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济课 陈晋 著 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书籍 图书

哈佛大学经济课 陈晋 著 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书籍 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晋 著
图书标签:
  • 哈佛经济课
  • 陈晋
  • 经济学
  • 经济学理论
  • 畅销书
  • 入门
  • 教材
  • 哈佛大学
  • 经济学书籍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慧思文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7414
商品编码:2538459686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课程精华,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戴维·莱布森、马丁·费尔德斯坦、戴维·卡特勒倾囊讲述。 
实录哈佛大学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所有内容,提炼精华,淬成此书。让你切身感受精英课堂的互动与思想火花,参与哈佛大学经济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每篇约2500字,概念清晰,通俗易懂,没有公式。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也能轻松理解。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主要原理,剖析经济现象,系统诠释哈佛教授的讲解,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学运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李波等名家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经济课》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精华集要,涵盖了哈佛大学经济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它以记者视角记录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学方式、课堂互动以及治学精神,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哈佛大学的课堂,聆听哈佛教授的讲解。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提炼了曼昆、莱布森、费尔德斯坦、卡特勒等四位哈佛大学教授的讲义精华。 
其讲解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经济学原理,剖析经济现象,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篇幅短小,没有公式。 
一本书帮助我们用经济学眼光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作者简介

陈晋,《财经》杂志(现《财新网》)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她曾任《世界时报》(World 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 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著有《哈佛经济学笔记》等

目录

第一章 曼昆与《经济学原理》 / 001 
第一节 经济学第一课 / 002 
第二节 亚当·斯密与乔治·华盛顿 / 006 
第三节 选民是最终被责备的对象吗? / 009 
第四节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中美贸易观:亲临华盛顿 / 013 
第五节 破解美国“双赤字” / 017 
第六节 撰写教科书 / 020 
第七节 通向幸福生活的秘诀 / 023 
第八节 先微观,再宏观 / 026 
第九节 总结《经济学原理》 / 031 
第十节 曼昆答疑和“神秘来客” / 037 

第二章 行为经济学 / 041 
第一节 行为经济学入门 / 042 
第二节 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吗? / 045 
第三节 你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单位的福利待遇了吗? / 048 
第四节 怎样才能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 051 
第五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为什么并购或竞标成功者往往出价过高? / 053 
第六节 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暑期工作? / 056 
第七节 为什么连续接受小赌博是最明智的选择? / 058 
第八节 实践出真知吗? / 062 
第九节 “三岁看老”的试验证据 / 065 
第十节 积极热情与消极世故的较量 / 067 
第十一节 效益第一,还是公平第一? / 069 
第十二节 经济学家眼里的“幸福” / 072 
第十三节 有钱能买到“幸福”吗? / 075 
第十四节 “说服能力”与下意识 / 078 
第十五节 广告的诱惑 / 082 
第十六节 新闻市场与偏见 / 085 
第十七节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 087 
第十八节 如何创建合情合理、适可而止的“家长制”? / 090 

第三章 费尔德斯坦讲《美国经济政策》 / 093 
第一节 美国经济危机的两个成因 / 094 
第二节 费尔德斯坦讲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任务 / 100 
第三节 格林斯潘为何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 / 104 
第四节 费尔德斯坦讲财政政策:美国的账本 / 108 
第五节 凯恩斯理论的利与弊 / 112 
第六节 美国税收制度的弊端与改革前景 / 116 
第七节 开放经济中的税收政策:猫鼠游戏 / 125 
第八节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与出路 / 137 
第九节 石油价格与美国能源政策 / 148 
第十节 国家安全与经济学 / 153 
第十一节 贸易政策的核心问题:外国经济发展对本国是否有利? / 158 
第十二节 自由贸易与收入两极分化 / 163 
第十三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 169 
第十四节 比较征收污染税与配额交换制度 / 173 
第十五节 公共财政领域里的前沿性研究 / 178 
第十六节 费尔德斯坦的总结课 / 190 

第四章 有关奥巴马医改的政治与经济 / 195 
第一节 美国医疗体制现状 / 197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思路 / 200 
第三节 右派经济学家的异议:应该“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 / 203 
第四节 模拟联合国峰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可行吗? / 207 
第五节 西方医疗体系的横向比较与历史演变 / 213 
第六节 美国医疗体系的演变过程 / 217 
第七节 美国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 / 220 
第八节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 224 
第九节 模拟美国国会投票:为什么医改举步维艰? / 228 
第十节 州政府控告联邦政府 / 236 
第十一节 奥巴马医改法案在最高法院的命运 / 240 
第十二节 最高法院出人意料的判决 / 249 
第十三节 新总统特朗普要逆转奥巴马医改? / 251 

