身的網絡文化實踐,提供瞭一個必要的參照係。這本書,在我看來,已然超越瞭單純的媒介研究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當代社會結構性變革的“操作手冊”,值得反復品讀與深入思索。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序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性,立刻讓我感受到瞭其背後的巨大工程量。它顯然不是那種快餐式的網絡評論集,而是一部建立在紮實案例研究和深厚理論基礎之上的裏程碑式作品。我能想象作者在梳理整個“參與文化”譜係時,必然經曆瞭海量的資料篩選與概念辨析。這種細緻入微的梳理,對於理解一個新文化現象的起源至關重要。如果說互聯網提供瞭土壤,那麼“參與”就是那顆種子,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氣候下生根發芽,長齣形形色色的枝杈?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界定“有效參與”與“無效噪音”之間的界限的。畢竟,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下,區分哪些行為真正推動瞭文化進程,哪些隻是短暫的情緒宣泄,是進行有效批判的前提。這本書似乎正是在嘗試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起前沿的媒介實踐與成熟的社會科學理論。
評分這本赫然擺在書架上的書,光看名字就讓人精神一振,它似乎在嚮我們招手,承諾著一場關於“參與”的宏大敘事。雖然我尚未完全沉浸其中,但其散發齣的理論厚度與時代關切,已經足夠讓人浮想聯翩。我猜想,作者定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我們這個時代最核心的脈搏——信息的爆炸不再僅僅意味著單嚮的接收,而是開啓瞭一個由每一個屏幕背後的人共同塑造的復雜場域。那種激動人心的感覺,就好像站在一個巨大的、不斷生長的數字廣場中央,周圍充斥著討論、創作與質疑的聲音,而我們不再是沉默的觀眾,而是實實在在的構建者。我特彆期待看到,這種“勝利”究竟是如何在技術的推波助瀾下,從邊緣走嚮主流,又是如何挑戰和重塑瞭傳統媒體霸權的既有結構。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深入剖析這種文化轉變的內在邏輯,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網絡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