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本:中國的非凡崛起與脆弱的金融基礎》是一本具有獨立思想和洞見的著作,兩位美國學者卡爾·沃爾特、弗雷澤·豪伊憑藉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等諸方麵的深刻研究與理解,開拓瞭中國問題研究的全新領域。在書中,詳細闡述瞭中國政府如何改革和建構自己的金融體係,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紅色資本”的全麵擴張。
《紅色資本:中國的非凡崛起與脆弱的金融基礎 》是一部由美國學者撰寫的,關於中國金融體製變革 、發展及 其現狀的學術著作。作者卡爾·沃爾特、弗雷澤·豪 伊首先肯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瞭 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上實現瞭“非凡的崛起”,同 時也認 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發揮的作用還相 當有限。
中國的金融體製相對於過去的經濟突飛猛進和未來的 可持續發 展,還具有“脆弱性”和不相適應的地方,還需要進 一步改革 完善。
《紅色資本:中國的非凡崛起與脆弱的金融基礎 》這本書從西方學者的視角,觀察分析中國的金融機 構,從商業 銀行到投資銀行,從股票市場到債券市場,也部分地 涉及到政 府機構的職能和管理體製。書中論及國有銀行的擴張 、信用評 級的缺陷、地方債務的快速增長等問題,也是**讀 者所關心 的。書中收集和列舉瞭大量的統計數據資料。其研究 和討論問 題的方法,值得**的金融從業者和研究者參考藉鑒 。
弗雷澤·豪伊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物理)。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中文。近20年來他一直從事亞洲股票交易和市場的分析、寫作,同時在香港工作,在信托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從事股權交易。1998年到中國,在中國**金融有限公司銷售和交易部門工作,後進入中國M&A;管理公司。他曾加盟南華早報、亞洲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研究季刊和中國經濟評論,並為CNBC、BBC、半島電視颱和彭博社撰寫評論。他是一傢幫助**投資者在印度和中國市場投資的新加坡亞太經紀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卡爾·沃爾特在中國生活瞭20年,並積極參與瞭多項金融改革工作,他在1992年的中國企業首例海外IPO和1994年首批中國國有企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他是***傢也是*成功的閤資投資銀行一中國**金融有限公司的管委會成員,在那裏,他支持瞭一批中國主要企業的股票和債券的發行。*近,他幫助**主要投資銀行創建瞭*成功和*有利可圖的安全貨幣交易業務。他能說流利的普通話,畢業於北京大學,並擁有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居紐約,是獨立顧問。
第二版序言/1
**版序言/1
**章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迴顧/1
2008年夏天/1
開放的三十年:1978—2008年/2
金融改革的十三年:1992—2005年/10
金融改革的結束:2005年/15
中央國企“大傢庭”/21
第二章 中國的銀行堡壘/24
銀行就是中國的金融體係/26
中國的銀行都是大銀行/28
危機:刺激銀行改革,1988年和1998年/30
20世紀80年代的擴張/32
海南房地産泡沫/35
廣東**信托投資有限公司/37
2010年中國的銀行堡壘/39
對於資金和現金分紅的渴求,2010年/46
第三章 脆弱的堡壘/52
人民銀行的重組模式/55
四大銀行的部分注資,1998年/55
“壞銀行”和“好銀行”,1999年/58
資産管理公司收購的不良債務,2000年/59
人民銀行重組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2003年/61
“商業”不良資産處置,2004—2005年/63
工行和農行的資本結構調整,2005年和2007年/65
財政部的重組模式/66
“壞銀行”的錶現及其意義/70
中國人民銀行的“**賣齣期權”/73
新的經濟“大躍進”/77
中國*新的銀行經營模式/83
資産管理公司的估值/86
意義與影響/89
第四章 受管製的中國債券市場/95
中國為什麼需要債券市場?/99
風險管理/103
人民銀行打造的**的收益麯綫/104
由假想交易産生的假想麯綫/107
固化收益麯綫/109
現金和迴購市場/114
“3.27”國債期貨事件/116
“金字塔”的基礎:對居民儲蓄的保護/118
第五章 中國債券市場上的糾葛/127
國開行、財政部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28
中國人民銀行和**發改委/133
地方政府的“鬆綁”/136
融資平颱/137
信用加強/144
省級政府的半主權債務/147
中國投資公司:中國金融體係中的關鍵/148
人民幣衝銷和中投/150
中投對其擁有銀行的掌控/155
金融市場的周期/160
第六章 西方金融、國企改革和中國股市/164
**的中國股市/165
中國為什麼要建立股市?/169
炒股熱和社會動蕩/169
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革/171
股市給瞭中國什麼?/173
全國性金融市場和地方/173
中國電信:高盛完成的“上帝的傑作”/177
第七章 “**隊”與中國政府/185
1998年機構改革/186
國資委模式和匯金模式的比較:誰擁有誰?/191
超大規模投資者和超大上市規模/193
初級市場錶現:讓每個人都滿意/202
誰的熱錢:二級交易市場/206
賭場還是成功,還是兩者皆是?/208
啓示/211
第八章 紫禁城/213
金融王國/214
紅牆背後/217
另一個王國/224
壁壘打破瞭嗎?/228
城牆的裂隙/232
中國特色/237
附錄/242
參考書目/244
索引/247
譯者後記/253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認知被極大地拓展瞭。它不僅僅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經濟的全新視角,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開始反思“增長”本身的意義,以及如何在追求增長的同時,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金融體係。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嚴謹的分析和深入的提問,激發讀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我欣賞書中對“脆弱性”的強調,這是一種難得的清醒和審慎,尤其在中國經濟發展的討論中,這種聲音尤為寶貴。它提醒我們,任何形式的繁榮都可能隱藏著潛在的風險,而認識並管理這些風險,纔是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充滿著各種力量的博弈和權衡。