附录一 关于气候变化 / 255 
第一节 对后《哥本哈根协议》的两种思路:斯塔温斯的期待与库珀的预言 / 256 
第二节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半瓶子满,还是半瓶子空? / 264 
第三节 2015年的《巴黎协议》 / 270 
第四节 不信偏见的经济学家:库珀解读热点经济问题 / 274 

附录二 关于能源政策 / 293 
第一节 如何改进美国的能源政策? / 294 
第二节 新技术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 297 
第三节 政府在支持新能源中的局限性 / 300 

附录三 关于2009 年财政刺激政策的作用:萨默斯与泰勒的辩论/ 303 
附录四 专访萨默斯:中国的汇率政策及其影响(2006 年11月8日)/ 311 
附录五 专访费尔德斯坦:美元政策与全球不平衡(2006年11月21日)/ 319 
附录六 资本市场风云突变 / 329 
后记 / 337

精彩书摘

行为经济学入门 

2011年年初,就在中国人即将欢度春节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春季课开始了。在残雪堆积如山的小路上,学生们匆忙地奔赴各自的教室。这个学期,哈佛经济系教授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为本科生讲授《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莱布森是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是多个学术杂志编辑部成员和多个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88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经济系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1994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2002年晋升为正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多次供不应求。 
行为经济学是过去20年间新兴的领域。《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关心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家不关心人们说什么,只关心人们做什么。人们即使主观上完全诚实,言行不一的时候也屡见不鲜。例如,人们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从主观上说也愿意去健身房,但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落实不到行动上。 
行为经济学家对影响人们行为基础的信仰、偏好感兴趣,同时也注意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从那里得到启发。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对人们行为的假设太极端了。在古典经济学中,人被想象得太理智、自控能力太强、太自私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别人生活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人都有禁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的时候,也有不清醒、犯错误的时候。这意味着行为经济学模型含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更接近现实的同时,也更复杂。 
行为经济学家注重试验,利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博弈论和统计学来分析试验结果。例如在一个游戏中,你的最佳策略经常取决于你的对手的行为。如果你觉得对手和你一样聪明,那么你有一个最佳策略。如果你猜测对手不如你聪明,甚至还不明白这个游戏的规则,那么你有另外一个最佳策略。你对对手聪明与否和聪明程度的估计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在这个游戏中,你有很多对手,那么这些对手聪明与否的分布仍然是一个概率问题。你要把不聪明、不理智的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然后计算出你的最佳策略。这就如同物理学家不是在真空里做实验,而是把摩擦和大气压力等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推导出的结论会更贴近实际。 
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什么不同?莱布森引用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30年生于美国,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作答:经济学家的研究单位是(孤立的)个人,比较他在做选择时的取舍得失,然后做最佳选择的过程;社会学家把个人看作社会框架里各种关系的中心,进而解释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莱布森说,这句话虽然不全面,有些牵强,但基本解释了两个领域的区别。 
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并不矛盾。它们的前提假设都是:决策个人是聪明的;市场机制给予人们不同的行为动力(incentives),这些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市场能比政府更高效地分配资源。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手段也一样:使用数据与建立模型,所以计量学是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学生在选学莱布森这门课之前,应该有基本的计量学知识。助教会在分组教学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部分内容。 
在建立模型方面,莱布森说明,模型不是越逼真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能回答你想解决的问题越好。例如,地球仪不是越大越精细越好,对于有些问题,一个大致形状的地球仪就足以了。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的关键在于你的问题是什么。好的模型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洞见,没有不必要的复杂,禁得住数据的检验,有一定的预测力。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经济学理论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哈佛大学经济课 陈晋 著》无关。 --- 《经济学原理:微观与宏观的深度融合》 书籍简介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洞察商业决策、政策制定乃至个人财富管理的关键。本书《经济学原理:微观与宏观的深度融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它超越了简单的概念罗列,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运用经济学思维来剖析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济现象。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个体行为与市场机制 本书的第一部分专注于微观经济学,探讨个体决策者——消费者、生产者和企业的行为,以及他们在市场中的互动如何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第1章:经济学思维与稀缺性 本章首先界定了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与选择。我们探讨了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是理解所有经济决策的基石。通过分析理性选择理论,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边际分析模型,评估成本与收益,并理解比较优势原则如何指导贸易决策。本章强调,经济学并非仅仅是关于金钱,更是关于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的科学。 第2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深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效用函数以及预算约束。我们详细阐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并展示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来推导出需求曲线。本章还探讨了行为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在现实情境中,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完全理性人”的假设。 第3章:生产者行为与成本结构 本章聚焦于供给方,即企业如何利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分析了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系统梳理了短期和长期的成本结构,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成本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好地分析企业的供给决策。 第4章:市场结构与竞争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我们详细剖析了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竞争态势: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垄断。对于每种市场结构,我们都分析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机制,并探讨了福利分析,包括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衡量。特别地,本章对卡特尔、价格歧视等复杂的垄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5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本章探讨了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以及垄断力量的负面效应。我们评估了皮古税、科斯定理、政府管制以及产权界定等解决市场失灵的潜在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核心——经济增长与稳定 第二部分将视角从个体转向整体经济,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第6章:国民收入核算与衡量 本章首先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定义与核算方法。我们区分了名义GDP与实际GDP,并解释了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如CPI和GDP平减指数)。本章为后续的宏观分析奠定了数据和概念基础。 第7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我们引入了经典的AD-AS模型,分析影响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和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S)的关键因素。本章详细解释了利率效应、财富效应和汇率效应如何构建出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同时,区分了短期总供给(SRAS)和长期总供给(LRAS)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如何导致短期内的经济波动。 第8章:经济增长的理论 本章专注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我们考察了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分析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在决定长期人均产出方面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内生增长理论,探讨了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知识溢出等因素如何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9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深入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及其与宏观经济表现的关系。我们区分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并确定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在通货膨胀方面,我们分析了其成因(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动型),并重点探讨了菲利普斯曲线——短期权衡与长期预期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10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章是宏观政策分析的核心。我们详细考察了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总需求,并讨论了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如挤出效应。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分析了中央银行工具(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货币乘数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通过IS-LM模型(或更现代的简化模型),我们展示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相互作用以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第三部分:开放经济与政策选择 第三部分将分析扩展到国际领域,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汇率和国际金融。 第11章: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回顾了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并深入阐述了现代贸易理论,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解释了国家间贸易的模式。我们分析了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并辩论了自由贸易的得失。 第12章:汇率决定与国际收支 本章聚焦于汇率的决定机制,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决定因素。我们引入了国际收支平衡表(BOP),详细解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 结语:经济学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强调了经济学原理在理解现实世界复杂性中的实践价值,并简要展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经济分析框架可能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 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逻辑的连贯性、分析的严谨性以及对现实案例的紧密结合。作者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但坚持了经济学分析的规范性。通过大量现实世界中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读者不仅能掌握理论工具,更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从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书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金融从业人员以及所有希望构建完整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其实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介绍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尽管作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但在关键的经济学模型和思想流派的梳理上,其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经济学派别之间辩论的呈现方式。他并没有简单地把这些流派并列罗列,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大萧条的关联,新古典主义如何试图修正古典经济学的不足。这种历史纵深感,让读者明白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对于一个想要深入理解经济学本质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背诵定义的小白,而是有了一双能够审视和评估经济现象背后逻辑的眼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无论是复杂的国民收入循环图,还是简单的边际效用曲线图,都清晰明了,标注准确。很多经济学书籍的图表往往是照搬教科书的陈旧模板,晦涩难懂,但这本似乎在“可视化”上下了很大功夫,很多配图都是重新设计过的,专门服务于作者的讲解思路。这对于我这种偏好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那些原本只能靠文字想象的抽象模型,瞬间变得立体起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愉悦感。

