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_2009) - 温铁军等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_2009) - 温铁军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当代中国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危机
  • 温铁军
  • 改革开放
  • 历史反思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书城旗舰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5574
商品编码:2562520522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55.00元

作者:温铁军 等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6055574

字数:285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亿投资以吸纳数“农”就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目录


 

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万种书展】【东方出版社】-温铁军等

商品目录加载中......
隐秘的权力网络与社会变迁:一部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基层生态的深度调查 作者: [此处可自行填入其他与温铁军著作内容无关的作者名称,例如:李明、王芳] 出版年份: [此处可自行填入一个与原书出版年份不同的年份,例如:2018年]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被遗忘的角落与沉默的大多数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叙事,亦非侧重于经济奇迹的表面光环。它是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大致涵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广袤乡村和新兴城镇边缘地带的深度人类学考察报告。我们试图穿透官方统计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表象,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捕捉那些在剧烈转型中被裹挟、被塑造,却又竭力保持自身生存逻辑的普通人及其社群。 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渗透与市场经济的无形扩张的双重挤压下,地方性的权力关系、人际网络以及非正式的社会契约如何重构,并最终影响了数亿人的日常命运。核心关切在于:当自上而下的指令系统松动时,基层社会秩序是如何在惯性与创新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第一部分:权力的渗透与重塑——乡土治理的微观政治 本研究的起点,是对“权力下放”后权力形态的重新定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原有的行政权力并未完全消散,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具地方色彩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 一、村庄的“熟人社会”与“半科层化”结构: 我们通过对数个典型村落长达十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传统的宗族关系、地缘联系并未因土地承包制而消失,反而与新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如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深度耦合。村干部——这个介于国家代理人与地方精英之间的角色——如何利用其对信息和资源的垄断地位,进行“关系资本”的兑换,成为理解乡村治理的关键。书中详细剖析了“人情债”、“互助贷款”等非正式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阻碍资源公平分配的隐性壁垒。 二、行政壁垒下的“灰色地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户籍人口涌入城市。本书详尽记录了户籍制度下,城市边缘人群如何游走于“正式公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身份真空。我们采集了大量关于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等领域中,基层工作者运用“自由裁量权”的案例。这些案例揭示了,在缺乏清晰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地方性的伦理观、干部的个人秉性,以及隐藏的利益输送链,如何构成了事实上的社会管理逻辑。这并非简单的腐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地方惯例的资源重分配机制。 第二部分:生存的艺术——经济变迁中的个体策略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结构性的约束,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个体和家庭在结构性变动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变通能力。 一、代际迁移与家庭结构的异化: 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结构性变迁之一。本书特别探讨了“留守家庭”的复杂心理图景。我们通过对大量书信、日记和深度访谈的梳理,展现了“候鸟式”家庭内部情感联系的断裂与重构。父母在异乡的艰辛,与留守儿童在学校和村庄中的身份焦虑、以及他们对现代化物质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这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实验。 二、非正规经济的生命力: 在主流金融体系对农村和底层个体相对排斥的背景下,各种形式的非正规经济活动蓬勃发展。这包括民间借贷网络、小作坊式的家庭手工业、以及利用信息差进行商品流通的“串客”行为。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经济单元如何在规避国家监管、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同时,为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我们试图证明,这些“非正规”部门是理解特定时期经济活力的关键切口,而非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漏项”。 第三部分:记忆、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社会变迁的深层影响,往往体现在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微妙变化上。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文化层面。 一、集体记忆的断裂与协商: 随着集体主义的淡化和私有观念的兴起,人们如何看待过去的集体生活?我们考察了旧有集体设施(如大队部、供销社)的消亡过程,以及人们对“大锅饭”时代既怀念又恐惧的矛盾情感。这种记忆的“去中心化”过程,反映了个体主体性如何艰难地从集体叙事中脱离出来,并开始构建以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新身份认同。 二、新乡土的“文化景观”: 城市边缘与新开发的郊区地带,出现了新的文化景观。从热衷于购买城市商品房的农民,到在简陋出租屋中集体庆祝春节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文化消费模式、对“体面”的定义,都与传统的乡土社会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分析了大众媒体(如地方戏曲、早期录像带内容)如何被基层民众选择性地吸收和再创造,以填补快速现代化带来的精神真空。 结语:在变动中保持真实 《隐秘的权力网络与社会变迁》是一部以田野为基石的社会史。它拒绝提供整齐划一的“成功”或“失败”的结论,而是致力于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人性的挣扎。我们相信,理解过去数十年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必须从那些被高速列车遗忘的、沉默的角落开始。本书献给所有在社会转型浪潮中,以自身经验定义生活意义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副标题“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深深吸引。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思考,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究竟经历了多少起伏,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她不断前进,又在何时何地,面临过真正的挑战和困境。这本书以“八次危机”为切入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往读史,往往关注的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政策的颁布,但如果能从“危机”这个角度去审视,或许更能理解那些政策背后的无奈、选择的艰难,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定义这“八次危机”的,它们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分别对中国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探究,远比表面的叙述更加有价值,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充满好奇,尤其关注那些塑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关键性事件和转折点。当看到“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这本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以“危机”为线索,似乎要剖析中国在过去六十年中所经历的那些充满挑战与考验的时刻。这比单纯讲述成就或者罗列政策要来得更具深度和启发性。我总觉得,真正的经验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淬炼而成的,那些成功的背后,往往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曲折和代价。因此,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危机”构成了这八次,它们各自的成因是什么,又对中国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而且,“真实经验”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客观性和深刻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那么光鲜,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片段,理解中国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考验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崛起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隐约透着一股变革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很感兴趣,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温铁军这个名字,在一些经济和历史讨论的圈子里也经常被提及,他的观点似乎总是能切中要害,引发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既然以“八次危机”为主题,我想肯定会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关键时刻,以及中国是如何应对的。这种视角,比起单纯罗列成就的叙述,更具吸引力。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危机”的,是单纯的经济衰退,还是包含了社会、政治层面的深刻挑战?而且,“真实经验”这几个字,也暗示着书中所描绘的并非是官方宣传的完美图景,而是更贴近现实的、充满曲折和代价的历程。想到这些,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颠覆性的认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

评分

说实话,我对“危机”这个词汇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敏感,它往往意味着挑战、风险,也可能隐藏着转机。当这本书的名字——“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映入眼帘时,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并非是线性前进的坦途,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波折和挑战。而温铁军等作者,用“八次危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提法,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过去六十年发展历程的独特框架。我很好奇,这八次危机分别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乃至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读中国在这些危机面前所展现出的“真实经验”的?这经验是成功的应对之道,还是惨痛的教训,抑或是两者兼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节点,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的内在逻辑。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这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到其光鲜亮丽的成就,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境。作者以“危机”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视角,这非常吸引人。我想,所谓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是可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社会矛盾,甚至是国际环境的剧变。这本书如果能够如实地呈现这些“真实经验”,那么它必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八次危机,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是如何在这些严峻的考验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究,无疑会带给我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