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

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视觉设计
  • 交互设计
  • 设计原则
  • 设计方法论
  • 职业发展
  • 设计师入门
  • 创意
  • 实践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9102553
商品编码:26304524857
丛书名: 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

作者:岳蒙 著

ISBN:9787559102553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01

印刷时间:2017-06-01

字数:300000字

页数:357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540 g

定价:58元

编辑推荐

《年轻设计师必修的七堂课》以工作三年左右的室内设计师为主要读者对象,综合了这类设计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包括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拿出自己的作品,如何学习,如何营销,如何管理团队等。

作者简介

岳蒙,济南成象设计创始人、*执行官、*吹泡泡官、*挑骨头官、兔顽科技联合创始人、产品经理。

目录

当年要是有人这样告诉我就好了(自序)004

堂课设计职业008

啥也不聊就给你讲个设计故事009

什么是空间策划?017

设计新手该怎么拿作品?020

价值百万的设计师迷茫期解药028

为什么你在二三线城市很难成为设计大师?044

为什么他抽烟喝酒拿回扣依然哗哗签单?049

为何多年的助理总也熬不成设计师?056

室内设计就是把时间卖成品的“生意”064

怎么样才能收到一个亿的设计费069

从练手到修心——浅谈手绘和设计的关系077

第二堂课学习方法082

你,真的会抄吗?083

教你抱大师大腿的正确姿势086

从“小白”到设计大师的学习方法101

用学习来终结抄袭(上)——设计师学习篇113

用学习来终结抄袭(中)——怎样才能开创自己的设计风格127

用学习来终结抄袭(下)——没有新认知哪来新创意?141

你参加了那么多分享课为什么依然很低级?150

你利用了99%的碎片时间来学习,却输在1%的“知识管理”上155

第三堂课说服客户165

你谈不好单真的不能怪性格166

为什么你做出的*设计,客户却不买账?172

设计师谈单没经验?那就让“老司机”来带带路!184

几个套路就让你秒变营销型设计师195

你错就错在该拼感情的时候拼了价格217

别告诉我你会用PPT做方案汇报225

该怎么用设计讲故事?234

第四堂课设计运营242

解锁设计运营——为什么你的公司总是饥一顿饱一顿?243

设计公司怎样做品牌?254

第五堂课团队管理261

想学习设计公司的管理能力吗?快干了这碗“蒙汉岳”!262

设计公司是该管得松?还是该管得严?271

别看你是设计总监但你真不懂设计管理277

小设计公司该怎么带团队?291

害惨设计公司的就是这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298

第六堂课设计心理310

连乔布斯都在用的办公空间设计心理学311

比风水还神奇的餐厅设计心理学317

为什么简洁是美的?什么是简洁?又该如何定义简单?326

第七堂课行业思考332

室内设计行业还有前途吗?333

虚拟物种338

......