评分

这本书的讲述方式真是太迷人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经济学教材的刻板印象。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比如,他讲到机会成本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抛出一个定义,而是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做选择的场景,比如周末是选择去健身房还是在家看电影,这两者放弃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这种“情景代入式”的教学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理论专著,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人世间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他对供需曲线的解释,简直是神来之笔,用一个菜市场里卖葱和抢购卫生纸的例子,把市场失衡和价格形成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以前对微观经济学感到头疼的人,豁然开朗。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心思,它不是平铺直叙地按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来,而是更注重逻辑的内在关联性,让读者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洞察力,但又夹杂着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深刻关怀。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过度追求耸人听闻的标题或者极端的观点,而是稳扎稳打地铺陈论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数据和案例时都非常审慎,力求客观和平衡。例如,在讨论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平衡点时,他列举了东西方不同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实践效果,没有急于站队,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政策工具的成本与收益。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信服力。读起来,你会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这种桥梁的坚固程度,完全取决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和对逻辑推演的把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性”经济学,触及到了经济伦理和哲学层面。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告诉我们“经济是如何运作的”,更试图引导我们思考“经济活动应该如何进行”。在探讨福利经济学的部分,他深入讨论了“公平”与“效率”这对永恒的矛盾,并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再局限于数字和公式。它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的科学,更是一门规范性的艺术,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合理、更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社会责任,这种思想上的碰撞和升华,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