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云养猫”,要吸就吸名画里的猫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用猫的视角破译名画之谜
书名:名画里的猫
定价:68.00元
作者:井出洋一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3
页码:33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2105
1.人人都能读懂的艺术书:的方式解读世界名画
作者井出洋一郎与川本桃子以轻松且新颖的对谈方式,从名画中的猫着眼,讲述画作背后生动有趣的故事,可读性。
相比文学书里面的猫、漫画里的猫或照片拍摄的猫,世界名画里的猫可谓让大众眼前一亮,自带一股清新、文艺味儿。
2.76堂美学课:百看不厌的猫主题经典名画集锦和赏析
本书选取了84幅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有猫的经典名画,涉及60位绘画大师,讲授了76堂美学课。
画中猫咪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狸花猫、三花猫、暹罗猫、波斯猫等;绘画大师云集,像凡·高、高更、戈雅、马奈、雷诺阿等。高清精美的名画插图,生动妙趣的对谈内容,可谓一本百看不厌的猫绘经典名画集锦。
3.懂画更懂猫:一种高品位、有文化的吸猫方式
对于爱猫者来说,这本书能让大家体验一种的吸猫方式——聚众吸名画里的猫。
躲在角落的猫、玩耍物品的猫、被女孩抱在怀里的猫、象征神意的猫、两只争斗的猫、正在捕捉老鼠的猫……一次将名画里的猫咪吸个够。在画作欣赏的同时,懂画更懂猫,这是一种高品位、有文化的吸猫方式,独特,更过瘾。
《名画里的猫》是一部从世界名画中若隐若现的猫的视角,解读艺术家的特性及其画作隐秘含义的猫主题世界美术史,更是一本趣味性十足的大众艺术读物。
猫本身所具有的优雅、神秘、黑暗、慵懒等特性,常常被画家拿来传达意志、寄托心思,是构成画面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解读画作隐秘内涵的钥匙。
本书不单讲述了西方近代至20世纪诸如凡·高、高更、委拉斯开兹、戈雅、布歇、马奈、库尔贝、热里科、雷诺阿等绘画大师的猫绘画作,还分析了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等日本浮世绘画匠的猫绘代表作品。每幅画中的猫咪配以局部细节图,以鲜活、随性、新颖的对谈方式,展开对名画的赏析与解说。
序言 猫与图像阐释学 ⅰ
西方近代: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
01《书房中的圣哲罗姆》 ∕ 003
02《后的晚餐》 ∕ 007
03《后的晚餐》 ∕ 011
04《佩内洛佩与求婚者们》 ∕ 015
05《以马忤斯的晚餐》 ∕ 019
06《迦拿的婚礼》 ∕ 023
07《向圣母告别的基督》 ∕027
08《天使告喜》 ∕ 031
09《挪亚方舟》 ∕ 035
10《以马忤斯的晚餐》 ∕ 039
11《后的晚餐》 ∕ 043
12《施洗约翰的诞生》 ∕ 047
13《欺负猫的孩子们》 ∕ 051
14《小广场的风景》 ∕ 055
15《亚当与夏娃》 ∕ 059
16《快乐之园(左翼板块〈乐园〉)》 ∕ 063
17《祈祷的老妇》 ∕067
18《装扮成萨提罗斯的朱庇特以及安提俄珀和他们的双生子——安菲翁与仄特斯》 ∕ 071
19《老人与女仆》 ∕ 075
20《餐具室里的仆人》 ∕ 079
21《饮酒的国王(豆王的宴会)》 ∕ 083
22《阿克拉涅的神话(织女们)》 ∕ 087
23《以扫和雅各布》 ∕ 091
24《农名的家族》 ∕ 095
25《美貌的女仆》 ∕ 099
26《化妆》 ∕ 103
27《觊觎死鹌鹑和野兔的猫》 ∕ 107
28《猫与鲑鱼段、两条青花鱼乳钵》 ∕ 108
29《鳐鱼》 ∕ 109
30《冷餐台》 ∕ 110
31《吮吸乳母乳汁的婴儿》 ∕ 115
32《母性》 ∕ 119
33《音乐课》 ∕ 123
34《格拉哈姆家的子女》 ∕ 127
家猫的诞生与灭鼠行动 ∕ 130
从西方近代到20世纪
35《唐曼努埃尔·奥索里奥·德苏尼加肖像》 ∕ 135
36《猫的争斗》 ∕ 139