........
《跨越边界:探索平面设计与用户体验的融合之路》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单一维度的设计能力已难以支撑复杂多变的商业需求与用户期待。本书《跨越边界:探索平面设计与用户体验的融合之路》正是为那些渴望突破既有技能框架、寻求设计生涯新增长点的专业人士和进阶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部深度指南。我们不再将平面设计与用户体验(UX)视为两条平行线,而是致力于描绘它们如何交织、共生,最终催生出更具影响力与用户价值的解决方案。 全书共分为七个核心模块,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战略思维到微观的执行细节,全面剖析如何将平面设计的视觉美学、品牌叙事能力,高效地融入到数字产品的用户旅程设计之中。 --- 第一课:视觉语汇的重塑——从“好看”到“有效” 本章着重探讨平面设计原理在数字界面环境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印刷品中的静态美感,而是深入研究如何在动态、交互的环境中运用色彩理论、排版结构和图形元素来引导用户行为,建立清晰的视觉层级。 动态色彩心理学: 探讨品牌色在不同交互状态(悬停、点击、错误反馈)下的情感传达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色温和饱和度来优化视觉焦点。 响应式排版系统: 讨论从网格系统到流式布局的转变,如何确保文本的可读性和信息架构的清晰度,无论屏幕尺寸如何变化。我们将引入模块化字体组合的概念,使其更适应于组件化的设计流程。 图形元素的叙事张力: 分析图标、插画和纹理在构建产品情感化体验中的作用,强调其在保持品牌调性一致性的前提下,如何服务于功能目标。 第二课:用户旅程与信息架构的交汇点 平面设计师往往是品牌形象的守护者,而UX设计师是路径的规划者。本章致力于弥合两者在信息理解层面的差异。 信息架构(IA)的可视化表达: 学习如何将复杂的站点地图和用户流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模型。重点解析卡片分类法、树状图等工具,并探讨如何用平面设计语言包装这些模型,使其更易于跨部门沟通。 导航系统的视觉逻辑: 深入剖析不同导航模式(如汉堡菜单、标签栏、面包屑)背后的设计逻辑,以及如何通过视觉差异化(如形状、对比度)来强化当前位置的感知,避免用户迷失。 微文案的力量: 探讨按钮标签、提示信息和错误信息的编辑策略。这部分将平面设计中的“精炼”原则应用到文案上,确保每一个词语都具有最大的信息密度和最少的认知负荷。 第三课:从概念草图到高保真原型——协作的桥梁 设计流程的断裂常常发生在从概念阶段过渡到可交付阶段。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熟悉的平面设计工具,构建出既能展示设计意图,又能被开发团队理解的中间产物。 设计语言的系统化构建: 详细讲解如何建立一套可扩展的设计系统,不仅包含颜色和字体规范,更要包含组件的状态定义和交互规则。 组件化思维的培养: 引导读者将零散的视觉元素抽象化、组件化,理解原子设计(Atomic Design)的精髓,并实践如何利用现有工具库快速搭建线框图。 视觉稿的“交互注释”: 教授如何通过精确的标注、图层命名规范和有限的原型动画,将静态视觉稿转化为“可交互的蓝图”,显著减少开发返工。 第四课:情感化设计:品牌调性注入用户体验 成功的数字产品不仅要实用,更要能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本章将平面设计师的品牌洞察力转化为UX的情感维度。 品牌个性的量化与转化: 如何将抽象的品牌特质(如“信赖”、“活力”、“极简”)转化为可执行的界面元素标准。 加载与等待的艺术: 探讨骨架屏(Skeleton Screen)、加载动画的设计哲学。这不再是简单的进度条,而是品牌叙事在等待时间中的延续,如何通过精巧的动画设计来管理用户预期。 无缝过渡与动效的叙事: 深入研究动效设计(Motion Design)在连接不同界面状态时的作用,确保转场既赏心悦目,又符合用户操作的自然预期,增强界面的“流畅性”。 第五课:可用性测试与迭代——数据驱动的视觉优化 设计决策不应仅凭感觉。本章将平面设计师引入定性和定量用户研究的领域,学会如何验证视觉效果的有效性。 A/B测试中的视觉变量控制: 学习如何隔离色彩、按钮大小、信息密度等视觉因素,进行科学的A/B测试,并量化“好看”对转化率的影响。 热图与眼动追踪的可视化解读: 掌握如何利用眼动数据来诊断现有界面的视觉焦点是否与设计意图一致,并据此调整对比度和元素位置。 低保真反馈与高保真验证: 区分不同测试阶段所需的原型保真度,确保在早期阶段快速获得关于信息层级和导航清晰度的反馈,避免在后期为细微的视觉调整耗费过多资源。 第六课: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包容性设计的基石 优秀的设计必须对所有人友好,包括有视觉、听觉或运动障碍的用户。本章是连接设计美学与社会责任的关键一环。 WCAG标准下的色彩对比度实操: 详细讲解如何确保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满足AA或AAA标准,以及如何应对低对比度下的设计挑战。 键盘导航与焦点状态设计: 探讨屏幕阅读器的工作原理,并指导如何设计清晰、明确的焦点指示器,确保非鼠标用户的操作路径同样顺畅。 语义化设计与描述性文本: 强调为所有非文本元素(图标、图片)提供准确的替代文本,将平面设计师对图像意义的理解转化为代码层面的可读性。 第七课:前沿趋势与未来展望——设计思维的持续进化 本章带领读者跳出当前的项目框架,审视设计领域的前沿动态,培养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沉浸式体验中的平面语言: 探讨AR/VR界面设计中对深度感、空间感和光照的平面元素处理需求。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工具的应用: 评估当下AI工具对设计工作流的赋能潜力,以及设计师应如何利用它们解放精力,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策略思考。 从执行者到设计策略师的跃迁: 总结如何将本课程中学到的跨领域知识,转化为在产品团队中更具话语权的战略角色,推动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设计决策。 --- 《跨越边界》旨在培养一种“全景式”的设计视野,使平面设计师能够自信地参与到数字产品的策略制定、用户流程优化以及长期品牌体验的构建中去。它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升级,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翻开本书,即是开启通往更具影响力与广阔前景的设计职业生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已经工作了五年左右的“中年”设计师,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感觉自己的设计语言越来越僵化,总是在重复过去成功的模式,对新的趋势反应迟钝。我原本以为这种“必修课”类书籍更适合新人,但这本书意外地给了我很多启发。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但又不失力度,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追求密集的知识点灌输,它更侧重于“心法”的传授。