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应望江主编的这本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路(第2版)》共分48章,按颁奖年份的次序排列。各章包括:诺贝尔奖委员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关于获奖者的公告,引言或获奖情况,获奖者生平简介,获奖者的学术贡献,获奖者的社会影响(评价),代表著作,以及本章参考文献。为便于读者查阅,书后附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引。 本书在**版(应望江和刘庆生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补和修正,除新增7章(第42至48章)内容外,对其他章节进行了完善。
。。。
。。。
**章 经济计量学奠基者与经济计量模式建造者之父——1969年(**届)得主拉格纳·弗里希与简·丁伯根
第2章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1970年(第2届)得主保罗·A.萨缪尔森
第3章 经验统计学之父——1971年(第3届)得主西蒙·库兹涅茨
第4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理论大师——1972年(第4届)得主约翰·R.希克斯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第5章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1973年(第5届)得主华西里·列昂惕夫
第6章 自由主义思想*坚定的捍卫者与发展经济学的先驱——1974年(第6届)得主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与冈纳·缪达尔
第7章 新数理学派的泰斗与线性规划经济分析法的创立者——1975年(第7届)得主列昂尼德·康托罗维奇与加林·库普曼斯
第8章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创始人——1976年(第8届)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第9章 现代**贸易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开拓者——1977年(第9届)得主贝蒂尔·俄林与詹姆斯·米德
**0章 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1978年(**0届)得主赫伯特·西蒙
**1章 发展经济学大师与人力资本理论之父——1979年(**1届)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与西奥多·舒尔茨
**2章 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建人——1980年(**2届)得主劳伦斯·R.克莱因
**3章 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81年(**3届)得主詹姆士·托宾
**4章 信息经济学与管制经济学的开创者——1982年(**4届)得主乔治·J.施蒂格勒
**5章 一般均衡理论的*终完成者——1983年(**5届)得主罗拉尔·德布鲁
**6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父——1984年(**6届)得主理查德·约翰·斯通
**7章 生命周期理论的创始者——1985年(**7届)得主弗兰克·**利阿尼
**8章 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1986年(**8届)得主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9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构造者——1987年(**9届)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
第20章 市场理论和*大效用理论的巨匠——1988年(第20届)得主莫里斯·阿莱斯
第21章 现代经济计量学之父——1989年(第21届)得主特里夫·哈维默
第22章 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创建者——1990年(第22届)得主哈里·马科维茨、默顿·米勒与威廉·F.夏普
第23章 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1991年(第23届)得主罗纳德·H.科斯
第24章 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始作俑者——1992年(第24届)得主加里·S.贝克尔
第25章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与经济史学的集大成者——1993年(第25届)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
第26章 数学家的经济学家与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创立者——1994年(第26届)得主约翰·C.海萨尼、约翰·F.纳什与莱
茵哈德·泽尔腾
第27章 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1995年(第27届)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第28章 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理论的奠基者——1996年(第28届)得主詹姆斯·莫里斯与威廉·维克里
第29章 现代金融期权理论之父——1997年(第29届)得主罗伯特·默顿与迈伦·斯科尔斯
第30章 关注*底层人的经济学家——1998年(第30届)得主阿马蒂亚·森
第31章 欧元之父、当代**经济学理论集大成者——1999年(第31届)得主罗伯特·A.蒙代尔
第32章 微观计量经济学的鼻祖——2000年(第32届)得主詹姆斯·赫克曼与丹尼尔·L.麦克法登
第33章 凯恩斯主义的新代表、信号理论之父与经济学集大成者——2001年(第33届)得主乔治·阿克洛夫
、迈克尔·斯彭斯
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第34章 实验经济学之父与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2002年(第34届)得主弗农·L.史密斯与丹尼尔·卡纳曼
第35章 计量经济学的延续者与时间序列分析大师——2003年(第35届)得主克莱夫·W.J.格兰杰与罗伯特·F.恩格尔
第36章 颠覆传统的经济学家与新商业周期理论之父——2004年(第36届)得主芬恩·基德兰德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第37章 非数理博弈理论领域的先驱——2005年(第37届)得主托马斯·C.谢林与罗伯特·J.奥曼
第38章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2006年(第38届)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
第39章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奠基者——2007年(第39届)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S.马斯金与罗杰·B.迈尔森
第40章 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创立者——2008年(第40届)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第41章 制度分析的杰出贡献者——2009年(第41届)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奥利弗·E.威廉姆森
第42章 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与就业理论巨匠——2010年(第42届)得主彼得·A.戴蒙德、戴尔·莫滕森
与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第43章 现代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之父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创立者——2011年(第43届)得主托马斯·J.萨金特
与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第44章 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的杰出贡献者——2012年(第44届)得主阿尔文·罗思与罗伊德·s.沙普利
第45章 资产价格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贡献者——2013年(第45届)得主尤金·F.法玛、拉尔斯·汉森与罗伯特·希勒
从一个纯粹的批判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最令人振奋的一点在于它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这一本质的强调。它清晰地指出了,经济学的许多预测和建议,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判断之中,而非纯粹的自然科学定律。作者通过回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政策失误,警示了过度依赖单一模型进行决策的危险性。它反复提醒读者,经济学家提供的工具箱里装满了不同形状的锤子,针对不同的钉子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工具,而不是盲目地用同一把锤子敲击所有问题。这种审慎的态度和对人文关怀的回归,使得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经济学是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经济学应该如何服务于人类社会”。
评分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那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让人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经济学这座宏伟大厦的各个殿堂。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深奥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经济思想的萌芽谈起,讲述了早期思想家们如何试图解释财富的起源和分配,这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随后,章节的过渡非常自然,从古典时期的自由放任思想,到面对大萧条时期的政府干预呼声,历史的张力被完美地烘托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关键人物生平的穿插描述,比如某位经济学巨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形成其独特观点的,这种“人与思想”相结合的写法,大大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之旅。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深度上给我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促使我去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它对某些前沿领域的论述,比如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的交叉影响,处理得极为审慎和深入。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对现有结论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新思潮是如何挑战传统理性人假设的,以及它们在政策制定层面带来的实际意义。在解读某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时,虽然文本详尽,但对于缺乏深厚数理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不过,这种对复杂性的坚持,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不懈追求。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思考那些隐藏在简洁公式背后的深刻逻辑和假设前提,这比囫囵吞枣地接受结论要更有价值得多。
评分这本经济学著作的探讨范围之广,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不同学派思想的演变脉络,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到后来的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被细致地剖析了。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那些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实例,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进行解释,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公正地呈现每种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少见的。读完后,我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有了更扎实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在许多问题上会产生巨大的分歧。它更像是一部经济思想史的缩影,而非仅仅是某个具体理论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排版都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那些穿插的图表和历史照片,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这些视觉辅助材料不仅仅是装饰,它们精准地配合了文字内容,比如展示不同时期失业率的波动曲线,或是某个理论模型的主要变量关系图,都能瞬间加深读者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它给人一种“用心之作”的感觉,仿佛作者和编辑团队都在努力地为读者架设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坚固桥梁,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