37从《战争的惨祸》到《猫的哑剧》 ∕ 143
38《抱猫的少女(路易丝·维尔内的肖像)》 ∕ 147
39《搅拌牛奶的女人》 ∕ 151
40《画室》 ∕ 155
41《求婚》 ∕ 159
42《穿西班牙服装横躺的女人》 ∕ 163
43《奥林匹亚》 ∕ 167
44《猫与少年》 ∕ 171
45《抱猫的少女》 ∕ 175
46《阿尔之夜的咖啡座、基努夫人》 ∕179
47《艾伊阿哈·奥希帕(不要动)》 ∕ 183
48《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 187
49《夜炊(仿米勒作品)》 ∕ 191
50《著名的“黑猫”酒吧》—近日公演海报 ∕ 195
51《杜本内牌餐前酒的海报》 ∕ 199
52《喜欢的宠物们》 ∕ 203
53《无为》 ∕ 207
54《沿密苏里河顺流而下的毛皮商人们》 ∕ 211
55《下国际象棋的人》 ∕ 215
56《喝茶的商人之妻》 ∕ 219
57《佛兰德斯的谢肉祭》 ∕ 223
58《M 夫人的肖像》 ∕ 227
59《X 先生的肖像(皮埃尔·洛蒂)》 ∕ 231
60《塞尚礼赞》 ∕ 235
61《三只野猫》 ∕ 239
62《抱猫的女子》 ∕ 242
63《白猫》 ∕ 245
64《男与女》 ∕ 249
65《孩子与猫》 ∕ 251
猫党的画家们 ∕ 254
围绕猫的话题展开的小论文 ∕ 257
模仿唯野教授的猫讲义直播 ∕ 258
谈谈J.F.米勒笔下的“猫”的象征性价值 ∕ 264
浮世绘的猫
66《美人与猫图》 ∕ 275
67《针线活》 ∕ 279
68《肉笔画帖》中的《猫与蝴蝶》 ∕ 283
69《猫的化妆》 ∕ 287
70《风俗女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以内与炕桌》 ∕ 291
71《山海爱度图会·哦!好痛!越中滑川大蛸》 ∕ 295
72《五十三次之内·冈崎的场合》 ∕ 299
73《镰田又八》 ∕ 303
74《眠猫》 ∕ 307
75《见立多以尽·想消除篇》 ∕ 311
76《捕鼠》∕ 315
后记 ∕ 318
参考文献 ∕320
[日]井出洋一郎
1949年生于日本群马县高崎市,本科毕业于法语,后在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西洋美术史。曾在多个大学执教,有不少关于米勒、巴比松派的著述。先后担任山梨县美术馆代“米勒”学艺员、19世纪法国绘画展览会的策划人、府中市美术馆馆长、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馆长。2016年10月去世。
02《后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1486 年左右
作者: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
画种:湿壁画
尺寸:400cm×800cm
现存: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
井出:吉兰达约在佛罗伦萨掌管着一座大工坊,是一位艺术巨匠,据说米开朗琪罗也有一段时间受教于他。列奥纳多·达·芬奇后来在米兰画《后的晚餐》时,初曾想过采用吉兰达约这幅作品的构图。这说明吉兰达约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相当的影响力。
川本:我在佛罗伦萨看到过这幅壁画,好像其他教堂也有。
井出:没错。圣马可修道院这幅《后的晚餐》, 准确来说是第三幅了。第二幅壁画作于著名的诸圣教堂(Chiesa di Ognissanti) 里。诸圣教堂的《后的晚餐》作于1480 年,是圣马可修道院这幅作品的原型,却没有画这只猫。因此圣马可这幅是有猫的版本。
川本:巴萨诺(另一位意大利画家,见作品11)的《后的晚餐》里,猫是以一副警戒的姿态进入画面,似乎是为了告知犹大叛变这个坏消息。但这幅画中的猫,从一开始便端正地坐着,堂堂正正地出现在画面中,存在感很强。
井出:这幅画和安德烈亚· 德·卡斯塔尼奥(Andrea del Castagno,约1421 —1457,意大利画家)1447 年在佛罗伦萨圣博洛尼亚教堂画的作品一样,犹大以谁看了都一目了然的姿态,独自坐在基督的正对面,也就是被告席。而被置于犹大身边、以同样姿势端坐的这只猫,究竟是什么寓意呢?
