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55.00元
作者:温铁军 等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6055574
字数:285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亿投资以吸纳数“农”就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目录
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万种书展】【东方出版社】-温铁军等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副标题“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深深吸引。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思考,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究竟经历了多少起伏,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她不断前进,又在何时何地,面临过真正的挑战和困境。这本书以“八次危机”为切入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往读史,往往关注的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政策的颁布,但如果能从“危机”这个角度去审视,或许更能理解那些政策背后的无奈、选择的艰难,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定义这“八次危机”的,它们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分别对中国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探究,远比表面的叙述更加有价值,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充满好奇,尤其关注那些塑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关键性事件和转折点。当看到“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这本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以“危机”为线索,似乎要剖析中国在过去六十年中所经历的那些充满挑战与考验的时刻。这比单纯讲述成就或者罗列政策要来得更具深度和启发性。我总觉得,真正的经验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淬炼而成的,那些成功的背后,往往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曲折和代价。因此,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危机”构成了这八次,它们各自的成因是什么,又对中国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而且,“真实经验”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客观性和深刻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那么光鲜,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片段,理解中国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考验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崛起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隐约透着一股变革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很感兴趣,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温铁军这个名字,在一些经济和历史讨论的圈子里也经常被提及,他的观点似乎总是能切中要害,引发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既然以“八次危机”为主题,我想肯定会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关键时刻,以及中国是如何应对的。这种视角,比起单纯罗列成就的叙述,更具吸引力。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危机”的,是单纯的经济衰退,还是包含了社会、政治层面的深刻挑战?而且,“真实经验”这几个字,也暗示着书中所描绘的并非是官方宣传的完美图景,而是更贴近现实的、充满曲折和代价的历程。想到这些,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颠覆性的认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
评分说实话,我对“危机”这个词汇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敏感,它往往意味着挑战、风险,也可能隐藏着转机。当这本书的名字——“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映入眼帘时,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并非是线性前进的坦途,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波折和挑战。而温铁军等作者,用“八次危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提法,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过去六十年发展历程的独特框架。我很好奇,这八次危机分别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乃至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读中国在这些危机面前所展现出的“真实经验”的?这经验是成功的应对之道,还是惨痛的教训,抑或是两者兼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节点,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的内在逻辑。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这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到其光鲜亮丽的成就,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境。作者以“危机”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视角,这非常吸引人。我想,所谓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是可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社会矛盾,甚至是国际环境的剧变。这本书如果能够如实地呈现这些“真实经验”,那么它必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八次危机,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是如何在这些严峻的考验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究,无疑会带给我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