我將在未來的生活中,帶著這本書所賦予的洞察力,去觀察和理解中國的經濟變化,並更加關注那些“看不見的”結構性問題。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變革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並沒有簡單地歌頌“中國奇跡”,而是以一種更加審慎和批判的視角,深入剖析瞭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在邏輯,以及伴隨而來的潛在風險。作者通過詳盡的數據和案例,揭示瞭“紅色資本”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它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可能成為未來不穩定因素的根源。我特彆被書中對金融體製改革的論述所吸引,作者條分縷析地解釋瞭在不同時期,政策的製定如何深刻影響瞭資本的流嚮和國傢的金融安全。讀到某些部分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思考,感嘆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力量。書中對國企改革、房地産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的解讀,都讓我茅塞頓開,很多一直睏擾我的問題似乎都有瞭清晰的答案。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生動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經濟話題變得引人入勝。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經濟學著作,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中國經濟發展的迷宮。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中國經濟現實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理論探討,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微觀的細節,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例子,將抽象的經濟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金融體係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將復雜的金融運作比作一個精密的生態係統,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衡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夠相對容易地理解那些深奧的金融原理。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關於影子銀行的剖析,讓我看到瞭金融創新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以及監管滯後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似乎理所當然的經濟現象,並思考它們背後更深層次的成因。作者並沒有迴避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齣現的失誤和挑戰,反而將其作為研究的重要素材,這種坦誠和勇氣,讓我對這本書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而非盲目接受任何一種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結構設計非常巧妙,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開篇就以一個宏大的視角,勾勒齣中國經濟崛起的大緻輪廓,隨後逐步深入,層層剝開“紅色資本”的復雜麵紗。作者在引經據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邏輯的連貫性,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流暢自然,一點也不顯得突兀。我發現自己經常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將書中的觀點與現實中的新聞和事件聯係起來,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非常棒。書中對於中國金融體係的分析,讓我對“去杠杆”、“供給側改革”等耳熟能詳的政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看到瞭它們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發揮作用,以及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用詞精準,錶述清晰,即使是探討一些非常專業的金融話題,也能夠做到深入淺齣,不讓讀者感到晦澀難懂。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是那種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風格。紅色的主色調,加上一點金色和黑色的點綴,有一種厚重感和力量感。書名“紅色資本”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再配上“中國的非凡崛起與脆弱的金融基礎”這個副標題,立刻就勾起瞭我對中國經濟發展背後故事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感到驚嘆,同時也隱隱擔憂其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這本書的名字似乎直擊瞭核心,點齣瞭“非凡崛起”的光鮮背後可能存在的“脆弱”。作為一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都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深度解析,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驅動瞭中國的崛起,又是什麼樣的隱患潛伏在繁榮之下。這本書的外觀給我一種“內容紮實”的第一印象,感覺它不是一本浮於錶麵的快餐讀物,而是經過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成果。我拿到這本書時,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香氣都讓我感到舒適,這或許是一種懷舊的情緒,也可能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書的裝幀也顯得很精緻,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有瞭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