川本:这个犹大好像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坐姿笔挺,堂而皇之呢!猫也是一样。
井出:此处恐怕正是吉兰达约的慧眼所在。犹大绝不是因为厌恶基督而背叛他。在耶稣的信徒集团中,犹大虽然对老师充满仰慕之情,但正如这幅画所表现的,比起犹大来,耶稣更宠爱圣约翰或者年长能干的圣彼得等人。被同门妨碍无法表现自己的犹大出于日积月累的嫉妒心,逐渐走向了背叛之路。犹大的这种被孤立的心境,画家将其寄托在与犹大并置的猫身上。从这点来看,吉兰达约此人不可小觑啊。
川本:这里是不是有点类似于男女恋爱的、略危险的深意呢?猫对人类不可能完全忠诚,猫的心灵像“猫眼”一样善变。然而猫又比任何动物都渴望得到人类的宠爱。
井出:犹大那种哀切的心境,吉兰达约通过一只正襟危坐的猫,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吧。
15《亚当与夏娃》
Adam and Eve, 1504 年
作者: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画种:蚀刻铜版画
尺寸:24.8cm×19cm
现存:日本国家西洋美术馆
井出:现在我们欣赏的是德国文艺复兴的巨匠丢勒著名的铜版画。其实我曾经在西洋美术史
的课程中,对这幅画做过图像阐释学层面的分析。
川本:是的。据说丢勒对当时流行的“人类四种气质说”非常感兴趣,在画这个伊甸园的动物时就为它们设了不同的性格。右侧的牛是黏液质,树荫下的鹿是抑郁质,兔子是多血质,而前面的猫是胆汁质吧。
井出:是啊,你说得很好。画中还有一只长得像鹦鹉的鸟,鸟是在空中飞的,联系起来应该象征多血质。吞食了智慧之果的蛇因为在大地上爬行,应和抑郁质联系起来。
川本:那么在亚当脚下,似乎已被猫儿盯上了的老鼠,应该是什么气质的呢?
井出:这个,老鼠嘛……被夏娃的猫盯住了动弹不得,大概是穷酸丈夫的气质吧?(笑)开玩笑的。将智慧之果递给亚当的是夏娃,所以夏娃应该是强势的一方,是大动物们的象征吧。
川本:在这幅画中,猫咪比其他动物都要靠近两个人类,所以丢勒的想法是,猫咪才是接近人类本质的吗?
井出: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从画中亚当和夏娃的肉体年龄入手。如果将人类四种气质与年龄阶段挂钩,相当于青少年期的多血质太年轻气盛了,相当于老年阶段的黏液质又太衰老。画中二人是拥有完美的成熟肉体的壮年亚当和夏娃,其气质应取胆汁质,丢勒大概是这么考虑的吧。在绘画中,易怒的胆汁质性格也有很多用狮子形象来表现的。
川本:而丢勒用一只巨大的猫来替代了。
井出:我也是这样想的。丢勒在画这里的亚当和夏娃时,没有使用模特,而是全面吸取了古希腊罗马雕刻艺术中理想的人体之美,为了暗示在被逐出乐园之前,人类不仅在肉体上是美的状态,气质性格也是完美无缺的。然而当人类开始触及智慧之果的同时,森林中就出现了这四种动物。
川本:所以人类就分裂成四种气质性格了吗?总之,我希望自己一直是猫儿的胆汁质性格。
井出:我已迟暮,完全是老牛那种黏液质性格了吧。只是希望不要变成抑郁质啦。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对于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画家的心境变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那些画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仿佛作者不仅仅是在解读一幅画,更是在与画中的人物和历史进行对话。那些复杂的艺术理论,经过作者的巧妙转化,变得通俗易懂,即便是艺术门外汉,也能从中领略到艺术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运用上,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如同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种将深度思考与流畅表达完美融合的叙事风格,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阅读体验是一种奇妙的旅程,而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沉浸式空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沙龙聚会。通过文字的引导,读者得以窥见艺术家创作时的灵感火花,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氛围。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着画面中发生的一切。书中的论述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不会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面纱,总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或细节被呈现出来。这种阅读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激发了我对历史、对美学、对人性更深层次的好奇心,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它做到了让严肃的主题变得亲切可人,让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观察”这件事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快速浏览和被动接受,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慢下来,去真正地“看”一件艺术品。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具批判性、更具同理心的目光去解读图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时代情绪。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审美的“使用手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周围的世界都有了微妙的变化,更容易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学细节,也更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这种由内而外的认知提升,远超我购买此书时的预期。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其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艺术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深深吸引。那种泛着微光的纸张触感,加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些经典画作的笔触和光影变化在纸面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需要凑近才能看到的纹理和笔触,都清晰可见,让人仿佛真的能触摸到画布本身。装帧的工艺也十分讲究,书页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心血和对艺术品保护的敬畏之心。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展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品味。它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精选了那些在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这种聚焦反而带来了更深刻的解读。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它如何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让读者能够理解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之间的对话与传承。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配上对单幅作品的微观细节的精准描绘,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在关键点的图文对照处理上,处理得极为用心,每一次的放大或局部解析,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作者的论点,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艺术欣赏的直观性。这绝对是一本经过精心策划和打磨的精品读物,而非简单的作品合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