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
*:55.00元
作者:溫鐵軍 等著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6055574
字數:285000
頁碼:3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人們通常的意識形態中,中國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也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多隻能算是經濟波動,而不能算是危機。但作者認為,中國不僅發生過經濟危機。而且中國自建國以來的六十年間,已經發生瞭8次經濟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傢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在“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製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製的改革所産生的製度成本均嚮“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産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製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嚮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緻産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製的重大變革。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三農”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於是在2005年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傢戰略,連續增加數億投資以吸納數“農”就業的舉措,*後成功地應對瞭2009年*經濟危機,實現瞭“軟著陸”。
《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的主要觀點是:“金融海嘯”引發的*危機,不僅是“金融化泡沫經濟”所引起的,也是由“內含高成本上推”機製的西方現代政體在纍積瞭大量的國傢負債後産生的,因此中國人應引以為戒,加深對資本主義危機規律及其引發的內部亂像和外部地緣政治法西斯化傾嚮的認識。隻有復興生態文明,維持鄉土社會內部化來應對外部性風險的綜閤性閤作與自治,纔是中國免於重蹈負債過高的現代化危機的閤理選擇。
目錄
部分 中國的8次危機及其“軟著陸”
引言
章 發展陷阱和中國經驗
一、從外資外債視角解析“中國經驗”
二、從危機化解視角思考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業化初期的3次危機及其外資外債背景
一、次藉助外資走齣民國危機的背景及其邏輯演變:二戰後地緣戰略的重構及演變
二、危機一:1958-1960年蘇聯援華投資中斷之後,中國發生瞭什麼
三、危機二:1968-1970年“三綫建設”中的國傢戰略調整與經濟危機
四、第二次更大規模藉助外資調整結構的背景及其符閤邏輯的危機演變——20世紀70年代來自西方的外債:從“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機三:1974-1976年*後一次“上山下鄉”
第三章 1978-199......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萬種書展】【東方齣版社】-溫鐵軍等
我一直對曆史的演進充滿好奇,尤其關注那些塑造瞭我們所處時代的關鍵性事件和轉摺點。當看到“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這本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以“危機”為綫索,似乎要剖析中國在過去六十年中所經曆的那些充滿挑戰與考驗的時刻。這比單純講述成就或者羅列政策要來得更具深度和啓發性。我總覺得,真正的經驗往往是在艱難睏苦中淬煉而成的,那些成功的背後,往往也蘊藏著不為人知的麯摺和代價。因此,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危機”構成瞭這八次,它們各自的成因是什麼,又對中國的發展路徑産生瞭怎樣的決定性影響。而且,“真實經驗”這幾個字,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客觀性和深刻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不那麼光鮮,但卻至關重要的曆史片段,理解中國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考驗中生存、發展並最終崛起的。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知欲。“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這幾個字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的發展,不能僅僅看到其光鮮亮麗的成就,更需要深入挖掘其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與睏境。作者以“危機”為切入點,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中國近現代史的獨特視角,這非常吸引人。我想,所謂的“危機”,絕非僅僅是經濟指標的短期波動,而是可能涉及到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社會矛盾,甚至是國際環境的劇變。這本書如果能夠如實地呈現這些“真實經驗”,那麼它必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著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八次危機,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以及中國是如何在這些嚴峻的考驗中,摸索齣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的。這種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探究,無疑會帶給我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隱約透著一股變革的氣息。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曆程很感興趣,總覺得裏麵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溫鐵軍這個名字,在一些經濟和曆史討論的圈子裏也經常被提及,他的觀點似乎總是能切中要害,引發深刻的思考。這本書既然以“八次危機”為主題,我想肯定會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那些關鍵時刻,以及中國是如何應對的。這種視角,比起單純羅列成就的敘述,更具吸引力。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危機”的,是單純的經濟衰退,還是包含瞭社會、政治層麵的深刻挑戰?而且,“真實經驗”這幾個字,也暗示著書中所描繪的並非是官方宣傳的完美圖景,而是更貼近現實的、充滿麯摺和代價的曆程。想到這些,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顛覆性的認知,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復雜性。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副標題“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深深吸引。這段漫長的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傢,一步步走嚮世界舞颱中央的關鍵時期。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六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究竟經曆瞭多少起伏,又是什麼樣的力量驅動著她不斷前進,又在何時何地,麵臨過真正的挑戰和睏境。這本書以“八次危機”為切入點,讓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角度。以往讀史,往往關注的是重大事件的發生和政策的頒布,但如果能從“危機”這個角度去審視,或許更能理解那些政策背後的無奈、選擇的艱難,以及中國人民在麵對睏難時的堅韌和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定義這“八次危機”的,它們之間是否有著內在的聯係,又分彆對中國的發展軌跡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對曆史深層結構的探究,遠比錶麵的敘述更加有價值,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評分說實話,我對“危機”這個詞匯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敏感,它往往意味著挑戰、風險,也可能隱藏著轉機。當這本書的名字——“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映入眼簾時,一種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油然而生。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發展並非是綫性前進的坦途,必然會伴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波摺和挑戰。而溫鐵軍等作者,用“八次危機”這樣一個概括性的提法,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中國過去六十年發展曆程的獨特框架。我很好奇,這八次危機分彆是哪些,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又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乃至人民的生活帶來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讀中國在這些危機麵前所展現齣的“真實經驗”的?這經驗是成功的應對之道,還是慘痛的教訓,抑或是兩者兼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關鍵節點,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中國的內在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