其中关于“保持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圈,去接触那些看似与设计无关的领域,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一些硬核的科学知识,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跨界知识融入到设计决策中。这种深度的思考练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想当然”的环节。书里提到,真正的设计价值不在于视觉的华丽,而在于它能否解决一个深层次的用户痛点,这一点提醒我需要从“做漂亮的东西”转向“做有意义的干预”。它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克制和精准,读起来让人感到思维被梳理和拓宽,而不是被简单地填充。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度深深折服。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地划分章节,而是采用了“七堂课”的模块化结构,每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配套的思考练习。对于我们团队内部的培训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现成的教材。我们团队成员分别阅读了不同的“课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关于“原型设计与用户测试的迭代循环”这一课,作者将复杂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用非常直观的流程图和对比案例展现了出来,即便是团队里初级的产品经理也能很快掌握其中的逻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精准,没有使用过多的行业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日常的词汇解释最核心的设计原理。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过去一些模糊的直觉,一下子被精准地命名和系统化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艺术家的直觉”和“工程师的严谨”有效地融合在了同一个框架内,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设计界的“救命稻草”!我最近刚从学校出来,面对真实的项目简直手足无措,脑子里一堆理论,真刀真枪一干就懵。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务实,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教你如何应对从概念到交付的全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客户沟通”的那一部分,我以前总觉得设计是纯粹的创意输出,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工作中有70%的时间都在跟人打交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设计思路、如何不动声色地引导客户接受更优的方案,这些都是实操层面的宝贵经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失败案例分析”时的坦诚,没有避讳早期犯过的错误,反而将这些教训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这比看一堆成功学的总结要受用得多。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设计师”这个角色的理解,从一个只会画图的“美工”,上升到了一个需要具备商业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问题解决者”的高度。书中的案例都是近几年的行业热点,这保证了内容的鲜活性,而不是那些陈旧的、早就过时的设计原则。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设计伦理和长期影响的关注。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只关注下一个Sprint的目标,而忘记了自己作品可能对社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设计师作为“未来塑造者”的责任。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无障碍设计与包容性”的深入讨论,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设计规范,而是探讨了我们如何用设计去消除数字鸿沟和认知偏见。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多商业设计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我喜欢作者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他没有指责读者的过去,而是邀请我们共同思考如何做出更有良知的、更具前瞻性的决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递进式的,前几章偏向技术和流程,后几章则转向了更宏大的人文关怀和职业愿景。对于那些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商业成功的层面,还能留下积极印记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封面设计很有品味,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是那种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没想到,里面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在谈到“设计流程中的自我管理”时,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职场生存手册”。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最大的困扰就是时间管理和项目收尾时的完美主义拖延症。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如何设定“足够好”的标准,而不是盲目追求“完美”,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时间盒定界和迭代反馈机制的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大量实际项目周期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我立刻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三阶段评审法”,效果立竿见影,大大缩短了我方案定稿的时间,也减少了来回修改的内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结构化的“设计师成长地图”,它不仅告诉你目标在哪里,还详细标注了沿途的陷阱和捷径。它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极好,不会让人在阅读复杂概念时感到疲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